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职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课程改革,"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职业能力的"增高剂".伴随着历史的脚步,高等数学课程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历史高考几经变化,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历史高考命题在试题内容、容量、范围和智能结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这一时期的历史试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文章对此作分析。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七十年历程大致可分为四段时期。前三个时期为:1949—1966年移植苏联教育模式时期,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组织严密,强调技能训练;1959年后课程教学以"精英学生"为目标,学业负担繁重,办重点学校、追求升学率的竞争由此开始。1966—1976年"文革"时期,师生在初期停课参加"文化大革命",而后"复课闹革命",按"五七指示"开设课程,教学要求由地、县自行掌握。1976—1982年"恢复正常教学秩序"过渡期,努力恢复"文革"否定的课程内容及考试制度,课程负担重,教材要求高。  相似文献   

4.
见证文学是指为历史作见证的文学,当代作家在"文革"后的30多年里,通过小说对"文革"进行了自觉而持续的书写,这类丰富多姿的"文革"叙事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了"文革"历史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体造成的创伤和破坏,见证了"极端年代"的社会景观和人性景观,这类小说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确实起到了见证历史的作用,开创了见证叙事的历史传统。论文分析了"文革"叙事的见证功能、如何见证历史以及这类文学叙事见证历史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先后经历了"文革"后学校课程的恢复重建、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推进素质教育构建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及课程改革向纵深的全面深化四个重要阶段,成就斐然。具体表现在:实践层面,建立了规范统一的、高水平的国家课程体系;积极开展课程理论研究,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论体系;在保证规范统一的前提下,学校的课程结构及其形态日益丰富,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的数字化建设与时俱进,取得了重大突破;掀起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热潮,学校课程进入整体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数学发展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学教学也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增加新的内容。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高中数学过程中加入了"算法初步"教学,本文通过对算法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同时对目前我国高中数学"初步算法"教学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各级教育部门不断推出了多种有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限制,更好地符合新课程改革和新时代的发展需求。高中历史课程也应作出改革,将"三维目标"作为改革方向,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鉴赏式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历史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我1976年当老师,亲历"文革"后教育改革的全过程,从80年代初期研究语文教学的"一课一得",到后来参加国家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教学方法日益丰富,教学手段不停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发展。随着时光的推移,我将要退休,在今天,要我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感受,只想说:做有诗意的语文教师。做有诗意的语文教师,是我从教38年的最深  相似文献   

9.
张玖霞 《文教资料》2009,(15):141-142
新课程改革使基础教育、教学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课程改革推进的步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障碍。本文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对策和看法,试图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让历史课程改革少走弯路。提高改革的有效性,不断地接近改革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八次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专门领域和热门话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拐点上,对"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做一番回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前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研究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复数的解释和记忆”颠覆既成的、统一的“历史的讲述方法”是1964~1967年前后大江健三郎最关心的问题点。本文以《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为中心,从小说体现出来的“历史的叙述方法”中考察大江健三郎的历史意识,以及因这种历史意识的介入而达成的文化批评的情状。在《万》中,关于万延元年农民暴动的所有传承、记录、记忆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中以特定的意图被讲述、被接受的,而大江所真正要抒写的绝非“历史”本身,而是重复着这种“历史”的“当下”。这部作品是深层次进行民族反思的操作.从中可以感受到的是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唤起和对“历史意识”的追究来进行的对日本近代史的批判。大江健三郎以《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又开拓出了他身为“启蒙者”的又一条新路.即通过对历史的追究进行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12.
汨罗屈子祠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祠堂,在宋代曾经伴随她产生了一座千年书院,却在文革被毁。今天,重建这座消失的书院便成为了当代汨罗人的时代使命。该文围绕"两种眼光"下的选址确定、哲学视域下的功能定位、文化传承背后的名称确定、置身于"屈子遗产博物院"概念下的设计理念等重建前期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思考,并论述了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想碰撞。  相似文献   

13.
《流年》是魏微最重要的女性成长书写。作者在宁静的怀旧中表达对日常生活的真切感受,文革岁月中的童年是一种暖伤,构成了小说的"精神特质"。通过《流年》,魏微打通了现代文学与当代写作之间的壁垒,沿袭了文学史上有关诗意抒情和日常生活写作的传统,同时能娴熟地驾驭现代主义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4.
一切普惠性、公益性、福利性的终身教育文化制度,其本质就是对人个体和社会尊严文化价值的认同和确认。开放大学组织各办学单位共同签订能相互认可的"终身学习互认书",有助于打造"社区课程超市",实现"学习资历的统一文化认可";全面建设"体系学分银行",实现"学习质量的相互文化认定";发展完善"优势专业菜单",实现"学习水平的相互文化认证",逐步建构并完善其社区发展认证文化;促进其打造自身的"优势型在线课程云",形成一个多触角、兼容式、立体化的社区远程开放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培育出具有开放大学校本特色的社区发展服务文化。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性别史与妇女史都受到了社会性别理论的启示,两种范式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妇女史发展经历了“受害史”、“英雄史”、“分离领域”、“多元与差异”四个阶段,演变成社会性别史。但是双方在概念理解、理论方法、政治目的以及研究范围上迥异。研究社会性别史,不仅可以开阔理论视野、拓宽史学领域、发掘新的史料、提出新的观点;而且其开放性的特色,必将对传统史学全面渗透和改造,即与传统的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外交史进行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16.
2011年起,由《宫锁心玉》《步步惊心》领跑的穿越剧火爆荧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但在这阵穿越风中也夹杂着"恶搞历史"、"粗制滥造"、"误导青年价值观"等异样声音,而且各种质疑越来越占据上风,先是官方多次发"限播令"对其进行社会意识形态收编,而后在市场经济潮流下,市场对穿越剧也潜移默化地进行商业收编。  相似文献   

17.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产生于苗族历史上的迁徙过程中,活跃在黔西北地区小花苗社会里,国家文化部称之为“贵州高原的明珠”,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滚山珠”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对其特征进行了概括,较为清晰、全面地呈现了这一特殊文化事象的全貌。  相似文献   

18.
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危机催生了社会学取向的课程史研究.到90年代,为应对美国教育日益突出的文化紧张,课程史研究适时从“社会”转向“文化”.这一转向不仅促成了课程文化史的兴起,而且为学校实践空间日益萎缩的美国课程学者创造了新的实践空间与方式,这便是将课程理论直接看成是实践,同时转入广域的文化社会领域,通过对美国学校中的支配性文化展开福柯式的历史揭示,使课程理论成为文化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电影(又称"红色电影")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红色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文化形式为人们所喜爱,它承载着国家意志和社会规范,并且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文章结合主旋律"红色电影"的定义、特征、价值、发展历史,探讨其历史特征、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在经历了器物变革、制度变革之后,新文化者们掀起了以思想革命为核心、以政治救亡为最终目的、以文化批判为基本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表达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结构改造的迫切愿望。《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是新文化的缔造者们对新文学的首次集体回顾,而小说集、戏剧集的入选篇目集中体现了新文化者们对民族文化结构改造的具象性表达内容。中国封建伦理道德是构成国民性和“家国同构”政治体制的核心,而伦理道德革命是救亡图存和思想解放的先决条件,所以在新文化者们对民族文化结构进行批判改造的核心内容中,伦理道德革命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