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洞穴比喻中,被解放囚徒在看到外面的世界之后,再次回到了洞穴中。是什么原因促使被解放囚徒再次回到洞穴中呢?本文试图分析柏拉图对这一问题所给出的答案,从而揭示其关于"善"的理念论的前后矛盾性。  相似文献   

2.
"善"是一种价值判断,存在于人们的灵魂深处。"善"不同于简单的产品和服务,且在追求的过程中,追求得越多越接近美的标准。"善"可以分为理智的"善"、激情的"善"和欲望的"善"。"善"是客观存在的。"善"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即人们对追求"善"的数量的增加,"善"的边际效用也会随着提升。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与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中西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杰出代表,文章通过二者政治思想深入系统的比较分析,以呈现出他们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揭示出他们思想的相通性和差异性。通过研究发现:二者都是从伦理、道德出发研究政治问题,但在思想基础、人性观、政治制度观和核心价值取向上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在东西方思想的源头上,中国的孟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秉持着“人性善”理念。将建构美好与善良的精神家因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他们分别以孔子、苏格拉底为楷模,满怀强烈的政治抱负.试图通过道德教育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孟子致力于培养崇义尚道的“义士”,柏拉图力图造就理想国的哲学王;孟子强调精神内化,柏拉图主张道德外烁。  相似文献   

5.
在东西方思想的源头上,中国的孟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秉持着“人性善”理念,将建构美好与善良的精神家园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他们分别以孔子、苏格拉底为楷模,满怀强烈的政治抱负,试图通过道德教育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孟子致力于培养崇义尚道的“义士,”柏拉图力图造就理想国的哲学王;孟子强调精神内化,柏拉图主张道德外烁。  相似文献   

6.
吕梅桂 《文教资料》2009,(24):101-102
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最重要的是他的理念论,而善理念则是整个理念世界的最高点.善理念不仅有道德伦理上的含义,而且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含义.善理念贯穿着他的一切理论,是起点亦是归宿.  相似文献   

7.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观都属于伦理政治观,却有着不同的具体价值取向和特质.孟子的理想政治形式为伦理国家,柏拉图的理想政治形式为道德城邦.前者的主题是政治生活的人伦关系建构,后者的主题是城邦道德价值的实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不同把握.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政治模式的设计思路影响了各自民族的政治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8.
孟子和柏拉图分别是古代中西方的杰出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西方文明的演进起了重要作用。以人性观的差异为切入点,从教育内容、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教育目的比较孟子与柏拉图心性主体论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异同点。并对以孟子和柏拉图为代表的心性主体论思想政治教育观进行评析,从中汲取有益思想,力图为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面对城邦制危机,古希腊中期的哲学家们试图通过推行"至善"目标来为城邦立法,倡导建立在道德观上的社会生活。苏格拉底提出掌握善性知识过公正的生活以建立完善的城邦;柏拉图希望根据善理念以等级制的方式治理城邦;而亚里士多德则宣称应由中产阶级以中庸之道统治城邦。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9,(2):9-10
柏拉图通过建立理想城邦来诉说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其《理想国》是他思想的产物,他以理念论为核心,提出"善的理念"。柏拉图的教育最终是为奴隶主贵族阶级培养"哲学王"。他将城邦分为三个等级,而所谓的正义城邦就是三个等级的公民各司其职,从而达到和谐。理想国中的教育实则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属于精英教育。孟子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与柏拉图属于同一时代人物,其思想中体现着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其理论核心为"性善论",提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本文通过比较柏拉图和孟子,从他们的生活背景、理论哲学基础为出发点,比较二者对于"善"的不同见解,从"仁、义、礼、智"对比"灵魂四德说",概述了教育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社会正义始终是人类孜孜追求的理想,柏拉图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正义的哲学家,正义的观念是贯穿其名著——《理想国》全书的主题。孔子、孟子开儒家文化发展的先河,在他们那里有着非常丰富而精辟的正义思想。通过对两者正义思想之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正义文化的特色,重新认识正义的来源,把握社会正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描述的是只能看到“影子”而看不到真相的囚徒走出洞穴后看到美好景象的故事。他意在说明:于现实世界生活的人,由于缺乏哲学式的思考,只凭借狭隘的感官去认识整个世界是不可靠的。这一理论之中的“影子”“囚徒”“挣脱锁链之人”在现实世界中都有其特定含义。而这一理论所体现出来的敏于观察、敢于直面痛苦和哲学王的思想是其真正目的。“洞穴理论”在述说自身的同时,也充分展示出“理念论”的认识论、本体论、目的论意义。在当今社会,“洞穴理论”所蕴含的人性问题、真理问题及其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3.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学者对《孟子》的成书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其一,该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合著;其二,该书由孟子自著;其三,该书由弟子追述而成。孟子的仁政主张、性善论和教育观,表现出孟子率直的个性和重教思想,这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孟子》一书中,他提倡的爱民保民的"仁政"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仁政爱民思想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简析孟子的人性论与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观点认为,由于孟子人性皆善的思想,他实际上主张了一种人人平等的观念。本文对此提出不同看法。孟子提出人人都性善,并非意在强调人人平等,而是强调性善是人的特点,是人区剐其他动物的类本质。实际上,他是要论证,由于对自己善端保有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不平等的。他的那些“人人皆可为尧舜、为圣人”之类的话,是就那些身居高住者或者像他自己一样的士人而言,并非对那些小人、庶民、野人说的。孟子的人性善思想,不仅不能导致一个平等的社会,反而为种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看似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儒学作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有其精华和糟粕。我们的态度不是“厚古薄今”,而是“古为今用。”为了充分发掘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作者拟采用纵横对比的方法,试图就孔、孟“仁”论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的方面进行对比,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精髓,为推动儒学思想的研究做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7.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界讨论比较充分的一个话题。中国古代人性理论的划分也较为详尽,在各种人性理论中,尤以孟子的人性思想影响更为深远。前人对孟子的学说理论已做了较为详尽的解说,但尚有不足之处。本文尝试从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人性思想的理论基础以及对于后世的理论影响解析孟子的人性理论,以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孟子人性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柏拉图“洞穴喻”给我们的伦理启示:真正能够达到对理念把握的人是很少的,这不仅需要伟大的心灵智慧,更需要承担人类责任的巨大勇气。  相似文献   

19.
《孟子》一书的论辩艺术前人多有论述 ,本文认为 ,孟子的“好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 ,实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远大的抱负。孟子的论辩技巧十分高超 ,如引人入彀、层层进逼 ,以诡辩对诡辩的手法颇引人入胜。同时在论辩时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中孟子“民本思想”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先秦政治思想中,有着优良的"民本主义传统",尤其以孟子的贵民思想最为鲜明。认为从传统廉洁文化的角度出发,先秦的"民本"、"贵民"思想可以转化为对掌权者的外在要求和价值准绳。据此,有必要将民本思想作为廉洁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清廉政治提供坚实的价值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