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自然课本第九册《热空气》一课实验1,要求学生把纸剪成螺旋状纸蛇,用线悬挂起来,下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观察发生的现象,从而归纳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因而热空气会上升”这一结论。如果按课本上的图示(如图1)进行操作,实验既难成功,又不科学。原因是:①点燃蜡烛前,很难让悬挂着的纸蛇静止不动,因为虽然室外的风大部分被关闭的门窗挡住了,但仍有风从门窗缝钻进来,而且60多个学生在室内的活动以及呼吸等也会造成室内空气流动形成微风,从而使纸蛇难以处于静止状态。②即使大家停止一切活动,屏…  相似文献   

2.
研究热空气的性质时,将纸蛇(把圆纸片剪成螺旋状)用线悬起,在下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观察发生的现象。在实践中,发现这一做法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纸蛇在火焰上方很容易被烤焦变形,影响实验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如何使学生对物理感兴趣呢?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验教学是关键 首先,教师课前应认真作好充分准备。例如:初中物理实验:钟罩里点燃的蜡烛,长短各一支,哪一支先熄灭?我们可能想当然地猜测,然而经过课前准备实验,发现居然存在两种可能:若容器细短,则长蜡烛先灭,若容器粗长,则短蜡烛先灭。  相似文献   

4.
<正>材料和用具水,一支吸管,杯子,白纸,小剪刀。我的准备在进行这个实验前,要耐心地做一条纸蛇。用剪刀把白纸裁成纸条,将纸条的前端剪成蛇头形,后端剪细一些,形成一条纸蛇的样子。然后,从剪成的蛇颈部开始折叠纸条,每隔1.5 厘米折叠一次,来回折叠,把纸条折成蛇的形状。这样,纸蛇就做好了。  相似文献   

5.
“空气的流动”是人教版小学自然课中《大气流动成风》一课的前一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往往习惯于指导学生做一些规定的实验(如:用一个罐子罩在蜡烛上,然后用小纸条去接近罐子的上方和下面)通过观察,发现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的现象,并概括出空气的流动形成风。这样的教学活动,总令人感到欠缺些什么。新课标中强调:在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一、做一个纸蛇在课前,我指导学生每人做一个纸蛇(把一张纸从四周往中心剪出…  相似文献   

6.
引导要适度     
科学探究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但是,在一些示范课、观摩课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比如说,在一堂观摩课《拱形的力量》中,教师不但为学生准备了统一的探究材料(5种长度、宽度一样但厚度和质地不一样的纸条,放纸条的两根木块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甚至放在纸上用来测量纸的承受力的都是同一种材质的1角硬币),而且每一个实验都是在讲清要领和步骤之后才让学生动手做。这节课虽然上得很顺畅,但却给人一种演戏的感觉,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究其原因,是教师的“引导”过多。  相似文献   

7.
引导要适度     
科学探究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但是,在一些示范课、观摩课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比如说,在一堂观摩课《拱形的力量》中,教师不但为学生准备了统一的探究材料(5种长度、宽度一样但厚度和质地不一样的纸条,放纸条的两根木块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甚至放在纸上用来测量纸的承受力的都是同一种材质的1角硬币),而且每一个实验都是在讲清要领和步骤之后才让学生动手做。这节课虽然上得很顺畅,但却给人一种演戏的感觉,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究其原因,是教师的“引导”过多。  相似文献   

8.
一、设计理念: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能按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叙述一次科学小实验的演示过程,并能清楚写出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的变化。2.初步掌握这个实验的科学道理,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习作要求:1.让学生仔细观察小实验后,有条理地说出小实验的具体经过。2.写一篇观察作文。教学时间:2课时课前准备:一根铁丝、几张纸条、一盒火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1.教师取出几张事先准备好的纸条,问学生:“这是什么?”2.导语:老师今天已经把这几张纸条在保险公司保了险,把它绕在铁丝上,用火烧也烧不着,因为“保过险…  相似文献   

9.
1教学设计思想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种子的结构”这节课应该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施,才能很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本节课希望能够突破传统,进行创新。“种子的结构”这节课其实是一节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课,这么多年来就只有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教师先讲清楚种子的基本结构,然后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另一种是教师边讲解学生边实验,通过讲授法和实验法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其实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没有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提出…  相似文献   

