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礼"是儒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孔子"礼"是在对周礼的扬弃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荀子"礼"则是在继承孔子"礼"的同时,兼采诸家之长.孔礼与荀礼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2.
儒家是先秦诸子中较早出现的思想流派,并且活跃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以拥护"礼乐"制度为重要内容的儒家文化,在漫长的春秋到战国的几百年间,自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不同时期的儒者对于"礼"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便是孔子、孟子、荀子,作为不同时期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礼"的认识,也有着相同与不同,通过比较三人"礼"的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我们理清先秦儒家思想流变的脉络,有助于我们通过"礼乐"这一视角来了解先秦儒家思想变化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现代社会的几次重要转型及其特征进行了描述性考察,工对相应时期的青年价值观嬗变进行了动态性分析,进而对当前社会条件下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情况进行了重点探索,得出了大学生“在政治价值观念上,从盲从转向理性,在人生价值观念上,从同一转向多元,在行为方式上,从依附转向自主”等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4.
礼是荀子承继孔子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二子对如何推行礼有不同考虑。孔子在治教分离之际以“仁”说礼,将“仁”扩充为礼的精神内核,诉诸人的道德自觉,为恢复传统制度确立内在的道德根据。荀子说礼则强调礼法、君师,试图提供一种弥合治教、重归“治教合一”的方案而使大道遂行。二子说礼所以存在这种差异,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他们面临不同的政、教环境,因势而为说。  相似文献   

5.
孔子改造了古代宗教的外在礼仪形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的"礼"学思想。荀子师法孔子,继承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并再次进行融合,最终使"礼"由"纳仁入礼"走向"援法入礼"。  相似文献   

6.
陈磊 《考试周刊》2008,(50):236-238
本文论述了建国以来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实施与变迁的过程,以及对我国社会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荀子心目中的礼,一方面通向法,另一方面联系着乐。礼仪程式的训练,可以培养人们自觉的尊卑意识。以乐为代表的艺术教育,则能够借助感性的濡染,激发人们的爱亲精神。乐本就是礼制的一个侧面,是塑造符合礼制要求的社会成员的手段,所谓“制礼作乐”。因此,鼓吹性恶,试图以外在制度助成内在德性的荀子十分强调乐的地位,相反,坚信性善,希望从人固有的德性引申出理想的社会秩序的孟子,就对乐很少兴趣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传统伦理关系虽然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由血缘、地缘为主的伦理关系向以业缘为主的伦理关系转变;由“孝”与“忠”为主的伦理关系向权利与义务结合的伦理关系转变;由上下等级为主的伦理关系向以平等为主的伦理关系转变。然而在当代中国,伦理关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加以调整,促进中国社会伦理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觏的礼论是对荀子的礼论的扬弃,二者在“礼”的起源、作用、行为价值取向等方面有诸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的师道观源远流长,在形成社会尊师重教风尚方面、优化教师队伍素质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选取孔丘、孟轲、荀况三位先秦儒家思想家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师道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尊师重教、博学优质、民主平等以及身正为范是他们师道观思想的集中体现。博古利于通今,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前教师发展、改善教学教育技能、提升教师职业素质,我们需要完善国家顶层设计、重视学校组织建设与加强个人修养提升。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一种无形资源。它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转型时期中国社会资本的建构需从以下方面努力:加强和密切人际合作关系;发掘传统社会资本的积极效用,对现有社会资本存量进行改造;利用制度创新增加现代意义社会资本的规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1世纪中期,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在经济、社会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研究国家社会政策的演变是了解这场变革的出发点.中俄两国这一时期的社会政策在许多方面具有可比性,原因在于:中俄两国曾经具有相似的"国家指令计划性"管理体制;两国共同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共同面临着如何制定适宜的社会政策,使国家的社会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相结合的问题.显然.比较研究中俄两国社会政策不仅具有总结经验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开拓未来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化进程所导致的利益分化成为众多社会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源。政治认同作为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共权力、政治制度等的赞同、认可与支持,也受到了强烈冲击,表现为政治认同危机的出现。在利益分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必须以利益协调为着眼点,化解利益矛盾冲突,才能有效地增进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正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应遵循需求回应、专业化与职业化、本土化取向、素质教育等原则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应建构专业理论,弘扬专业价值;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坚持全方位育人;搞好实习基地与督导制度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优化专业教学结构,建构教学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6.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转型期应对我国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主张,是转型期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鲜明特色。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持续性、基础性工作,促进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消除社会风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尊重和保障平等的权利、创造和设置均等的机会、制定和构建公正的制度,创建了一套公正的体制、机制和程序,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需要动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资源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强化国家能力的过程。当前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更具权威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不断提高国家能力,加速本国的现代化进程。本文试图对国家能力的概念、内容及我国国家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剖析,对我国未来国家能力建设提出建议,并强调加强中央政府能力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社会冲突事件。不同学者对社会冲突的原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其代表性的观点有:社会冲突理论、社会动员理论、集体行动理论。社会结构转型、公民权利意识的提升、基层政权组织执政能力的弱化是我国目前社会冲突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讨论移情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提出在社会转型期应充分重视移情的作用。主张采取早期培养、体验式培养等方式帮助青少年发展移情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深入,我国价值观念实现从传统价值观念向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型价值观念的转变,呈现出“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特征。为了认清我国价值观念的真实情况,文章试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