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初遗民与贰臣交往心态十分复杂。著名遗民傅山与仕清官员魏一鳌在顺治年间交往密切,其交游心态可作为清初遗民与贰臣交往的典型。在考察他们交游情况的基础上,主要以傅山为视角,对其与魏一鳌交游过程中寻求政治庇护、生活帮助的功利性心态与对魏一鳌欣赏、同情、理解的心态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贰臣并不等于奸佞小人,贰臣也有许多值得褒扬之行为。贰臣曹溶降清之初,身居高位,先后两次因照顾前朝官员和遗民受到或革职或降职的处分。他于康熙初年降职调任山西,竭尽全力,赈灾筹粮;接待会见各地遗民;遍访山西,搜集金石文字,全面的展现了一个贰臣在守节和出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贰臣关注的焦点主要是清初的贰臣文人和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个案,没有从深入而广泛的意义上去探讨各个时期在王朝更替之际出现的贰臣现象。文章以五代入蜀的10位贰臣诗人为例,探析了五代入蜀贰臣诗人大量出现的背景及原因。  相似文献   

4.
清初词是清词中兴之始。清初开风气之盛、成词风之变者,在于遗民、贰臣、布衣。清初皖词三大家方以智、龚鼎孳、孙默分别为遗民词家、贰臣词家、布衣词家的代表。无论是创作、词事活动,还是选政之操,他们都引领风气之先,献替殊多。  相似文献   

5.
景红纬 《文教资料》2012,(26):154-156
"徐州二遗民"指的是徐州诗人阎尔梅和万寿祺,二人同为明末遗民,终其一生反清复明。桂中行将二人著作集编纂成为《徐州二遗民集》。合集中不乏二人与"变节"的贰臣之间的相酬唱和的诗歌作品,从而引发世人对他们人格气节的质疑。本文将引用阎万诗文、年谱等一手文献,还原历史本来面貌,进而分析其交游的缘由、动机,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6.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他以遗民自居,且积极地反清复明,拒不入仕。他的思想行为为当时和后代所敬重。但被以往学者所不重视的是,他在交游过程中不仅和同他志同道合的遗民而且和贰臣都有交往。可见,亭林的交游思想是复杂且开放的,由与不同的人的交游组成的思想研究才是完整的亭林的交游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7.
龚鼎孳是由明入清的贰臣,他在清初因维护汉人利益,受到以冯铨为首的北党打击,被时人看作南党成员,却在陈名夏等人失势后不降反升,受到顺治帝的重用. 但是作为一名身事两朝的文人,他的仕途沉浮与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文章试图通过梳理龚鼎孳在清初党争中的表现,考察他身为贰臣的复杂心态,从中窥见由明入清贰臣痛苦改变和适应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才子诗人,龚鼎孳的诗作深刻反映了贰臣文人具有的独特心态。鼎革之际的进退失据,让其一生都背负着贰臣的尴尬身份。仕清后,龚鼎孳在诗中频频表露归隐之意,字里行间真切地传达出内心深处的愧疚和辛酸。  相似文献   

9.
陈瑞 《语文知识》2010,(4):87-88
在宋元易代之际,大量遗民文人不与新朝合作,与蒙元统治者保持着一种疏离甚至是对立的状态。在这一时期的遗民社会中,老庄思想颇为盛行,不仅深刻影响着遗民的人生态度与生存方式的选择,而且对遗民散文的创作也有重要的意义。宋遗民散文推崇老庄思想中的自然观念、隐逸思想,艺术上也多取法老庄之文。这种创作倾向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元明易代与宋元易代一样,遗民也接踵而起。大量汉族遗民诗人的存在是明初诗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现象。这些汉族遗民诗人大都在元末诗坛负有盛名,他们在入明后,或拒不入仕,或不奉正朔,在诗文中有强烈的遗民意识,怀念故主,甚至为元朝死节。这种普遍的元朝情节与重新建立的汉族政权之间的疏隔使他们陷入了极其尴尬的悲惨处境。从元明易代之际文人的动向和诗文中流露出来的遗民情节看,"君臣之义"超乎"夷夏之防"是汉族遗民诗人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作为前明旧臣,吴伟业对于旧朝有着深深的眷恋,对于自己的名节更刻意保全。因此他的仕清经历不但为他本人余生忏悔,也为后人惋惜。在仕清前不久所作金陵怀古诗以及北上过程中的感怀诗,就充分地体现了他的诗歌创作在遗民与贰臣身份转换过程中的矛盾心态,以及在其自辩因素之下的时代思潮因素。  相似文献   

