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古(魏晋南北朝)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文学史上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朝代频繁更替,文人与英雄一样辈出。就诗坛论,这一时期的诗人比肩接踵,诗人群体尤其让人瞩目。而古代文学研究者们在漫长且丰富的古代文学领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唐宋诗歌上,对中古诗人的关注,比较多地集中在建安诗、永明体以及田园诗人陶渊明、山水诗人“大小谢”的身上,对中古时期整体的诗歌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固然是因为中古诗人的文学地位及成就确不及唐宋两代的诗人们,但中古诗歌毕竟是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一环,不经历中古诗歌,就不可能有随之而来的唐诗鼎盛及宋诗的再发展。也许这触动了阮忠潜心研究中古诗人和诗风,著《中古诗人群体及其诗风演化》(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简称《演化》),既勾勒中古诗歌的总体面貌,又借此连接他自己已经从事过的两汉诗歌和唐宋诗歌研究,从而体现出他纵观古代诗坛的用心。  相似文献   

2.
继《中古学集团》、《选诗研究》、《诗人体批评——中古学新语》之后,胡大雷先生于近日推出了他中古学研究的最新力作。此书虽题为《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中华书局2003年6月出版),实乃一部“以‘抒情方式’为视角,以之来审视中古时期各重要诗人的独特点,以之来贯穿中古诗歌的发展历程”的中古诗歌发展史。的确,胡先生在书中对中古由汉至唐前这800年间诗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及其代表作家、诗歌流派、诗学批评等诸多方面都有精彩论述。  相似文献   

3.
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因关涉到句义的表达,不容许随意错乱。但这条基本原则,在诗歌中却常被打破。本人中古诗歌为例,从韵、节奏和修辞三方面分析了特殊语序形成的原因,指出了中古诗歌在诗歌历时句法研究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杰 《天中学刊》2023,(1):68-75
学界针对曹植诗歌的系年工作有四种考证思路:根据诗歌自序所提供的明确时间信息;从诗歌正文中提取信息与史实互证;联系相关作品进行互证;依据诗作所反映的情绪、风格倒推其写作时代。系年工作本质上是一种“本事批评”,这种批评方式得以成立的前提是诗歌具有现实指向性。其实曹植的诗歌未必都可与其现实际遇一一对应,汉魏乐府或《杂诗》等无题诗歌的魅力便在于表意的不确定性和抒情的普世性,且这些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群体性的同题并作,并不存在个人化的情感寄托。曹植的案例在中古文诗歌研究中很有代表性,宋代以来形成的以系年为基础的本事批评并不适用于这一类诗歌,文本细读、诗体分析才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桑哲 《现代语文》2007,(11):4-5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意的生活方式曾经深深植根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国传统文化中比较优秀的成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古典诗歌作品中。过去由于受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方法的制约,诗歌鉴赏常常陷入误区。当代诗歌曾经唤起了一代人政治上和艺术感觉上的觉醒。然而,市场经济对诗歌创作者的侵蚀以及网络环境下大众心态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使当代诗歌创作和诗歌教学陷入尴尬境地。许多诗人离开了诗坛,一些网络诗歌充斥着语言污染和精神颓废。当代诗歌在遭受质疑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文学史上李白、杜甫等优秀诗人及其经典诗歌作品?最近几年整个中国诗坛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诗歌教学怎样操作?对高考作文中用诗歌答卷是否应当作出限制?就此问题,笔者采访了部分教授、专家(以姓氏拼音为序编排)。  相似文献   

