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助学贷款已成为我国高校最重要的学生资助方式之一。本文对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形成、现状及改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学生贷款偿还制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本就某些国家校学生贷款的偿还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偿还拖欠问题进行分析与比较,对我国助学贷款偿还制度提出一些建议,试图从一个侧面为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最终确立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助学贷款制度与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高校贫困生不断增加的状况,要求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和贫困生资助体系。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助学的主渠道,具有自身特点,但在制度上仍存在缺陷,必须完善相关制度设计,使其更符合我国国情。同时,要构建政府、高校、银行、社会资助贫困生的立体体系,发挥助学贷款和高校资助体系的良好效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美国在重视国家助学贷款偿还、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减免制度、发挥高校还款教育及帮扶作用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同时,两国在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的方式方法、立法保障、惩罚强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对比,我们获得的经验启示是,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国家助学贷款偿还上的核心作用,实行多元化的还款方式,构建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5.
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回收与否,是决定国家助学贷款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只有建立合理、可靠、有效的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机制才能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效供给,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机制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国家助学贷款顺利进展的原因很多,但深追其原因,关键还是偿还机制不完善。一是履行助学贷款的银行因风险大,对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比例与银行实际要求存在一定矛盾。本文试图从贷款学生偿还能力评估和违约处理两方面探讨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但这一对贫困学生非常有利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偿还违约率高的问题.作者结合工作实际,从问题产生的根源上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助学贷款偿还模式一直沿用开办初期的定期等额本息偿还法和定期等额本金偿还法。这两种模式的还款负担率都是前高后低,还贷初期部分还款人的还贷压力过大,还款额固定,缺乏灵活性。本文首提助学贷款偿债基金偿还模式,并在分析其优缺点的基础上,讨论了基于偿债基金的定期等额本金偿还模式、定期等额本息偿还模式和定期等比递增偿还模式。基于偿债基金的定期等额本金偿还模式和定期等额本息偿还模式有较大的灵活性。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偿债基金的利率和争取国家减免利息税政策来吸引还款人存款和提前还贷,增加了银行的调控手段,有利于降低违约率。这两种模式只需为每位还款人建立一个偿债基金,其他还款政策不变,因此可与现行政策无缝衔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理论分析和实例还说明,基于偿债基金的定期等比递增偿还模式所具有的前述优点更加明显,而且还可以通过选择还款额按期递增的比率来调整各期的还款负担率,使得各期还款负担相对均衡,或者达到“还贷初期略低,后期略高”的理想状态。对个人收入不够透明的发展中国家,该方法可操作性强,违约率低,又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达到或接近按收入比例还款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地位越来越显重要。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研究与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此项工作的顺利及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助学贷款制度在2000年正式全面实施。助学贷款是高校资助制度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最主要手段。本文尝试从社会政策的角度,首先分析助学贷款在学生资助体系中的地位,然后通过回顾助学贷款制度的演变和改进过程来分析其成效及存在问题,尤其通过剖析其机制设计的种种利弊,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从社会政策的角度看助学贷款的机制设计,公平性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机制设计上的公平性在这里包含了几个层面:首先,对应贷对象的认定是否公平,是否出现不该拿贷款的学生拿了贷款,而该拿贷款的学生却拿不到贷款的情况;其次,还款机制对贫困生是否公平,还贷额占他们收入的比例有多高,是否给他们的生活造成过重负担;最后,整个机制的设计对大学入学机会的公平性是否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知识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学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为社会提供新知识、人才和知识经济示范,大学的生产力要素包括教师、资本、装备、信息、时间、空间和社会关系.大学通过科技成果与学科建设向生产力的正向转化路径和科技成果市场化对大学学科建设的反向孵化路径实现生产力转化,并形成科学、技术和文化三大生产力.这个过程中资本运动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校研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高等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大方向,探讨了研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等方面的问题,并进一步论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吸取书院教学精髓深化我国高校教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问难论辩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盛行“讲会”制度与“门户开放”做法;师生互相砥砺,关系融洽、感情深厚。这些精髓仍然启示着我国当今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同时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打破学术壁垒,鼓励学术交流;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深化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IP电话是通讯业近年的一项新技术,融合电脑网络技术及电话服务于一体,大大简化了对语音,视频及数据的传输。本文就IP电话的一些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必须着眼于发展二字,着眼于自身的发展,着眼于教育的发展,着眼于社会的发展。文章在分析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普通大学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浅析了如何从宏观的理念层面构建普通大学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最后从微观的操作角度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信息化体系的四大支柱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校信息化体系应该包括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技术体系,以及培训体系四大支柱。我们需要通过组织体系的建设,为学校信息化构建一个具有整体性、权威性和明确的专业化分工的组织保障系统;通过政策体系的建设,建立起学校信息化的标准,制订出学校信息化的政策、规范、制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通过技术体系的建设,为学校奠定坚实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信息化的各种应用;通过培训体系的建设,使学校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合格的用户和建设者,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高速扩展,高校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密切,对高校行政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分析我国高校现行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构成方式的基础上,提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职业化,并就职业化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绥远地区共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鼠疫(1917-1918年、1928年、1942年)。鼠疫造成绥远地区人口的大量死亡,并对民众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绥远地区鼠疫流行的原因包括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变动、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不良社会习俗及落后的社会观念、地方政府的不作为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女教师人数在专任教师的比例上占据着"半边天",已然成为教书育人的主力军。然而,女教师在主体发展成就上,与其人数比例远不相适应,女教师主体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这不利于教师队伍建设,不利于高校的和谐发展。高校女教师主体的发展深受社会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须多措并举,加强女教师主体性的培养,促进女教师队伍建设,进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遥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当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遥感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提出建立遥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构建该专业遥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指出注重课程衔接和实践教学时间的连续性、渐进性是该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