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春岁首,缅怀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还有世代劳动人民传承创造的活态非物质文化传统,这些灿烂的遗产和文化传统构成了我们的历史;也延续成为我们的现实;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背景下,她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文化之根和情感之源。每年一届的“青年文化遗产日”(元月1日)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这四年里,文化遗产的主题在国家的文化机制及社会主流传媒领域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1年,教科文启动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本土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事业的开展,并从人类文化的格局和高度上确立了活态的非物质文化在不同民族社区延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启示我们去发现中华文明持久性因素中活态文化的价值和可持续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时,注重并强调按照文化事象的自身规律,按照保护工作的自身特点,实施统筹协调的科学保护,即在明白“为何保护”和“保护什么”之后,特别关注一下“如何保护”和“怎样保护”的问题,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统计分析法对近几年来有关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进行研究,从传统武术的定义、文化生态环境、传承途径、传承人、法律制度、个案研究、开发研究等方面,总结近年来传统武术传承和保护研究的进展和动态;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今后研究的趋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科学系统的教育机制,是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由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小学教育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高校教育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理论研究,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政府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导向的宏观指导和财政支持;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注重对孩子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口传身授"、"言传身教";开发网络教育,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体育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及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陕西体育类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状况、传承机制、资金投入、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探析陕西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巨大困境。如何在社会与经济变革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引发了如何保护和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和研究。俄罗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可以借鉴,其国际合作发展较快,探讨俄罗斯当前的发展路径及相应传承策略,以期对我国非遗传承带来经验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9,(5):137-138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与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体育的概念与分类、特征与功能、现状与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体育进行更好的传承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如何持续有效地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和形式,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寻找、摸索、革新,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路。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原则,完善保护机制、建立保护体系、制定保护措施、合理有效利地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使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得以存活、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9.
电影《百鸟朝凤》再次引起人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到底如何拯救濒临灭绝的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一直在努力,如建立专项保护基金、利用数字媒体进行艺术复制、培养新的传承人、利用非遗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开展田野调查等,但仍然存在诸如名录不均衡、补助分配不合理、传播途径狭窄、商业气息过浓、创新保护不足、传承后继...  相似文献   

10.
民间音乐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繁荣,民间音乐面临着传承的难题,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根本,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让民间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是相关行业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笔者从我国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出发,探寻了非遗视角下民间音乐的保护路径与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1.
当今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检视民俗学的发展,我们发现民俗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当前的保护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去,民俗学一方面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抓住机遇的民俗学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新世纪初教科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选工作和在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转型期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活态文化特性,提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问题,尤其是大学教育传承普及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根据中央美术学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学科建设及开展的一系列社会项目经验,倡导大学教育尽快开展文化遗产相关学科建设,参与到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实现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文化对经济贡献的软实力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同时,非物质文化也在亦步亦趋地向前发展,但因其本身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和囿于传统的发展惯性,以及各种外在消极因素的存在,其传播发展力不从心的状况日渐凸显。不可否认。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全球网络传播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造成了巨大冲击,从而导致许多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丧失。但是,我们更要高瞻远瞩,积极研究网络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领域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民族一国家文化寻根、反思和重构的全球性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是民俗学从学术概念到人类文化自觉的反思,是一个传统民间文化的现代性转变,也是人类追求文化共享和多样性的历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俗带入传媒时代,对民俗学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一转变过程是现代社会对民俗象征、民俗思考、民俗符号等多重意义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5.
王腾香  刘萌  刘姝 《职教通讯》2019,(16):17-21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的精髓,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师徒制模式培养实践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发展,也让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等方式来实现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国内学术界虽以丰富的研究成果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多样化方式及保障策略,但也还存在研究内容与成果形式单一、研究深度和跟踪调查不够、各学科对之研究不平衡等问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传承与创新发展,需要从丰富研究内容与成果形式、深化田野调查和持续跟踪研究、加强跨学科交叉与互补研究等方面入手,建构科学合理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及策略。  相似文献   

17.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青岛市成功申报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等10类27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承渠道不畅,与教育脱节,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价值评估等原因,青岛市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为此应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进程、加强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构建有效的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形式、发展特色民俗旅游促进优秀民俗文化传承、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原生态的词源意义表示一种历史上与现实中生活的真实状况,而原生态在时间意义上不可能回溯,在它的论证背后表现了一种文化心态的复古性。当下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更多包含历史的想象与观光旅游的经济驱动性,代表了文化危机中人们的某种悲剧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侗族非遗传承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要适应新形势,做好侗族非遗的传承工作,需要在家庭传承、学校传承和社会传承等方面作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建设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风骨和灵魂,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人的思维、行为和精神境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累积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入到文化校园的建设中,一方面有利于建设高水平文化校园,一方面有利于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