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所构成的“修正——完善——深化”的无限循环的教学过程,即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对教材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这样既对教材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也使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在对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2.
多媒体教学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所构成的“修正——完善——深化”的无限循环的教学过程,即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对教材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这样既对教材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也使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在对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在高中阶段的阅读理解教学设计和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材里的阅读课文为裁体,优化整合“三种阅读模式”开发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4.
方巧云 《成才之路》2014,(22):71-71
正拓展阅读就是在阅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引入与教材文本或主题相近,或内容相似,或人物相同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联系性阅读。让学生在多层次、立体化的阅读模式中,架构起对教材文本的整体感受,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一、在拓展性阅读中揭示背景很多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相应的创作动机。教学中,如果教师无视这种创作目的的存在,而仅仅就着课文进行教学,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偏颇,教学效益也必将形成一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创造性阅读是指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读出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它超出作者的本意。创造性阅读能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作品中没有的东西,得到更丰富的体验与感悟。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的教材中,有许多以吐“泡泡”的形式插入的提示语,用来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深入理解感悟和思辨,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泡泡”为向导,让学生了解“泡泡”,活用“泡泡”,学会自己“吹泡泡”,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7.
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及素质教育发展需要,初中生物学教学可以尝试“双加”阅读形式,即加强初中生物学课内阅读学习和课外阅读拓展。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生物学事实,在课堂中适当引入“微阅读”,以加强学生的课内阅读学习,鼓励学生拓展阅读教材中“科学·技术·社会”等栏目知识,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及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资源,开展初中生物学课后服务活动,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与拓展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阅读能力及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阅读理解是外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去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心理机制表明:阅读是一种对信息源认知的过程,在阅读基础上进行记忆、激活、信息提取、加工组合的心理思维、创造性活动。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被称为“阅读能力”或“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9.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化学教材,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一环。一、要使学生会读,教师首先应该会读我们理解这个“读”字,并非词典所说“依照文字念”之意;如果按这样“读”化学教材,是完全行不通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对于教师,读教材之前,首先应读“大纲”,理解大纲的基础上再读教材,同时参考“教参”和其他书籍备好课。教师读书,不只是读立即要教的那一节,而且要通读初、高中化学教材,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文本中,留白普遍存在,成为文本的“无声处”。教师巧用补白,可以有效地引领文本阅读,带着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结合“听说读写”,探索补白技巧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补白中理解作家的精妙构思,体悟作品的深刻意蕴,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在“无声处”谛听阅读教学的“妙音”。  相似文献   

11.
朱永宏 《广西教育》2010,(31):49-4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支起学生阅读感悟的“跳板”呢?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还有感悟和思考。”然而,在现今的阅读教学中还严重地存在着“教教材”的现象,学生的个性发展严重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穴以下简称苏教版《科学》雪教材在深透理解《标准》的基础上,充分突现了科学启蒙教育的特点,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原序设计了教材内容的主线,力求使科学课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精神世界。仔细阅读品味,教材中折射出这样几条的科学教育理念:一、体现“大教材观”苏教版《科学》教材体现的是这样一种全新的教材观:科学教材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封闭的,更不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全部内容。学生手中的课本只是学校科学教育资源“网”中一个有着特定意义的“结”,利用这个“结”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教材组…  相似文献   

14.
苗正昌 《教师》2022,(33):30-32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引进了“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这种阅读体系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灵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的认知体系。文章作者基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特征和真实特点,对其“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设计情况作简要的总结和分析,并在充分了解“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内涵的基础上,从“能读”“会读”“善读”三个角度,探索“教读—自读—课外阅读”阅读体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让学生在教读中习得阅读方法、在自读中使用阅读方法,并在课外阅读中体悟阅读方法,以此锻炼学生的阅读技能,提升其整体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王克玉一、注意隐性问题,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有些地方由于受篇幅约束或中学教学所要求的水平限制,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活动等叙述不明朗,易被学生忽略,成为学习的“死角”,构成学生把握历史阶段性特征或...  相似文献   

16.
没有阅读理解,就没有更高层次的阅读;没有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就没有阅读能力。理解是阅读的基础,而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培养真正的阅读能力。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经常出现一些虚假或者浅层面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元认知技能的引领下,采取“明确阅读目标,监控目标达成;明确文本认知方式,监控认知行为;创建阅读活动,评价理解的发生”等阅读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习得“真正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板书“学法提示”的作用“学法提示”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转点和学生的阅读水平,将一些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的基本学习方法进行归纳之后,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的有关文字和符号。“学法提示”板书的重要意义在于如下几方面:第一,为学生的阅读理解导向。“学法提示”一般在安排学生自学某一部分课文内容或解决某些阅读理解的重点问题的出示,这样,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深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学生对课文进行研究性阅读,不仅是一种“发现”“吸收”,而且是一种“拓展”“创造”。语文教材是例子,也是艺术品,为学生留下了许多“空白之处”或“顿歇之点”,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发人深思的感悟点,让学生在研究性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发挥想像,加以填充、扩展,深入到作者潜意识的层面理解作品,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有效切入口。研究性阅读不应停留在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对课文的理解,而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身感知、领悟,…  相似文献   

19.
薛法根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他在上《螳螂捕蝉》第二课时 ,大气而不失精细 ,轻松而富有智慧 ,令人耳目一新 ,又颇多启迪。一、“重组”课文 ,构建板块语文教学 ,要以学生实践为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笔者以为 ,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 ,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 ,或大胆取舍 ,或切换段落 ,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 ,…  相似文献   

20.
一、时刻关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有很多含义,包括认读、朗读、默读等,不同形式的“读”有不同的功能。认读主要是指认读单词.了解词义和用法.认读能力是阅读的重要基础。小学阶段比较强调跟读和朗读的活动,但是跟读或朗读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经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而阅读理解主要靠默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