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史记》、《汉书》中“金(黄金)”有关数量之具体用例,两书所引谚语押韵情况及流传中的变化做出考察,指出王念孙《读书杂志》所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之“斤”字为妄加之说失之偏颇,阐明谚语流传中呈现的形式变化宜具体待,不该一以绳之。  相似文献   

2.
一、上古前期(西周以前)上古前期,“得”字是“获得”的意思,只作动词用。我国最早的文献甲骨文里,“得”字已经出现了。甲骨文中的“得”字从又持贝,纯属“获得”的意思(甲骨文中的“获”字亦作从又持佳;“得”、“获”两字不但构造相近,而且意思相同),例如《铁云庄龟》第百十六页:“不绍龟()贞”,又第百四十四页:“()不”。《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说文》:“得,行有所(,古得字)也”。这些早期的文献和注释里,都告诉我们“得”字最初是“获得”的意思。在《周易》、《尚书》、《诗经》里①(《周易》“得”二十三见②,《尚书》“得”十一见,《诗经》“得”十三见),“得”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讨论了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短篇名作《人妖之母》在艺术上的“得”与“失”。《人妖之母》之“得”在于其选材、人物形象、风格方面的成功;而其“失”则在主题的分裂,即“金钱的恶果”与“虚荣的恶果”两个主题的出现破坏了作品的整一性,也有悖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这是莫泊桑以创作中的“败笔”为我们提供的教益。  相似文献   

4.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把魏、蜀、吴三国的人和事“品”得出神入化;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读”《史记》,把《史记》“读”的栩栩如生。可是,在听了易教授的“品”“三国”和王教授的“读”《史记》之后,我们是不是就不用读《三国演义》和《史记》的原著了呢?  相似文献   

5.
李勇 《科学课》2008,(11):32-33
有幸在暑假期间,看到了湘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月有阴晴圆缺》录像培训光盘课,并紧接着参加了一个主题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网络教研活动。以下以《月有阴晴圆缺》录像培训光盘课为例,谈谈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一点思考,算是对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怎样“得法”的心得和体会吧。  相似文献   

6.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人教版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将其中的“以戏弄臣”译为“以此来戏弄我”,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论语》试诂二则张家英一、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是《论语·学而篇》首章的首句。这一句几乎为人所共知,而对这一句的含义,理解得却并不完全一至。这里的关键是对“学”与“习”二者的认识。《说文·教部》:“学,觉悟也。”《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  相似文献   

8.
子牛——春秋时孔子的门生司马耕以“牛”自喻,立志自己要像老牛那样不辞艰辛、勤于劳作、躬耕而有所得,就将名字改为“子牛”。后来他也真正成了孔子的得意门生,学有建树。病牛——宋代高宗时李纲曾做《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此诗题为《病牛》实则写人,以自喻其人生的坎坷与艰辛。李纲官至宰相力主抗金,虽遭谗受贬,但仍忧国忧民,借“病牛”这一形象,抒发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孺子牛——鲁迅先生的《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  相似文献   

9.
“干得最好,活得最美”是天津铁路分局沧州工务段工人毕俊甫的人生信条,这颇有点哲学的味道。可是50多岁的人了,没混上个“官儿”,也不是“款”,怎么算“活得美”呢?人家毕俊甫自有道理:“作为一个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不但完成任务,而且活儿干得漂亮,这叫好;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享受自己能享受的,这叫美”。毕师傅的“活儿”确实干得漂亮。多年来,面对铁路新知识、新技术的挑战,仅有初中文化的他,在工作之余,在昏黄的灯光下,硬是啃下了《铁路技术规程》、《铁路维修规程》、《金属学》、《机构制图》等几十本厚厚的书,…  相似文献   

10.
植小怀大,有志于整理《司马相如集》。不过,《大人赋》与《楚辞·远游》的关系,却颇为棘手:话说纷呈,聚讼已久,或有说而不敢苟同.或定疑而尚未释疑。现不揣南陋,谨质疑如下,以求教正于诸前辈及其他同志。一、写作年代后征《远游》云:“羡韩众之得一”,洪兴祖《补注》引《列仙传》云:“齐人韩终,为王采药,王不肯服,终自取之,达得仙也”(《楚辞补注·远游》人韩众(又作终)之事,始见于《史记》之《秦始皇本纪》,始皇王十二年载.“园使韩终、俱全、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又,三十五年载,“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  相似文献   

11.
说“得”     
得,会意字,甲骨文的“得”字由“又”和“贝”组合而成,表示用手拿贝,意指有所收获。《玉篇。彳部》:“得,获也。”后来“导”加彳旁,表示行走时有所得。《说文》:“得,行有所得也。”可见,“得”的本义是“得到”、“取得”、“获得”。如《易·乾》:“知得而不知丧。”《诗经·周南·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相似文献   

