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是一种严重侵犯集体财产和公民个人财产的新型犯罪,因其技术对抗性强、诈骗手法翻新快、诈骗目标年轻化等特点,给侦查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从犯罪生态圈的视角出发,分析当前网络电信诈骗犯罪侦查面临的立案难、取证难、协作难等困境,提出以大数据侦查模式实现对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事前侦查、优化关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证明路径、完善远程电子数据取证制度等相应侦查对策,从而为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生态圈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务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近年来日益猖獗的电信诈骗犯罪为分析对象,第一部分对电信诈骗隐蔽性、行为主体的集团化和专业化、行为对象的广泛性以及手段的科技性和及时性四个特点进行说明,由此说明电信诈骗犯罪的严重性以及对其查处的困难。第二部分则深入分析电信诈骗犯罪的主要犯罪手法,按照不同的类型予以分类,包括利益诱惑型诈骗手法、针对避害心理的诈骗手法、情义救助型诈骗手法以及其他类型的诈骗手法。第三部分先从我国现行有关电信诈骗犯罪的司法解释出发,对其解读并分析其中的不足,并由此提出对电信诈骗犯罪单独设立罪名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电信诈骗方式不断出现。很多高校学生深受其害,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财产安全和精神健康。保护高校学生的权益,加强安全教育,阻止电信诈骗迫在眉睫。通过对XX高职学院在读学生进行电信诈骗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电信诈骗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防范电信诈骗的有效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避免遭受电信诈骗,共同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期,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频发生,屡有学生上当受骗。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以期提高大学生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电信诈骗已成为发案最多和上升最快的犯罪类型,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为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公安机关已成为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主力军,但电信诈骗犯罪隐蔽性强而变化快,公安机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当前打击电信诈骗犯罪面临的技术困境,文章研究了基于大数据、声纹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新技术的电信诈骗治理手段,为公安机关提供破解思路。  相似文献   

6.
当前,电信诈骗犯罪十分猖獗,诈骗手段升级加快,以至于有大学生因为受骗而猝死的悲剧产生。很明显,开展学校的预防电信诈骗的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有利于减少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教您防诈骗     
冒充法院工作人员,以“领传票”为名实施诈骗;以短信告知银行账户被扣取年费,进行电信诈骗……近来,各地警方接到多起新类型电信诈骗案,诈骗花样层出不穷,并多以老年人为行骗对象。警方提醒老年人要提高防范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17,(4):118-121
"互联网+"时代,网络电信诈骗呈现出新的特点。基于对大学生遭受网络电信诈骗的主客观原因分析,提出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的几条有效路径:国家有关部门联合打击网络电信诈骗行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治理社会风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识骗能力。  相似文献   

9.
张瑜  项贤钦 《教师》2023,(29):6-8
高校电信诈骗案件频发,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安全。文章作者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电信诈骗受害案件特征,探求了校园成为电信诈骗重灾区的原因,在结合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模式,从警、校、家多维度探究帮助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的措施,建立一个校园、社会、个人联动的防范体系,以保护师生个人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助力打造平安校园。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手段层出不穷。其中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帮助取款人的行为认定为诈骗罪共同犯罪还是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这个问题在理论和实务中产生很大争议。对此,应当先从对诈骗罪既遂判断标准的选择上进行分析,再对行为人在不同时间节点介入到电信诈骗犯罪活动进行分析,以及对行为人主观要素的分析,这其中包括对行为人主观“明知”内容的认定,还有对“事前通谋”的界定。准确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之后再对帮助取款行为的性质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11.
电信网络诈骗帮助取款行为掩盖诈骗行为人身份,使得司法机关调查的难度大大增加,助长了诈骗行为人的犯罪气焰.现阶段电信网络诈骗刑事责任认定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同案不同判之现象,司法机关相继出台了一些司法解释,但仍有矛盾和模糊之处.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考量,围绕电信网络诈骗帮助取款行为刑事责任评价要点,对认定既遂标准、事前通谋判定、主观"明知"认定进行探讨.结合承继共犯理论,根据是否存在事前通谋和加入犯罪时的犯罪形态将帮助取款行为划分为三种,结合实践中帮助取款行为刑事责任认定,将帮助取款行为的评价司法类型化,以期一定程度上减少同案不同判现象.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但随之而来的网络诈骗也在悄然升起,尤其是在高校中这类事件屡屡发生,甚至有些学生因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电信诈骗对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就电信诈骗在高校频发的原因进行相关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3.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到录取期间,骗子们都蠢蠢欲动,各种诈骗行为层出不穷。本文列举了一些骗子常用的伎俩,并给出了相应提示,供考生及家长借鉴。诈骗伎俩一:伪造虚假查分网站诈骗分子通过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  相似文献   

14.
电信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电信技术的不断创新给电信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本文从分析电信业发展的趋势和由此对电信监管带来的挑战入手,在对国外电信监管模式和技术手段进行充分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法律、市场准入、互连互通、资费管制、普遍服务、电信标准等六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未来电信监管模式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电信网络诈骗的实施依赖于个人信息的获取精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必须从源头上阻断信息非法买卖的链条,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做起。放眼高校,大学校园安全工作以预防为主,因此,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创建“平安校园”的必然之举。本文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例,通过分析个人信息的特点,将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分为身份信息、金融信息、隐私信息三个主要方面,剖析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个人、学校和国家三个层面提出加强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以江苏省、甘肃省16市公众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典型案例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和内容分析方法,探究公众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和成因。研究发现,需求满足的选择主动性、利益诱惑的无法抗拒性、权威依从的行为避险性是受害人群的总体心理行为趋向。基于公众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受害群体的被害易感性以及外部因素分析,从增强公众自我防范能力、筑牢家庭安全防范根基、织密社会综合防范网络三个方面提出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大学生电信诈骗受害的案件频发,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同时也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总结分析校园电信诈骗特征与安全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校相关部门应丰富安全教育工作的内涵,并积极创新安全教育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8.
被害人过错责任是犯罪学领域讨论的范畴。以电信网络诈骗中被害人存在谨慎义务为前提,从谨慎义务的来源、经济分析与规范分析来认识被害人过错责任。被害人过错责任从应然—实然、立法—司法的两个维度加以理解。被害人加权责任深化了被害人过错责任理论的目的,由此建构起电信网络诈骗中可能的责任区分。  相似文献   

19.
列举校园电信诈骗典型案例及危害,常见手段及套路,从学生群体、发生时间特点、网络信息特点、信息保护等方面分析校园诈骗事件发生的原因,由此提出相应的防范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现代化推动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智能化、对象精准化、分工明确化、人员跨境化态势明显。大学生受“刻板效应”影响产生盲从心理,受“登门槛效应”影响产生趋利心理,受“沉没成本效应”影响产生避害心理,进而逐步落入骗局,遭受损失。高校是立德树人主阵地,需建立和完善识别、预警、干预和反馈机制,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创建无诈校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