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4,(11):45-53
传播效果是衡量媒介效能的指标之一。在突发危机事件中,政府官方微博的危机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态势,而构筑政务微博的话语权则成为政府危机传播的重要目标。本文以新浪政务微博"北京发布"在"7·21"暴雨中的危机传播为例,研究了政务微博的危机表达和传播效果,从政务微博管理主体、政务微博运营现状以及危机传播技巧三方面提出了政务微博的危机传播及话语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2.
当下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时期,社会矛盾凸显,多发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政府管理部门是处理公共突发危机事件的重要力量,把握好其在公共危机事件应对特别是政务微博运用中的身份状态有利于事件的解决和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局内人和局外人是突发危机事件中的两种身份状态,2017年的"11.26宁波爆炸案"是近年来政府管理部门在突发事件中成功运用政务微博的案例。对比2018年"11.4福建泉港碳九泄漏事故",前者由于处理得当而未引起谣言传播。可以发现,"局内人"是政府管理部门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中的最佳身份,且政府管理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身份可能发生从"局内人"沦为"局外人"的过程。这取决于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是否能在最快时间内积极、主动、公开透明地处理突发事件,否则将会在媒体、民众,尤其是微博时代网民的声音中失去天然的"局内人"身份。  相似文献   

3.
张萌  余芬芬 《新闻世界》2012,(6):119-120
对危机公关事件的处理,决定着企业的发展与生存。在微博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与广泛,这就要求企业面对危机事件时要建立迅速的反应机制,主动承担责任,并用积极的态度与外界沟通,如此才能在危机事件中掌握主动权,减少企业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大观周刊》2013,(1):88-88
公共管理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管理涉及到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而新闻媒体在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理中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一方面让公众第一时间掌握事件的发生过程,政府的处理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报道态度也体现出政府公信力的作为程度。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诱发公共危机的因素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5.
政务微博是指政府机构及其公务人员因公共事务而开设的微博。它是政府公务人员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化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特殊平台,它能以更加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推进政府工作、提升政府公信力。政务微博的发展首先是建立在微博的基础上。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而2011年则被称  相似文献   

6.
微博带来了高度的"信息自由",却也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添上了翅膀,加大了谣言传播的可能性。从微博谣言传播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欠缺"把关人"的媒体环境存在很多隐患,尤其是危机事件爆发时,言论失控或许会走向极端。作为新媒体平台,微博省略掉的"把关人"功能,不是不需要,而是需要一个更适合微博传播模式的特殊"把关人"将这个漏洞补上。因此,微博时代需要既可靠又有公信力的微博"把关人",而微博运营方有对海量信息进行把关的责任,于是微博辟谣账户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微博的传播特点为基础,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惠普"质量门"事件为个案,对"惠普"遭遇微博舆论危机事件的起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应对的信息策略进行探讨.文章认为,建立网络舆情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评估机制,建立企业新闻发言人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及官方微博,建立员工危机信息策略培训制度对于企业应对微博舆论危机很关键.  相似文献   

8.
自2001年非典之后,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正式建立。10年来,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在历练中逐渐趋于成熟,而政府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信息发布是否及时、透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民知情权能否得到满足,从而影响着政府公信力。由此,本文试图对2008年西藏"3·14"事件和2009年新疆"7·5"事件前后我国政府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究我国新闻发布制度与策略的进步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李畅 《新闻界》2012,(8):47-49,67
“三亚宰客门”微博事件引发舆论风暴,表明政府形象传播不可忽视“微力量”.本文以政府形象的微博传播要点为切入口,从机制建设、观念更新与模式创新三方面提出了政府形象微博传播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冉 《今传媒》2012,(8):67-68
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在建立客户关系,进行危机和声誉管理以及在事件推广和产品推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掘金微博营销的一个附生物,就是网络水军。如何从"僵尸粉"中去"水"存"真",让信息真实、高效地传播,是微博营销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1.
截至目前,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亿多人.这意味着,平均每三四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是网民.从山西疫苗事件,瓮安事件、"躲猫猫"事件、石首事件等重大网络舆情危机看,网络媒体,草根记者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公权力能否经受住网络舆情"放大器"的检验,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栾卉 《新闻世界》2011,(10):213-214
英国新闻集团的信用问题给其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纵观整个事件,对媒体公信力重要性的忽视是促成事态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媒体公信力是媒体生存的基础,其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其在媒体构成中的特殊位置,以及其本身的特性。而树立媒体公信力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做好新闻,另一方面在于推广自己的传播理念与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3.
意见领袖是微博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最近几年以来,微博意见领袖频频制造各种破坏社会秩序、损害社会良俗的事件,致使其社会公信力严重下降,从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4.
赵秋杰 《今传媒》2012,(7):50-51
我国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往往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加之新媒体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政府更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信息传播观念,在依据公共危机事件四阶段理论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和应用新媒体,建立和巩固与大众传播媒介的联系,保障公共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及时全面,才能最大程度上提升政府自身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孙振虎  张驰 《现代传播》2013,35(8):51-54
当下我们正处于风险社会之中,而新兴的网络媒体放大了风险的可能性,这对于当下社会管理和政府的形象塑造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使用政务微博应对风险,进行危机公关,成为了当下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以2012年"7.21北京大雨事件"为案例,研究北京市公安局微博"@平安北京"在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探讨政务微博应对风险、塑造政府形象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以"三亚宰客门"事件为案例,应用凸面镜及共振等社会物理学原理,剖析微博传播对该事件形成的作用机理;通过内容分析法,描绘微博传播作用下该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消解"演进模式;采用定量统计与"知微"平台微博传播影响力分析,剖析该事件舆情演进的动因:一是主管部门遮掩事实,成为网民情感负面态势的推动力;二是微博活跃用户的介入,成为舆情产生与发酵的催化剂;三是主动议程设置不当,错失舆情消解的良机。  相似文献   

17.
张明  靖鸣 《新闻大学》2006,(1):111-116
本文以松花江污染危机事件为案例,分析政府新闻发布在危机公关方面暴露出的某些问题,诸如以类似"善意谎言"、"社会稳定"等借口屏蔽事实真相,既损害广大民众的知情权与话语权,也销蚀政府的公信力.文章进一步思考如何改进政府新闻发布活动及其相关制度,并且从尊重民意、现代政府信息公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探讨政府新闻发布与民众知情权、话语权之间的关系与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新闻意义塑造的重要作用,本文借助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以"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在微博的传播为例,研究微博受众对危机事件的话语态度。总结发现,微博话语注重情感发泄,虽然有与媒体的互动信息,但微博依靠高语境信息表达负面消极态度,消解权威话语。同时,受众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迅速集聚的情绪推动了新闻热词的传播,犹如集结的"乡民",使微博舆论场既表现出公共领域的特性,又无时无刻不具有流动群体作为"乌合之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微博舆论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微博负面舆论的传播对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形象的塑造与维护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政府公信力的损坏不但会影响政府的形象、破坏市场秩序,更会影响到政府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因此,一定要客观分析微博负面舆论的指向对象,认真思考应对措施,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和形象。  相似文献   

20.
田瑞敏 《传媒》2015,(14):76-78
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的海量性、互动性、即时性和复杂性直接考验着新时期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政府的执行力与公信力,以及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它迫使政府重新审视自身的社会常态治理能力、危机公关能力及与公众的位置关系等重要问题.落实政务公开,加强公共参与,建立政府与新媒体的良性关系,建立政府的新媒体回应机制,以及构建科学立体的网络舆情应急体系,是新媒体语境下政府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