6.
从形、音、义三方面采用古籍校勘中常用的内证、外证和旁证相结合的方法 ,对中古诗歌里 2 0条异文作了一定的校证。  相似文献   

7.
“穆旦现象”是指穆旦其人其诗中的不寻常现象。本文认为频繁出现“上席”一词,也是穆旦诗歌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穆旦的不寻常之一。认为“上帝”在穆旦诗歌中代表了一种超越精神,它对穆旦诗歌的意义在于:首先,“上帝”是穆旦的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其次,“上帝”是穆旦的一根支撑精神的手杖;第三,“上帝”是穆旦的一件深化诗歌内容的洋服。穆旦诗歌中创造的“上帝”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汉武帝在位前、后期的诗歌观念对西汉诗歌的演进有重要影响:由关注礼乐教化、重视诗歌颂美功能走向乐生恶死、追求诗歌的升仙意趣;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新变,由诗骚体式走向杂言体诗的创作;追求诗歌神奇色彩,由崇尚恢宏巨丽的艺术境界逐步走向内心情感的诉求。汉武帝之所以对西汉诗歌的演进造成这些影响,关键在于皇权专制起了作用。这不仅表现在汉武帝与诗歌的关系上,还表现在汉武帝与其他体类文学以及经典解读的关系中。虽属文学史之个案,却在中国古代等级社会中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纵观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到九十年代以来的各种诗歌史和文学史,关于十七年诗歌的叙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折射出文学史编纂观念的变迁,也深刻地体现了政治、文学观念、市场等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对十七年诗歌的文学史阐释进行梳理,有效地为十七年文学史的研究提供清晰的参照,并有助于完善当代文学史书写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菲 《英语广场》2023,(12):55-58
诗词中的抒情,通常不是作者的情绪和思想的直接表达,诗人大多喜欢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意象”是“意”和“象”相结合的最好方式。诗的精神在于意象。弗罗斯特诗歌中45首使用了“雪”的意象,在其全部诗歌中占据了13%的位置。弗罗斯特诗歌标题包含“雪”的有《雪》《雪尘》《雪问》《雪夜在林边停留》和《一堆残雪》。弗罗斯特的诗里,各种雪景中的雪都有着各自的象征含义,探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雪”意象有助于深化对弗罗斯特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史内容丰富,为教学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诗歌短小精辟,意境深远,常为笔者所采用。现分阶段举例如下:一、秦汉1.《秦朝的统治》。(唐)李白《古风》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统一的历史功绩。(五代)胡曾《长城》:“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从侧面揭示了秦的暴政导致其灭亡。  相似文献   

12.
在闻一多诗歌研究中存在着“阐释过度”的现象。从“重评文学史”的角度考察闻一多,其诗歌实践中存在的局限在于缺乏独立的价值建树、意象庸俗且晦涩、理论与创作脱节等。  相似文献   

13.
李冶(?——784),字季兰,中唐初期乌程地方女道士,自幼聪慧,五六岁时能出口成诗,中年时出家做了女道士,当时人谓之“女冠”。被刘长卿称为“女中诗豪”。《全唐诗》中收有李冶诗十六首,补遗二首,敦煌残卷保存珍本《瑶池新咏》中有三首未收录在《全唐诗》中,经研究商讨只收录二首,共计二十首。目前研究成果主要有总结诗歌内容、分析艺术特色、道教影响、女性意识等方面,呈现出单一狭窄的局面,未来的研究尚有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中古文学(汉—唐)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18日至21日在首都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当前中古文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各自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与评议。内容涉及中古文学史研究、中古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文献文本、考证及辨伪研究等方方面面。会议为今后中古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文自学指导》2014,(3):F0002-F0002
本书是王瑶先生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分期研究”(汉魏六朝)课程的讲稿,探讨起于汉未,讫于梁陈的“八代”范围的中古文学思想、文人生活、文学风貌,其治学思路与方法深受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影响,书中关于中古文学的具体论述及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新近出版的《叶橹文集》汇集了叶橹主要的诗歌批评.他的诗歌批评善于发现问题并展开讨论.他的诗歌批评体现了自由精神,推动诗歌创作的多元化.他在诗歌批评中推崇“智慧个性化”,进而与诗人诗作展开对话.叶橹的诗歌理论和批评实践具有他自己的特色,对于当代诗歌理论建设与文学史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有一种理论即魏晋文学自觉说较为流行。其中尤以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由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说: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研究》(李正栓教授著)(下文简称《诗歌研究》)是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推出的又一学术力作.  相似文献   

19.
唐诗研究号称兴盛,但晚唐诗歌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即就皮陆诗歌的研究而言,不但论文论著的数量较少,而且深入的专题性研究也不多见。然而,令我们感到欣喜的是,新近出版的王锡九先生的《皮陆诗歌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则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将皮陆诗歌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具体地说,该书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吴国华 《天中学刊》2008,23(3):53-55
汉代并非“诗歌中衰”的时代,钟嵘《诗品》中所谓“吟咏靡闻”并不能准确概括汉代诗歌的真实情况。从西汉楚歌的繁荣创作可以看到汉初“遇事必歌”的浪漫传统。汉乐府和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古诗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对后世更是影响深远。在各体文学竞相发展的汉代,诗歌同样也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