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80年代以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间政治经济竞争的加剧 ,世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国际科学教育界发生了重大变革。“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教育是近年来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 ,已成为当今国际理科教学改革的潮流和热点。STS教育思想自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介绍到我国以来 ,已逐步为人们所接受。 STS教育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价值。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模式转到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轨道上来 ,把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 ,以加强化学…  相似文献   

2.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其宗旨是普及STS知识,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使人们形成一种科学、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价值意识——STS意识。基于小学教师培养的高师《科学·化学》课程改革应当在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充分体现和渗透STS教育思想,使其具有时代性和社会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3.
STS教育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S教育是以研究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科学教育。STS教育的思想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在高职化学教育中合理渗透STS教育,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文化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化学教学要渗透STS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强调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它注重人的科学素养培养.化学教学中开展STS教育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形成和科学能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课程中应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关STS内容的素材来源广泛,涉及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新科技成果、环境污染及保护、资源能源等。本文在分析甘肃省年近五年中考试题的基础上,探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习题中渗透,现实性教学,及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和多种化学资源加强STS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在化学基础教育中,应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科学方法思想,中心、实用、创造性科学的化学思想,科学认识和处理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化学思想,以及通过这些化学思想进行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生活和发展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已将STS教育和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以及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一起作为科学课程的五个内容领域,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STS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科学素养教育下高考化学STS试题特点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素养是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阶段理科教育的中心概念,也是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中理科课程的主旨目标。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是科学素养的主题,在化学课程标准中不仅作为课程目标更作为课程内容出现,在内容上也不限于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9.
STS(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是近年来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已成为当今国际理科教学改革的潮流和热点.STS教育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价值.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把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以加强化学教育同社会,同人民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变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的状况.因此,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最有影响的中考来说,化学试题中有关STS试题应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运动中形成的一股思潮。在化学教学中加强STS教育,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学素养教育下高考化学STS试题特点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素养是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阶段理科教育的中心概念,也是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中理科课程的主旨目标。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是科学素养的主题,在化学课程标准中不仅作为课程目标更作为课程内容出现,在内容上也不限于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而涉及科学技术的本质、科  相似文献   

12.
STS 教育是当代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中学《科学》教学改革,须对 STS 教育与中学《科学》课程的关系进行多维视角的审视。STS 教育是中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课程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凸显了新的科学观,沟通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一、新课程与STS教育 STS教育是中学理科教育改革的一种指导思想。他强调科学、科技与社会的关系,认为科学教育应该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成果、能够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和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才。传统理科教育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术水平,不重视学以致用和联系社会实际;新课程的科学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强调科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关系;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周艳红 《学子》2014,(5):43-43
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体现STS教育思想,是当今教育的必然趋势,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又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实验教学最能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彻当代教育思想,同时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STS教育注重科学与社会、人文、技术的联系,符合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所提出的提升科学素养的目标.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接班人,在职前教育中渗透STS教育理念,对他们未来的工作方向有重大影响.文章针对物理师范生的现状,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探讨了STS教育在师范生教学过程中的渗透策略,包括创设参与式学习环境,渗入式培养师范生人文素质,促进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几个方面,为物理专业师范生素质培养模式的完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化学基础性课程教学中STS思想的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S思想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教育思想,通过强调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相互影响与兼容,强调在认识和处置科技与社会关系中,人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教学内容的社会性,时代性和应用性,来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现行化学基础性课程教学的反思,从学校自身出发,就STS思想与我校化学基础性课程教学的融合提出了具体的做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STS教育理念 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ational Teacher As-scciation)把STS定义为"在人类经验派络中的教科学与学习科学"(Yager.1992),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社会society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它强调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使其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应用这些知识于日常生活中并做明智的抉择和问题的处理.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需懂得珍惜并感谢科学和科技对社会的贡献与影响.Cheekh(1994)指出STS教育具有六大特征:  相似文献   

18.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英文字母的缩写,是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学科,它体现了一种新的科学观、价值观和教育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本文是该教育思想,在我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是STS在传统化学课程中的渗透,作为它的扩大和补充。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在技工学校化学教育中引入STS(Science TechnologySociety,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教育思想,加快化学教学改革的步伐,构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鲜明技工教育特色的STS化学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STS教育是STS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教育上的反映,是科学教育领域中实施的以改进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为目的的一种文化战略。其核心是强调受教育者从小关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担当起建设可持续发展国家的重任,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