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袁武 《中学数学研究》2009,(4):F0002-F0002
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提出:“数学有三种形态,即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并曾多次强调:“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但是作为日常教学蓝本的教材所承载的数学却往往是一种介乎学术形态与教育形态之间的“过渡形态”,有些甚至与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强调我们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少数尖子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对数学教育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强调。在此目标上,我们要明确,初中数学应当从以前获取知识阶段转变为关注人的情感、价值观上.加强对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价值的挖掘。  相似文献   

3.
1竞赛数学和课堂教学并不对立 竞赛数学俗称“奥数”.当下,“奥数”的“名声”不太好.有反对者云“与通常的数学教育强调通性通法相比,‘奥数’训练更突出了数学的‘特技’‘特巧’,以及出奇制胜的‘野路子”’.张景中院士却说“年复一年进行的数学竞赛活动,不断为数学问题的宝库注入新鲜血液,常常把学术形态的数学成果转化为用于教学的形态.早期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试题,有不少进入了数学教材,成为例题和习题.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工程大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奠宙 《数学教学》1999,(4):F002-F002,1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让我们从课堂上做起。 一、数学教学中对“创新”的理解 1.“思考”的数学教育,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数学教学中的最大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创新的第一步是理解数学的价值、概念的含义,以及数学思维过程,从数学知识到数学能力,再到  相似文献   

5.
教育数学是具有教育形态的数学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数学有3种形态: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体现数学本质要做到返朴归真,平易近人,言之有理,感悟真情.实际教学中,数学本质常被“过度的形式化”与“教条式的教学改革”所掩盖.数学教学中,应反对“去数学化”的倾向,突出数学的文化本质,以本原问题驱动展现数学本质,利用数学史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第九次课题会上的研究课“随机抽样”,引发了参与者的讨论与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和对教学内容的解析上,这恰恰是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被教师忽视的问题.章建跃博士强调,要上好一节数学课,作为教师首先要理解数学,理解数学首先应该从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正确解析开始.  相似文献   

7.
王庆玉 《教育革新》2009,(12):64-64
当今社会.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原有的一些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已不能满足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素质及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这就给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如果把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程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就会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此,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林菁 《早期教育》2008,(6):18-19
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数学领域中主要体现在目标、价值取向和指导策略的变化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科学领域的目标之一定位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同时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强调幼儿园数学教育应生活化。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从生活中来”,即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操作材料等来自生活,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二是“到生活中去”,即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相似文献   

9.
陈重穆、宋乃庆两位教授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中应“淡化形式、重视本质”的思想,至今已近20年。在应用这一理念指导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错误地理解“淡化形式”的涵义,而出现过分强调情景化,刻意地忽略、回避数学形式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院硕士生导师方运加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研究工作,是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泰斗级专家。他的这篇气势磅礴的宏论以温家宝总理和钱学森教授的对话为切入点.以钱学森教授的中学老师、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傅种孙先生的教学修养及众多世界著名数学家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关注为论据,从历史的、世界的角度,对我国60年来的数学教育进行了深入剖析,从源头上寻找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数学教学中教育片断的含义,许多专家学者都曾给出过不同的表述.虽然说法不同,却也有一定的共同点,即数学教育片断是数学教育情境的一部分.在叙述一个情境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数学教育片段,就是一个生动的数学教育情境加上精彩的点评.  相似文献   

12.
我国许多学者致力于“中国学习者的悖论”研究.“悖论”问题的研究是我国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向深层次的推进,采用国际规范方法研究我国的数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数学教育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强调反复练习并非机械训练;强调学习中要“以苦为乐”,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快乐;强调内在动力与外部动力并重,即不排斥考试.  相似文献   

13.
数学概念教学之于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对数学概念的“多层面的理解”上来确认。数学概念的核心,就逻辑学而言是其内涵与外延及其反变关系;就数学史而言是其内涵与外延的演变及其历史境遇;就教育心理学而言是其形成和同化的获得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就数学心理学而言是其“过程-对象”的双重性及其过程向对象的凝聚和对象向过程的展开。因此,整体的数学概念框架应该是设计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数学新课程与数学活动的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对数学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相应的对数学教学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数学教育家丁尔升先生说:“数学可以理解为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活动).或者理解为这种活动的结果———理论.相应的数学教学也有两种理解.前者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后者是数学理论的教学.”数学新课程赞同前者,数学教  相似文献   

15.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超越。新课程强调数学生活化,但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数学生活化不是用“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可以说,数学课堂是“数学味”与“生活味”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育深入发展的六件要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2000年初曾撰写了一篇题为“中国数学教育的‘雄起’”的文章(载《数学教学》,2000年第2期),其中从加强理论研究这一角度对张奠宙先生在“’99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上主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理论框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中国数学教育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中国双基数学教学,是关于如何在“双基”基础上谋求学生发展的教学理论.双基数学教学的理论特征有4个方面:记忆通向理解,速度赢得效率,严谨形成理性和重复依靠变式.中国的数学双基教学在纵向上分为3个层次:双基基桩建设,双基模块教学和双基平台教学.  相似文献   

18.
数学理解的案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数学理解是世界数学教育界所关注的一个中心话题 .在日常教学中 ,数学理解作为一个目标层次被解释为 ① :对概念和规律 (定律、定理、公式、法则等 )达到了理性认识 ,不仅能够说出概念和规律是什么 ,而且能够知道它是怎样得出来的 ,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 ,有什么用途 .这个解释重在结果和外在表现的判定 .而认知心理学则把数学理解描述为 ,数学学习的内容“成为个人内部网络的一部分” ,强调在心理上能组织起适当的有效的认知结构 (参见文 [1 ]、[2 ]、[3 ]) .对于具体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言 ,理解的更朴素认识通常是 ,明白了问题的条件与结…  相似文献   

19.
从实质上讲,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核心追求。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教材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正确的解释与灵活的应用。那么,教师怎样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内容、环境以及个性特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处理教材?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