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每个学期,一般每一个教师都至少要上一堂汇报课或教研课。这犹如对每一位教师的大阅兵,也使其他老师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及教研组教师的“磨”,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来这是一种很好l的教研方式,但现实中出现了一种“做”课的现象:教师提什么问题,学生就能答什么问题,一堂课来。顺顺畅畅、圆圆满满,似乎老师教得很好,学生素质很高。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师生睬前排练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磨课是集体备课、教研的一种方式方法,也是新课程教学提倡的一种校本研讨方式.“磨课”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充满着集体的智慧。磨课的主要内容有磨目标、磨教材、磨环节、磨学生、磨细节等五个环节,其中磨教材是关键.从磨课的意义、内容和过程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课进行全程总结,深刻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力争在课堂渗透新课程立意,既要遵循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在磨课中强化教学反思,才能快速提升教育教学、教研水平,“磨”出更理性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3.
赵萍 《考试周刊》2013,(81):55-56
常听有经验的老师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每次听完后,我总是一头雾水,磨课。磨什么?平常的上课不算磨课吗?直到本学期初,校领导通知我上一节县级示范课,在反复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我才真正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真是不容易。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磨课”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4.
目前,一些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目标贪多求全、功能过多的现象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各种公开课中表现尤甚。上课教师似乎总想成为“融合高手”,让一堂课尽可能多地体现“课标”精神,尽可能多地展示全方位的教学预设,结果往往因承载的目标庞杂致使课堂失去亮点。正如特级教师高万同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在公开课前,一般的执教者总会请教学专家给予选课、备课和上课上的专业指导,这种向专家的求教,其实就是“磨课”的一种形式,是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是许多教师走向成熟的捷径。  相似文献   

6.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磨”你千遍也不厌倦》这篇文章里写道:“当手磨出了老茧,就会成为好的庄稼把式;当刀磨出了利刃,就会省去许多砍柴的工夫;当课一磨再磨,就会磨出更多的精彩。”“磨课”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时由理论走向实践、走向成功和进步的绿色通道,是他们在教学上不断精益求精完善自我的镜子,  相似文献   

7.
表时间量的格式“一X(的)工夫”存在三个类别。在表达时间量上,“一VP(的)工夫”无一不表达短时约量,而“一NP(的)工夫”却不单纯表达短时约量。这种语义的差别主要是由“一VP”和“一NP”各自的特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磨课”对一线教师而言是常事。但凡参加公开课展示或者教学竞赛,教师都少不了一番辛苦的磨课。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试教、修改,执教教师最终都能在听课教师面前呈现出一堂比常态课精彩得多的课。可惜的是,许多教师在公开课落幕之后,就为磨课活动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浪费。笔者认为,“磨课”不仅“磨”出了好课,也“磨”出了写文章的好素材。  相似文献   

9.
孩子的动手机会少、动手能力不强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家长也认为让孩子为练习手部而花时间似乎有些“不值”。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机会让孩子练手,而这种看似“不值”的时间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所有教过分数除法的老师都知道“倒数”的重要性,因为它是总结分数除法法则的“重要词语”.正因为重要,所以老师们都想尽办法提高课堂实效,在理解含义上下工夫.在找倒数的方法上下工夫.在练习设计上下工夫……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一题多解”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一种教学手段,但为什么要“一题多解”,“一题多解”后怎么办,似乎更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2.
这几年,“磨课”在中小学各科特别是语文教研中流行起来。“磨课”,即组织同组老师或邀请有关专家对某位老师将要参加教学评比的课反复观摩、推敲、修正,使之趋于完善,以充分展示参评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我认为,“磨课”也是实现教学设计最优化、教学结果理想化的教研形式之一;但在“磨”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怎样“磨”、由谁“磨”、该“磨”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20日刊登了何炳章老师的文章《不妨用“悟课”替换“磨课”》,文中作者从分析“磨”字褒、贬两方含义入手,指出“优质课的打造过程,由于其指导思想就是磨,所以常常比较费时,效率不高。效果也欠佳,甚至陷入了磨蹭和磨人的境地”。有鉴于此,文章主张“悟课”,让教师们“领悟、觉悟、醒悟”文本,从而养成“悟性”,引发“灵性”。该文认为,“好课是悟出来的,而不是磨出来的。”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悟课”固然重要,但“磨课”也不能忽视。相对于于“悟课”而言,“磨课”更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教学历练。  相似文献   

14.
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每一年都有许多次教育研究部门或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各种各样的优质课、公开课或观摩课。怎样才能锻造出一堂好课?我觉得除了尽量释放在学校里所学的各种教学理论,诸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之类以外,重要的是要从两个词入手,即“摩课”与“磨课”。  相似文献   

15.
“磨课”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通过对赛课视域下的磨课策略进行探索,教师总结出“磨课前,做好准备”“磨课时,集聚合力”“磨课后,及时提炼”的策略。磨课策略提升了磨课的针对性、有效性、深刻性,使教师队伍更团结,更专业,更有活力。  相似文献   

16.
在“国培计划”教师培训项目的研课磨课活动中,存在着参训学员“重专家指导、轻同伴互助”“重接受式学习、轻内省式学习”“重问题解决过程、轻问题分析过程”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创新性地开展了“体验式”研课磨课实践探索,其流程包括聚焦研磨课题、设计研磨课题、实施研磨课题、改进研磨课题等四个环节,实践中重点采取了打磨四段式“体验式”研课磨课模式、打造“三人行”研课磨课培训团队以及练就一支“双线驱动”的学习共同体等重要措施。实践探索成效显著:研磨课题来源由关注领域活动到关注主题活动和游戏活动;课题设计由单一方案开始转向多元方案;课题实施由“重实践轻反思”到“边实践边反思”;课题改进方案由理想化到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7.
怎样看待“课学搬家”及其他王援朝一、怎样看待“课堂搬家”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把基本上是教师头像的录像课称为“大人头”或“课堂搬家”,而且对“课堂搬家”贬损颇多,“课堂搬家”一时间似乎成了贬义词。“大人头”的称呼确实比较形象,而“课堂搬家”的称呼...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公开课活动的日益兴盛,伴随其准备过程的“磨课”已成为影响教师专业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本文以质的研究方式,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视角审视“磨课”,认为其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等都是一次有利的巩固、提纯与夯实。  相似文献   

19.
“死记硬背”顾名思义是指“机械的记忆和背诵”.属贬义词,在教学方法中是死板、僵化、教条的代名词,也是最令学生讨厌的一种学习方法。然而,经过十多年的教坛摸索,我逐步感到人们对“死记硬背”过多地摒弃了,而忽视了它应有的作用。“死记硬背”不失为一种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磨“你千遍也不厌倦》这篇文章里写道:“当手磨出了老茧,就会成为好的庄稼把式;当刀磨出了利刃,就会省去许多砍柴的工夫;当课一磨再磨,就会磨出更多的精彩。““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