12.
北宋《春秋》学以争论褒贬、臧否义例为主潮,滔滔汩汩,席卷天下之际,苏辙《春秋集解》特出其间,以矫俗规过为著书旨趣,极力诋斥孙复诸家“以意说经”之穿凿钩深。家学、庭训、地域文化与学风世俗之激荡触发,于是蔚为苏辙《春秋集解》以训诂为书法,事义兼采而又归本于“以史传经”之特色。本文考其特色大抵有三:一、解读《春秋》,专主《左传》叙事;二、据史为断,批驳“以意说经”;三、事据《左传》,义兼《公》《谷》;权衡诸家,发挥经旨隐微。此种透过考据事实,以得书法之治经风格,于北宋揣度义例、执着褒贬之《春秋》学研究主潮中,真堪为沧海横流之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国内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已成为全国人民必备的“年夜饭”,即使是众口难调也还得调,那么在国外,学者们自备的“年夜饭”将如何调理,显然还得靠大家共同“掌勺”,献计献策,施展自己的才华,亮出各自的拿手好戏,来个精神艺术“大荟萃”。 2001年1月19日,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教育组举办了多伦多地区留学人员迎新春联谊会。 晚会在激昂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接着《草原夜色美》、《北国之春》、《绿岛小夜曲》、《青藏高原》等歌曲唱出了学者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学者们心中对祖国的爱恋;《常回家看…  相似文献   

14.
楚简《老子》丙本的“Xian”为“Xian”之繁文,义为锋锐;“Xi”之本字为“袭”,义为遮盖、掩藏。“Xian袭”犹言兵锐袭藏。《老子》以“兵者”为“不祥之器”,即使“不得已而用之”,也得要以“Xian 袭为上”。也就是说要以掩藏兵锋为上,不能好胜,要尽量地、尽可能地将战争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5.
从编纂实质性(或学术)的层面说,由于(文选》自身的特殊性,使编者一旦选定篇目及将之分类与对所选的某些作品稍事“加工”,便告完成了。而从这一角度看,编纂《文选》的“工程”还不如写《文心雕龙》论文体部分加《辨骚》与《才略》这22篇的大。即使计誊写全书在内,《文选》编纂“工程”的大小至多与撰写《文心雕龙》相似,而没有人们想像得那么大。刘勰花四、五年的“业余”时间撰成《文心雕龙》,以彼例此,昭明太子完全能够凭一己之力编纂好《文选》。  相似文献   

16.
一、两处翻译质疑“然后得一夕安寝”一句,高语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2007年3月第2版)(以下简称《用书》)翻译为“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这样翻译有两个疑点:1.句中的谓语是哪个词?从《用书》的翻译看是“得”,但以句意看应该是“寝”。2.“得”字是什么意思?究竟是“能”还是“得到”?  相似文献   

17.
简讯、补白     
玉门花海所出汉代七棱觚断句之误叶爱国《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刊有张小锋先生《玉门花海所出汉代七棱觚新探》一文,文中将觚文130字全文移录①。据附注,知其断句一仍嘉峪关市文物保管所《玉门花海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及吴竍骧、李永良、马建华《敦煌汉简释文》,无更动。案觚文“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堂堂之地不可得履道,此绝矣!”张文将“道”字属下,殆因不识“道”字所致也。道、蹈二字古通用,《释名·释道》:“道—达曰道路。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又《释姿容》:“蹈,道也。以足践之如道路…  相似文献   

18.
《六祖坛经》中助动词得、须、可、敢、能的使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祖坛经》中出现助动词“得”等十个,本文对“得”、“须”、“可”、“敢”、“能”等五个助动词作统计,考察了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费振刚、胡双宝与宗明华三先生辑校之《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用力甚勤,大便于汉赋之研究。然为“全”者,实非易事,此学人之所共知。故见窄识浅如愚者,亦得一二遗珠以为此《小补》云。不当处,祈方家有以启之。一、补句P150:王褒《甘泉赋》。《文选》卷35《七命》李注引有“耀照形之玉壁”一句。P159:刘向《行过江上七雁赋》。杨慎《丹铅杂录》(丛书集成本)卷10“雁赋”条引有“顺风而飞,以助气力;衔芦而翔,以避结缴”四句(题作《雁赋》)。P278:傅毅《洛都赋》。《韵补》(丛书集成本,下同)卷1:“旄”下…  相似文献   

20.
一部《水浒传》,有“许多文法,非他书所曾有”,读过以后“令子弟平空在胸中添了不少文法”。这是金圣叹对《水浒传》高超艺术表现手法的评价。在《水浒传》众多“文法”中,对比法无疑是施耐庵运用得相当出色的一种,这在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体现得尤其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