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文献记载、考古资料与一些地质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洞庭”不是今之“洞庭湖”,学者们多指认其为“洞庭湖”,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望洞庭》(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前两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读着这两句诗我产生了困惑:诗人刘禹锡所处的年代,洞庭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总面积近6000平方千米,方圆数百里,且有“容纳四水,吞吐长江”之势,号称“八百里洞庭”。而“潭”,只是一种较深的水池子,何以要用这个字来形容洞庭湖?  相似文献   

3.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主旨,多解作干谒求进或表现隐者内心矛盾。而从洞庭母题所包含的秋、送别等涵义,“临渊羡鱼”之典下句“退而结网”的比拟来看,这是一首表达谦恭、平和、阁大的盛唐隐者情怀的诗,干谒与矛盾都非确解。  相似文献   

4.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下简称孟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以下简称杜诗)都是状写洞庭湖景的千古名篇。他们的写景、抒情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试作对比赏析。孟诗和杜诗的写景都用夸张的技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孟诗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杜诗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即为写景句。孟诗中的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而杜诗只一“坼”,一“浮”两字就表现出了洞庭湖的浩瀚壮阔和震坼宇…  相似文献   

5.
很荣幸来到余三定老师的南湖藏书楼参观学习。我对岳阳和洞庭湖仰慕已久,只是以往停留在古人诗词歌赋的文本所营造的想象世界里,尤其是范文正《岳阳楼记》所描绘的“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令我对这片湖水和这座城市都无比向往。今天来到洞庭湖的子湖——南湖之畔,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荆江南岸。南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与长江相通,湖水最后在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如下图)。洞庭湖示意图洞庭湖是第三纪末期、地层断裂后经过长期的缓慢下沉及江河冲积物的不断充填而逐渐形成的。古代的洞庭湖是很大的,《山海经》记载“洞庭乃沅澧之交,潇湘之渊。夏秋水涨,方九百里。”三国以前,洞庭湖的整个湖面是连成一片的,夏秋时节,波涛万顷,方圆八百里。至南北朝时期,洞庭湖变成了三个湖:东面的仍叫洞庭湖,南面的叫青草湖(也称南洞庭湖),西面的叫赤…  相似文献   

7.
<正>洞庭湖是湖湘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写洞庭湖的名句很多,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南宋词人张孝祥也因钟情于洞庭湖而写下《念奴娇·过洞庭》《浣溪沙·洞庭》《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等佳作,其中《念奴娇·过洞庭》一词最佳。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区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湖中心有洞庭山,洞庭洞因此而得名。湖的南边是湖南省,北边是湖北省。对于洞庭湖的美景,古人早有总结,清代《洞庭湖志》所载“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暮雪”,以及“日影”、“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如今都能观赏到。长白山天池长白山天池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是中朝两国的界湖。天池略呈椭圆形,形如莲叶初露水面。据《长白山江冈志略》记…  相似文献   

9.
东洞庭湖渔歌历史悠久,是一种带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多元化文化生活的冲击,使原生态的渔歌素材、传唱日渐式微,抢救和保护东洞庭湖渔歌刻不容缓。将东洞庭湖渔歌的传承与岳阳文化旅游产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以具有岳阳地方特色的洞庭渔歌融入岳阳的文化旅游业,从而丰富岳阳的人文景观,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更真切地感受岳阳的"水文化"和岳阳精神的魅力,提升岳阳旅游的文化品位,加快现代旅游热市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0.
张耘启 《文教资料》2012,(33):25-27
“洞庭”作为意向,在先宋时期,尤其是唐朝,已较为发达。南宋后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更为南宋词人吸收洞庭意向的文化内涵做好了铺垫。张孝祥曾三次到过湖湘,经过洞庭,有关洞庭的诗文在他的文集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中以《念奴娇·过洞庭》尤为著名。在这首词中,张孝祥将洞庭这一意象的文化内涵扩大提升,写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     
《教师博览》2007,(7):F0003-F0003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古人描述的“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暮雪”等,都是现在东洞庭湖的写照。  相似文献   

12.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山水诗的另类题材的佳作。全诗“体物写志”,表达了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淼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该诗含蓄委婉,独标风韵。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点,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飘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浑然。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壮观,给人一种汪洋恣肆、海纳百川之感。颔联描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洞庭湖波涛的摇撼。…  相似文献   

13.
这节语文课上刘禹锡的《望洞庭》。当讲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时,我以抒情的语言述评道:“作者登高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水愈显青翠,那君山,就像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只小小的青螺。这个比喻多么准确、形象、生动啊!我们读到这两句——”  相似文献   

14.
<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八月的洞庭湖,湖面与岸齐平,水清映天,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波浪翻涌,似乎要撼动整个岳阳城。诗人孟浩然笔下的洞庭湖蔚为大观,令人神往。但是,在我们意犹未尽之时,诗人笔锋一转,发表了一番“临渊羡鱼”的感慨。  相似文献   

15.
<正>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大意秋夜,皎洁的月光和银色的湖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湖面没有一丝风,就像一块未打磨过的铜镜。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清水秀,那翠绿的君山,就像是银光发亮的盘子中一颗小小的青螺。  相似文献   

16.
正6月16日晴我的家乡是一个鱼米之乡,有一处非常有名的景点就是洞庭湖。洞庭湖两旁有堤岸,堤岸上栽种着无数柳树、樟树……春天,草地上开满了花,有迎春花、桃花等等,这些花把洞庭湖装扮得格外美丽。夏天,有许多人在湖边乘凉,一家人在一起感受湖水的平静。秋天,树叶黄了,微风一吹,像蝴蝶  相似文献   

17.
近日读古人写湖的诗文。先看李白。他这样写洞庭湖:“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又说:“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两诗写月写秋.但洞庭湖之特色并未道出.将“洞庭”二字换成其他.也未尝不可。李白写瀑布、写长江、写黄河的诗篇都是千古名篇.但写湖不及江河。这不怨李白.因为他没见过最美的湖。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巳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相似文献   

19.
袁本《中国文学史》评价唐传奇《柳毅传》称柳毅“豪侠刚烈、凛然正气”;称洞庭龙君“忠义仁厚、嫉恶如仇”。对此敝人不敢苟同,敝人主张“发掘《柳毅传》中人性丑恶的元素,还原形象性格”。  相似文献   

20.
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名传遐迩,历史积淀深厚,资源丰富,洞庭湖的治理、开发,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治理洞庭湖应把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并采取相应的举措,以历史的资料作为借鉴开展治理,以建设平安洞庭、生态洞庭、民生洞庭、和谐洞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