12.
论顾炎武的咏史咏物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顾炎武的咏史咏物诗张兵明清之际是一个社会大转型的时代,一方面社会形态在动荡中渐趋宁静,另一方面,学术文化在碰撞中完成了转换与对接。处在这个转型期的诗人,可以根据其人生经历和政治态度划分为殉节诗人、遗民诗人、贰臣诗人和国朝诗人四大类。这些诗人各以其独...  相似文献   

13.
王忠孝是南明福建抗清斗争的重要遗臣,其晚年追随郑经东渡台湾,促进了台湾地区的文教发展。《王忠孝公集》是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明末迁台遗民文人别集之一,它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际的政治、社会状况,提供了有关南明福建抗清政权的重要史料,同时又是遗民文人个人生活及情感经历的真实记述。因此,基于《王忠孝公集》对王忠孝的政治作为及生命情怀的细致考察,既可以展现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政治生态及情感变化,又可以为相关的南明文学、台湾文学研究提供学术借鉴。  相似文献   

14.
辽金时期的渤海遗民文人承继渤海文化传统,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崇儒尊正的特质。在宗派流变中,渤海遗民由宗唐转而学宋,最终兼取两家之长,树立了自我风格。但渤海遗民也处在自我民族认同和被迫民族同化的极大苦痛中,在超越痛苦中形成悲凉秀美同构的趣味,渤海遗民文学也因此成为辽金文学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5.
沈光文诗作中的遗民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光文是台湾的第一位诗人,也是台湾第一位遗民诗人,在他之后,徐孚远、王忠孝、卢若腾等一批明末文人先后渡海至台,开创了台湾遗民文学和乡愁文学的先河.明朝遗民的心态早已成为众多大陆学者研究的对象,作为"开启台湾文学第一人",沈光文在台湾也得到足够多的重视.然而,沈光文诗作中的遗民心态却较少有人关注,沈光文的思乡之作、诗作中频繁出现"饥"、"饿"二字等,都与他的遗民心态密切相关,可以说,抓住遗民心态这条线,就找到了读懂沈光文的钥匙.  相似文献   

16.
唐遗民文人的界定不能从普泛化的遗民概念出发,而应该以是否对朱温及其梁朝有一种否定或拒绝的态度和是否具有遗民意识为标准。从唐遗民的特征来看,其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和南方化的地域性,同时,隐逸之心和黍离之悲也就构成其群体心理。而相对宋明遗民的家族化,唐遗民也缺乏一定的传承性。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存在,唐遗民文人的社会影响较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客观文献的匮乏和研究关注的不足有关,而另一方面则是与社会动乱而衣冠荡析、内部毁灭的亡国途径和忠义淡薄的末代士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陈佐才作为明末清初滇西一带声名较著的遗民诗人,其交游活动甚广。考察陈佐才的诗歌及他人著述,可知其交游对象主要有知名僧人、明末遗民及隐逸文人,他们之间的交游是明末清初滇南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太原大学学报》2017,(1):42-46
明清之际是儒家诗学体系由解构到重构的重要时期,在描述晚明公安、竟陵等对传统儒家诗学的解构以及清初顾、黄、王等遗民诗人和钱、吴等贰臣诗人对儒家诗学体系的重构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回顾了学术界对明末清初诗学研究的状况,充分肯定了已有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人结社具有比较久远的历史,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文人结社负载了政治、文化、文学诸种意义。曼十年代曾经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而建国后的几十年里,这个问题渐渐淡出研究视野。与以往侧重于史实考证的研究方式不同,论文从文学的角度对结社问题进行研究。总体的研究思路为:将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置于易代之际特殊的历史时空和社会背景下加以观照与考察,力求同当时的政治变革、思想流变和文学发展等复杂因素联系起来宏观地、多维地探讨它的兴衰变化和运作特点,并进而揭示文人结社对这一时期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产生的应有影响。晚明党争与结社一体化,讲会,论学与结社相结合,诗社告退继之以文社勃兴。论文主要分析了复社、清初明遗民结社及清初东北流人结社三个方面。其中对复社的分析尤为细致。复社与东林关系、复社的思想学术观点一向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论文又重点总结复社的文学思想(一)绍绪七子,宗法汉唐,为其文学思想之渊源;(二)祖述六经,力返风雅,是其文学思想之宗旨;(三)性情、学问、世运为其创作论之基本内核。对于明遗民结社,从横向上与非遗民结社相比较,从纵向上探讨与宋遗民结社的渊源。并重点研究惊隐诗社、甬上遗民诗社、岭南遗民诗社的文学思想感情。东北流人诗社视为清初遗民诗社的特例,这面一向研究得较少.  相似文献   

20.
陈佐才作为明末清初滇西一带声名较著的遗民诗人,其交游活动甚广。考察陈佐才的诗歌及他人著述,可知其交游对象主要有知名僧人、明末遗民及隐逸文人,他们之间的交游是明末清初滇南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