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0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郊孔望山发现的石象系东汉摩崖造像,石象身高2.6米、长4.8米、宽3.5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佛教石刻.孔望山位于连云港市锦屏山(古称朐山)的东北,在市区新埔南五里,高程129米,由花岗片麻岩构成.秦汉时期,孔望山一带就是经济文化繁荣之地.秦始皇35年曾立石朐界,为秦东门.朐山的西侧是秦汉朐县故址,西汉曾在这里设铁官.佛、道教的盛行,是产生孔望山佛教艺术的基础.孔望山摩崖造像在山的西南山崖上,东西长约17米,高约8米,石刻画像是依山崖的自然形势雕成,最大的石像高2米左右,造像可分为两类,浮雕和线雕,也有的是两者结合在一起.线雕是先凿出突出岩  相似文献   

2.
海州孔望山摩崖石刻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关于它的凿刻时间一直没有统一的结论,有东汉说、三国至魏晋说、唐代说等。关于石刻的题材问题,除了个别图像的归属还存有疑问外,学术界基本认同这是一处包含世俗道教内容的佛教石刻。  相似文献   

3.
公元1至3世纪中国的仙佛模式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一引言198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发现孔望山摩崖造像,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981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一个专题讨论会上,一批学者曾质疑说:"如果说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国最早的石刻艺术,按一般规律说,它应该受西来的影响最大。而这里的造像在风格上却看不到西来的影响,这又应作如何理解?"①由孔望山而引发的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研究的热潮中,一些学者又提出"海上丝绸之路"及"滇缅古道"是早期佛教图像传人中国的"与原来不同的一条由南向北的路线"。②1993年11月,中日学者举行了"早期佛教初传中国南方之路"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小学依托天然的地理优势,不断挖掘“孔望山文化”的思想价值,梳理和萃取“孔望山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孔望山文化”滋养学校的环境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校园正势能,彰显学生高品格,稳固教师大格局。  相似文献   

5.
汉代画像石刻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之一。它的处于浮雕艺术萌芽时期的质朴的风格,它那直观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的浓厚的生活气息,对研究我国绘画雕刻艺术的渊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江苏的汉代画像石刻主要见于徐海地区,以埋入墓室和嵌入桥梁建筑的为多。而摩崖画像石刻却仅见于连云港的孔望山,这种把(山严)(山严)直上的陡崖作为天然的画面,依着壁立迭次的山石塑造大批的人物形象的汉代摩崖画像石刻,在全国来说,亦属少见。一九五六年,被公布为江苏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6.
孔望山东汉摩崖画象石刻,被人们赞誉为“神州第一窟”。“窟”指的是“石窟寺”,简称“石窟”,系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就山崖开凿而成。孔望山在连云港市南约五公里处,山势峻峭,为云台山向西南延伸而成。相传孔丘周游列国时,乘舟从海上南下,曾登临此山以观东海,山由此而得名。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勒石朐县(今连云港市海州),以为国门,即是此处。这里兼有山海之胜,风景壮丽,曾引不少文人墨客,东游至此,留下许多诗篇和勒石。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孔望山上寺庙林立,成为古海州的佛教圣地,称“七十一福地”。  相似文献   

7.
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被认定为东汉晚期佛教造像,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但实际上和东海庙同是祠祀东海王刘的建筑群,和佛道没有关系。因此,对于这样一处大型历史文化遗址,应当重新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连云港孔望山》调查报告的研究,分析孔望山摩崖造像内容的性质、摩崖造像中道教内容的图像学意义以及造像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并指出孔望山研究成果对今后从事早期佛教、道教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涉及到的乐器种类应为23种,即打击乐器15种、吹奏乐器6种、弹弦乐器2种。“”不应为乐器,“铃”和“”应归于钟类。上古时期弹拨乐器弦的制作,除了丝制弦以外,还应有麻绳弦和牛筋弦。  相似文献   

10.
正1981年5月,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大会期间,陈凤桐赴会场,有幸求得赵朴初题写的《当代楹联选集》墨宝。随后,赵朴初书"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望眼;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的长联入编"联选",也拉开了他与连云港笔墨情缘的序幕。连云港海州"孔望山佛教石刻"的起源与内涵扑朔迷离,自被发现以来,考古工作者们纷至沓来,一时间,众说纷纭。1981年7月,连云港市在北京举办研讨会,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书协副主席的赵朴初在观看了石刻拓片后,情动不已,挥毫写下了"海上  相似文献   

11.
关于阎尔梅     
《孔望山汉代摩崖画像石刻》一文(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年第一期),在论及石刻遗存广为志书和古籍所载时,引用了诗人阎尔梅的诗句作证,不无道理。但是,说阎尔梅是“元诗人”,殊无根据。阎尔梅(1603—1679),字用卿,号古古,别号白(?)山人(因两耳天生长大且白,故有此号),蹈东和尚。今江苏沛县阎家集人。阎尔梅既是抗清复明的民族英雄,又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甲申之变以后,他力劝抗清将领史可法进军山东、河南等地,志图恢复。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他仍置生死  相似文献   

12.
表季节的时间词属于语言中的核心词,使用频率很高.上古时期是季节词产生与发展时期,“春、夏、秋、冬”等季节词在这时逐渐形成,并沿用至今.在上古时期,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对季节的划分逐步精确,表示季节的时间词也随之发展与更替.  相似文献   

13.
了解我国应用文发展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应用写作的理论建设与实践,都很有意义。本文将我国应用文产生、发展分为上古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六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辛亥革命至今等几个时期,并分别论述其萌芽、成型、发展、成熟、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山海经》一书保存了我国上古社会最丰富、最珍贵的社会信息和历史资料,是研究上古文化的重要文献。其《山经》部分记述了我国上古时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其中有大量关于史前时期河洛地区的记载。以《山海经》的相关记载为主,结合其它古文献记载和现代考古研究成果,可说明史前时期河洛地区的古地理,并明确史前时期河洛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是我国浩如烟海的石刻文献的一部分,自宋代以来,石刻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日盛,其中以清代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厚。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字发展史上今文字阶段重要的过渡时期,它上承汉隶揩化,下启唐宋楷书的定形,研究价值相当重要。梳理此时期石刻文献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石刻文化     
《初中生辅导》2012,(Z3):97
我国的石刻文化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在东汉时期,石刻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主要是墓志碑刻。摩崖石刻在国内分布颇多。如山东省的泰安、邹城、汶上等都有摩崖石刻。著名的石刻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  相似文献   

17.
笙,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属于簧片乐器中吹孔簧鸣乐器类,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在中国有历史可考约3000年,堪为当今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本文主要叙述了中国传统笙的改良之路,研究和探讨了不同时期笙的形制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上古时期,“黑”、“白”二词联想意义的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其联想意义的产生缘于内外因:外因包括文化语境的影响,内因包括汉民族的整体性思维特征、词语本身的生命度和典型性以及组合同化的影响。通过对二词的分析,揭示上古时期词语联想意义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普遍性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汉族文学中的叙事诗并非通常标准意义上的史诗。中国汉族在上古时期很可能拥有过史诗,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未有留传。汉族缺乏史诗,形成了我国文学抒情传统强大和叙事传统薄弱的局面.对此后的中国文学和诸体裁的发展道路、艺术特征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山海经》作为我国古书第一部图文并茂的古书,讲述了上古时期山川、海河的基本面貌以及远古的神话故事,其中也传达出上古时期人们的生死观念。《山海经》质朴的生死观念中却蕴含着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