10.
科学课堂中有些所谓细枝末节不但会影响教 学目标的达成,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形成。 以三年级科学课《观察水》一课为例,在做水有毛细现象观察实验时,有些老师采用课本插图方式:让学生手持一张纸条,下端放在水槽的水里,观察水往上爬的现象,但是学生很难控制纸条在水中的位置,上下移动,实验者毕竟是三年级的孩子。我在上此课时把纸卷成铅笔粗的纸圆柱,让学生统一时间把纸圆柱放在试管中,并分三种不同结构的纸给不同的小组,约停两分钟后让他们汇报水上升了多少毫米,然后根据各组数据让学生讨论发现了什么。得出了这样的结果:一、水的确有往上爬的现象;二、纸的品种不同水往上爬的高度也不一样。我认为这样做有几点好处:一、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看不清水到底是真的往上爬了,还是持纸的学生手移动的结果;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数据说话更有说服力;三、如果用一种纸做实验,学生只知道水沿着物体缝隙往上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固执的学生     
周兆匡 《初中生》2006,(9):90-90
有一次上实验课,教授按照平常惯例,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纸条,上面把操作步骤写得一清二楚。爱因斯坦照例把纸条抓成团状,塞进了自己的上衣口袋。过了几分钟,这张纸条就进了废纸篓里。原来他有自己的想法,不愿遵循那一套僵化的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12.
“热空气上升可视仪”是根据阳光下的物体都会有影子这一原理研制而成的,如图1所示。它由射灯、电炉、纸屏三部分组成,可用于小学自然或综合实践学科。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充分证明热空气上升,传统的实验方法是:在点燃蜡烛的上方悬吊一纸条,根据纸条的飘动来间接推测得出热空气在上升。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由大量的粉尘、水蒸气等组成,在一般情况下是看不见的。如果将电炉接通电源,电炉上空的热空气就会急剧上升,在射灯发出的强光照射下,急剧上升的粉尘和水蒸气都会把影子留在纸屏上,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生动。热空气上升可视仪@谢…  相似文献   

13.
神奇的纸圈     
把一张纸条的两端粘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纸圈,这个纸圈有内外两个面,如图1所示。如果在这张纸条的两端粘起来之前,把纸条的一端先翻转一下(如图2),然后再把两端粘起来,就能得到一个神奇的纸圈,它是1858年由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的,因此称作“莫比乌斯圈”。小朋友,你想知道“莫比乌斯圈”神奇在哪里吗?下面我就向你们介绍介绍吧!  相似文献   

14.
刘振兰 《山东教育》2003,(11):11-11,12
前段时间,我听了我校生物老师的一节课。那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要告诉学生,影响鼠妇生存的环境有几个就可以,然后让学生在三至五分钟背过就完成了任务。可是这位教师没有那样做,他把这部分内容设计成为一节实验课,事先准备了实验用的所有仪器,如:培养皿、蜡烛、火柴吸水纸和纸板等,又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于课前捉来了鼠妇若干个。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人一小组,尝试提出了“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回忆捉鼠妇的过程,让他们交流鼠妇生活环境的特征,提出了鼠…  相似文献   

15.
《热空气》一课,为了让学生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教材上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纸蛇在蜡烛火焰上方会转动)、实验2(塑料袋内的空气被酒精火焰加热后,塑料袋会徐徐上升)。学生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探究,虽然能研讨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这一结论,但对“同体积”的理解就不够充分了。教学时,如果在学生有了前两个实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再设计下面的实验让学生探究,那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教学《二氧化碳》一课,课前布置学生准备物品(空罐头瓶、醋、碱粉、蜡烛等),旨在使学生人人动手,自行探求和获得自然知识。课上指导学生先将蜡烛粘在瓶底,放上碱粉、点燃蜡烛,再将醋沿瓶壁徐徐倒入瓶内,使酸和碱混合在一起,这时学生看到瓶里冒出许多气泡,并听到声音。很快,蜡烛的火焰就熄灭了。但在汇报实验结果时,学生意见发生了分歧,大部分同学说,二氧化碳能灭火,理由是蜡烛的火焰熄灭了,少数同学说,二氧化碳不能灭火,理由是瓶内的蜡烛没有熄灭。有十几位同学的蜡烛没有熄灭,这是怎么回事呢?全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  相似文献   

17.
曾爱华 《江西教育》2003,(17):20-20
课例背景:2003年3月27日,“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组在松柏小学开展课例教研活动。雷莉老师执教《纸奶奶的生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第五册)一课。这是一篇略读文,主要讲纸奶奶过生日时,“避水纸”“耐热纸”“速溶纸”“防锈纸”……这些各具特色的纸前来祝贺。在纸奶奶和“纸孙子们”的对话中介绍了各种纸的特点及作用。课文语言生动、简练,以对话的形式行文。为此,老师预设“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小组合作分角色编演课本剧、入境想象‘还有什么纸来祝贺’深化探究”的程序进行教学。课上,作课教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与学生互…  相似文献   

18.
调查表明,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在教学一开始就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学生会喜欢上这门课;相反,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基于这个认识,笔者在实践中反思,试图找出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有的人在谈到教师工作辛苦,赞扬教师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时,用蜡烛作比:“教师好比蜡烛,照亮了别人,熄灭了自已。”我想来想去,总觉得这个比喻不够贴切。诚然,任何比喻都不可能恰到好处,而用这句话来比喻教师工作的全部意义,则是歪曲了教师的形象,更是不准确的。如果把教师比作蜡烛的话,我觉得这支蜡烛不仅能照亮别人,也能照亮自已。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了解学生的需要,同时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除了演示实验外,我还经常采用另一种实验方式——学生随堂小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作一介绍。 1 随堂小实验材料的来源进行学生随堂小实验,首先要解决实验材料的来源,它应是学生力所能及、不用花太多时间,就可得到的材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 1.1 利用学生现有的课堂用品借助学生随身所带的学习用品——铅笔、钢笔、纸、尺、书等就可做小实验。例如,在“惯性及其应用”一节教学中,把钢笔帽立在纸条上置于桌面的边缘,然后用铅笔快速打击一端被手拉着的纸条,结果纸条抽走了,钢笔帽仍站立不动,再用钢笔帽立在书本上,匀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