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十四行诗是一种通行欧洲、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英语十四行诗有较多形态。1930年代以来,朱湘、梁宗岱、梁实秋、屠岸、方平、卞之琳等人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一时成为新诗尝试与建设的重要诗体。朱湘、卞之琳的翻译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其中,朱湘的译诗较多过滤掉原诗中爱情、忠心和崇敬等主题成分,却突出了自我哀伤情绪,并往往融入汉语的习惯表达。梁宗岱是早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最重要的译者,他的译诗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他们的译诗均表现出较鲜明的诗人译诗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翻译标准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翻译工作者关注。翻译标准从各自为政的经验总结到最终多元互补理论的形成,反映了中国翻译理念由散乱到统一、由片面到全面、由主观到客观的发展过程。并且中国翻译理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理解与翻译,历来是争议的话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内容,然后重点对比分析了梁宗岱先生,屠岸先生,金发燊先生和李杰先生对其的翻译。各个译本各具特色,可以帮助读者多角度欣赏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味和其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十四行诗是一种形式优美、韵律严谨、吟唱爱情的抒情诗,在西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普罗旺斯抒情诗是十四行诗最早的源头,经过西西里诗派、托斯坎纳诗派和温柔的新体诗派的改造逐渐成熟,并成为一种风靡欧洲的诗歌体裁,同时形成了彼特拉克体、莎士比亚体、斯宾塞体、弥尔顿体等多种变体。17世纪之后,十四行诗逐渐式微,直到浪漫主义时期才重新获得诗人们的青睐。本文将就十四行诗的起源、兴盛、流变做历史的梳理,把握其在形式及主题演变上的清晰脉络。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评论,评论和注解版本,划分和评判,形形色色评论和流派以及汉译等方面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进行综述,评论是从18世纪以来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为止,从各种各样的评论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时代变迁了,各个阶段,各个流派的批评标准也随之变迁,还可看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评论的文学趣味,文学风尚,更重要的是这些批评家的评论或贬或褒,给人们的研究提供许多不可多得的,很有学术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弗罗斯特的传统十四行诗,主要继承了意大利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和英国莎士比亚体十四行诗的传统。本文重点分析弗罗斯特两首典型的传统十四行诗《相逢又分离》和《最佳速率》,揭示弗罗斯特十四行诗继承传统又超越前人,融现代于传统的诗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诗歌中,最严谨、最富有挑战性的抒情诗是十四行诗.一首好诗,主题、意境固然重要,但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是不尽完美的.诗只有在形式和内容上真正达到统一,才能充分展现其魅力.作者意在讨论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韵律和诗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对三类主要的十四行诗进行语言学比较可知,三类十四行诗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主题的层面和韵律感的层面。它们都拥有各自不同的节奏韵律和描述主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国内译者将该莎士比亚的第18首十四行诗中的“summer”译作夏天后,有学者提出“summer”在中古英语中兼指春夏,因此在结合诗篇中出现的其他词汇后,主张将其译为“春日”,并认为了解英语语言史和英国诗歌传统是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钥匙.在翻译中,对单个词汇语言层面的理解和相应意象的塑造固然重要,但也应结合诗人所要突出的意象的特点和语篇的整体意图予以理解.该诗中“summer”究竟翻译成“春日”还是“夏天”,不仅体现对词汇本意的了解和尊重,更是对所诗歌文本的语篇语境和文本语境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单介绍十四行诗的发展 ,并通过对莎士比亚第 18首十四行诗的分析 ,进行了一些文学欣赏尝试。  相似文献   

11.
This essay through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nnet focus on the delight and pleasure of poetry. In great poetry the form is a living organism which grows from the civilization surrounding the poet as well as from his individual talent, and poetry puts more emphasis on the musical properties of language. So a study of poetic form and rhythms is significant. Sonnet is one of the most ubiquitous of Enghsh fixed forms, although it is not the native form of English poetry. Sonnet has a neat form and a rigid rhyme scheme which undergoes changes in its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
意英十四行诗发展变化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十四行诗从诞生于意大利到 16世纪传入英国直至 2 0世纪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并对意大利十四行诗 (彼特拉克体 )和英国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式 )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十四行诗在英国经历了时代的变迁 ,继莎士比亚式之后出现了密尔顿式 ,传到 19世纪浪漫主义大诗人手中在内容和形式上得以创新 ,产生了变体十四行诗。 2 0世纪一些现代诗人继续沿用变体十四行诗进行创作并在形式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在整个英国十四行诗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而其第18首堪称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或者说英国十四行诗的标本。莎士比亚通过对诗歌艺术力量的赞颂,既达到了高度赞美爱友的目的,又表现了对自己诗歌艺术的信心,极大地扩充了其作品的内涵:人与自然相比,自然是伟大的,自然会销蚀人的美丽,然而人的智慧却更伟大,智慧的结晶——文学(诗歌),可以超越自然,超越时空而达到永恒。  相似文献   

14.
英语典故性成语含有丰富的内容、精深的含义及浓厚的民族色彩,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与汉译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学位的起源、发展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各国对于学位内涵有不同的认识,学位的发展在等级上经历了硕士、博士、学士和副学士,在内涵上从教学资格发展到科研能力、科研与专业能力并举、内涵综合化.学位具有职业性、基础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琵琶,在古代是所有弹弦乐器的总称。到秦代,专指一种音箱类鼓,两面蒙皮,直项的弹弦乐器,俗称“秦琵琶”,又名“秦汉子”。其初为圆形音箱,后来发展出梨形音箱。到汉代,又出现一种纯木质结构的圆形大音箱,也是直项的弹弦乐器,较“秦琵琶”大很多,俗称“汉琵琶”,又名“阮成”。到晋代,由西域(中亚新疆一带)经甘肃又传入一种曲项的,用拨子横弹的琵琶。到唐代,集上述琵琶之大成,发展出曲项的、梨形音箱的、用手竖弹的琵琶,即今日琵琶之雏形。在演奏上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乐舞的主要伴奏及领奏乐器。到二十世纪,经过杨萌浏及刘德海等诸位前辈的创新改造,琵琶的发展出现了极其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几何课程改革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古典几何学大致经历了实验几何、推理几何和解析几何三个发展阶段.考察几何学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古典几何学的教育价值在于通过学习古典几何学的基本内容,以掌握其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从而达到培养理性精神的目的;几何教学必须遵循几何学历史发展的轨迹,同时与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连珠成型于韩非,正式得名于扬雄,在《后汉书》中已取得体地位,到陆机臻于完善。其体特点融入骈并为骈所取代。  相似文献   

19.
英语是现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融合了欧洲甚至全世界的不同语言。学习英语词汇,了解它的起源和发展非常重要。英语的谱系关系说明了各种语言之间的联系,英语逐渐成为了一种国际性语言。  相似文献   

20.
"一尘不染"最早来源于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初品中菩萨释论》卷八,其最初形式为"一尘不着身",宋代的时候最终固定为四字格"一尘不染",在历史上还有"一尘不立"、"一尘不受"、"纤尘不染"、"一尘不到"、"不染一尘"等众多形式,因为音节对称、音韵和谐、通俗易懂、强调性强等原因在竞争中取胜,发展到现代,意义扩大,多含有褒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