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为品德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的品德课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有效的活动便是学科倡导的基本教学形式,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2.
一、以基地建设、学生生活为依托,丰富实践活动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那么,小学语文课程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呢?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拓展,真正做到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有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3.
<正>品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得知,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感悟,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心灵的力量去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个策略:一、创设活动情景,有效体验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第28条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  相似文献   

5.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与"经济活动"有关.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出现了很多以经济活动为背景的题目.现从中选择几例典型的题目加以分析与解答,以引起教师们在教学中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思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从中可以得知,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顾黄初先生曾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这就提示我们要建构一种新型的生活化的口语交际课堂,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让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根据其与社会、生活、自然的广泛联系,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活动时空,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课程资源单一、学习空间封闭的状况,从而带领学生走进蓝天下的学校,去阅读生活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改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整体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也正是我们教学的最  相似文献   

10.
秦雪峰 《考试周刊》2014,(11):146-147
<正>乡土文化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开展校本德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走出教材和校内资源的狭隘视野,使学校德育活动变得更加生活化、形象化,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萌生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如何以德育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以德促学"的教育管理新模式.德育主题活动就是根据德育目标和学生年龄阶段及身心特点,把握住学生思想发展的脉络,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设定主题.再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活动教学"模式是以"活动单"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辅助,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师生互动,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包含三个教学环节:活动设计准备阶段、活动教学阶段、活动成果反馈阶段。作为一种新型的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更符合计算机学科"理论和操作并重"的特点,学生学习更主动和热情,实践证明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3.
学生和学校的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素材,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4.
能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科学、合理地理解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理清化学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利用学科课程或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在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很受重视,而普通高中相  相似文献   

15.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拆除了学校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壁垒,将语文教学变得开放而富有活力。语文教学要探索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结合,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语文教学拨动学生生活的琴弦,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不断地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感悟体验文本和生活,恰到好处地实现教学和生活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宁夏教育》2006,(1):70-70
1.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学生周围蕴涵着丰富的活动资源,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有时都可以成为德育活动的资源,从中引发出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从德育的价值角度来看,活动具有动态性、体验性和直接性等特点,它对促进学生身心、个性和人格的健康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活动也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社会,明确责任,促进成长。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详细地写道 :“学校就应创造条件……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 ,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地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主题性物理实践活动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实验""考察""探究""汇集"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提出:"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孩子虽然生活在家乡,但是对于家乡的情况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不得不令人震惊。基于这种现状及围绕课程纲要的要求,从三个角度对本地的特色资源进行挖掘,选择出适合学生开展活动的特色主题及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17):27-28
初中综合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大量的资源,教师应当结合生活实际,发掘和运用各种资源,辅助和促进实践教学活动,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教师重点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整合学校传统活动资源,赋予全新内涵强化教育引领;二是整合节庆庆祝活动资源,营造浓厚氛围引导融入集体;三是整合警示教育基地资源,运用反面案例震撼学生内心;四是整合各类专业场馆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提升综合素养;五是整合生活社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