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意义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民生状况的改善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职业教育联系着国计与民生,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从民生的角度关注职业教育,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也就是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其中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的具体方针和理想主义的方式表达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要求。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民生主义未能实现。中国共产党把民生问题的解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联系起来,把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历史的一个实践高度。  相似文献   

3.
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当前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收入分配差距等民生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严琼 《华章》2007,(11):75
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结构调整与政府职能转变具有内在联系和互动发展的规律,社会结构变迁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动因,而政府职能转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动力性资源.因此,加强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职能作用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稳定、和谐。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条件和基础条件。解决民生问题重点要做到:重民生、保民生、安民生、强民生、和民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和谐之意蕴     
和谐一词有丰富的内涵,就某具体事物的整体层面而言,是事物的内部组成要素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协调一致的内在机制和稳定平衡的外在状态。和谐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状态,社会的发展也必然是从不和谐到和谐的运动过程,深刻理解和谐的内在含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信念、理想和现实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它们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信念、理想和现实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信念是人对某一事物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心,相信某一事物或现象必定胜利:理想是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信念;现实是现在存在着的客观实在,是相互联系着的各种事物运动的综合存在,它是形式和内容、必然和偶然、现象和本质、个别和一般、新东西和旧东西的矛盾统一体,今天的现实是过去现实发展的结果,又是发展为未来现实的原因。现实性体现着事物联系和发展纵横两方面的  相似文献   

8.
和谐是事物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 ,是事物发展的协调性、一致性、平衡性和合乎规律性的状态。只有在事物内部诸要素协调一致的状态下 ,该事物才能和谐发展。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 ,正是为了理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和谐”关系 ,并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改革开放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生问题成为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大焦点,引起了千万群众的积极关注。科学发展观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也提出了实践上的要求。把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在具体历史实践上的体现。以人学视角解读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体现着时资本主义的判断和对现代化的追求。民生就成为社会主义在中国所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古代与民本相联系的民生思想有一种社会主义的潜能;近代以来,民生问题与大同思想的现代转化相联系,使中国现代化追求与西方社会主义取得了共鸣。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追求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创新,体现了对民生问题解决的不同路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把民生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再次成为社会热点,解决住房、就业、养老等关乎老百姓生活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和谐、有效增强党的执政地位、刺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发展轨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李文中  兰晶晶 《文教资料》2010,(29):127-128
“民生科技”是与民生问题最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它与一般的科学技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发展民生科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举措.它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和谐四个方面给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巨大支撑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实施全方位的民生科技行动.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三位一体的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是马克思的民生进路,其中,政治解放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政治前提,社会解放是民生问题不断升华和逐步解决的基本途径,劳动解放是民生问题彻底解决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要有效解决我国目前的民生问题,必须深化政治改革、促进社会解放。  相似文献   

14.
民生既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关键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分析民生问题,研究民生问题的唯物史观基础,对于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解放具有重要的作用。民生问题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观基础,生产方式与民生问题、历史观与民生问题、群众史观与民生问题都有着密切联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唯物史观的视角解决现代中国民生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彰有 《新高考》2007,(12):7-9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讲联系的观点,第八课讲发展的观点。第七课、第八课的联系是: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发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状态,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反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16.
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高中政治学科中的重要一课。学生需要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概念,理解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初步培养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体验哲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着重领悟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还要认识事物普遍联系对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意义,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角度关注自身发展和社会、国家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民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民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旧的民生问题得以解决,新的民生问题又会出现。社会在发展变化,民生问题也随着发展变化。审视当下民生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现代化速度的提升,城市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教育需求高涨,但是在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人们的公平感和满意度反而降低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因此,教育不平等就成为了我国城市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即木桶的短板。教育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教育不平等就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短板之一。因此,必须摈弃社会中存在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以实现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民生问题主要体现在生命生存、生产生活、自由幸福、人类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其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强化民生意识,做好各方面的具体工作,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能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20.
和谐产生美,也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健康的社会.所以,和谐、健康的生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健康的生活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整个社会和谐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