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气候变暖对山东省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选取山东省资料年代较长的86个地面测站1961年~2004年日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资料,计算历年日平均气温≥0℃、≥10℃积温和<0℃负积温,以及无霜冻终、初日变化,深人研究山东省热量资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年~2004年比1961年~1986年的平均气温明显增高,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这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的变化更敏感,山东省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日平均气温≥0℃、≥10℃积温增多,无霜冻终日提前、初日推后,无霜冻期天数增多,<0℃负积温绝对值明显减少。山东省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对冬季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的生产有利,喜温作物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同时,干旱发生的机率加大,病虫等越冬存活率上升,防止难度加大。气候变暖对山东省农业影响是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2.
徐娜 《科学大众》2010,(2):36-37
“气候变暖不只是人类的生活受到冲击,动物的生存也面临严重戚胁!”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会议上,一些生态学家忧心忡忡地指出。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气象灾害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由于大气中CO2及其它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引起全球地面平均气温升高,并导致生态环境、海平面的变化,气象灾害和其它自然灾害的频发,对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杜军 《西藏科技》1996,(1):40-45
本文分析了西藏地区年30年来植物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分布及60、70、80年代距平场变化,并讨论了“暖湿型”、“暖干型”、“冷湿型”“冷干型”气候对植物生产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赤峰市气候变暖及其利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情况,总结归纳气候变暖的规律和特点,简析因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利弊影响。为实施宏观决策、保护环境、改造气候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1961-2010年气候变暖对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550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分析研究了近50年中国≥0℃和≥l0℃气候生长期的趋势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对近20年(1991-2010年)与前30年(1961-1990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0℃和≥10℃初终日期及气候生长期的变化幅度.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0℃和≥10℃气候生长期的总体趋势是普遍增加的,增幅最大的区域分别位于华北和青藏高原;全国及位于110°E以东地区≥0℃和≥10℃气候生长期比较明显的转折主要出现在1990年前后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110°E以西地区则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前30年比较,近20年来≥0℃和≥10℃气候生长期普遍增加,其是受初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共同影响,而初始日期提前比终止日期延后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祥 《知识窗》2000,(5):11-11
  相似文献   

8.
9.
气候变化的影响将因地而异,但总体上,这些影响造成的损失将因气候系统变暖随时间增长。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清楚地表明,未来气候变化的区域影响是复杂的。如果全球平均气温相对于1990年水平上升幅度低于1~3℃,预计某些影响会给一些地区和部门带  相似文献   

10.
分析暖冬对内乡县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内乡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气候越来越变暖情况下的基本栽培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应用中国黄土高原7省51个代表性气象站1961年~2000年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和1956年~2000年黄土高原中部主要河流的年径流量,采用EOF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和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每年0.026℃/年的速度上升,增温速度大于全国同期增温速度;年降水量和植物生长季降水量均呈递减的趋势,年降水量递减率为-2.095mm/年,递减率高于全国同期值;年平均气温和夏季平均气温变率呈增大趋势;黄土高原中部7条主要河流径流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年河流径流量以每年0.4851×108m3/年的速度下降.气候暖干化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风沙加大,植物存活率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土质更趋疏松,是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暖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适应行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王媛  方修琦  徐锬  戴玉娟 《资源科学》2005,27(1):121-127
统计东北地区1960年~1999年对水稻生产有意义的5月~9月份气温的均值和标准差,结果显示近10年来东北地区的热量资源显著增加.根据东北地区水稻极早熟、早熟、中熟、中晚熟、晚熟品种的产量与热量资源的定量关系,采用风险-效益决策法中期望值评价的方法,建立计算作物期望单产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显示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吉林大部分地区的水稻产生正面影响,而对辽宁大部分地区产生负面影响.改种更适应较暖气候的作物品种或调整种植结构是对这种影响的两种主要适应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气候变暖的正面影响,减弱负面影响.近20年东北地区水稻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的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适应行为的结果:吉林、黑龙江水稻单产增加的幅度明显大于辽宁,水稻播种面积占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的比例以黑龙江增加的幅度最大,吉林次之,而辽宁则呈现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发育期及种植布局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培娟  梁宏  李祎君  张佳华 《资源科学》2011,33(10):1976-1983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东北三省是我国春播玉米主产区。本文以东北三省72个气象台站1961年~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和5个典型农业气象台站1981年-2010年春玉米发育期数据为基础,研究春玉米关键发育期与对应界限温度的关系,并分析了近50年来东北三省初霜日和品种布局的时空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相似文献   

14.
利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生长发育观测资料、加密观测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玉米穗干重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951-2010年,试验区逐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较其他年代为最少。降水量序列3a、8a的周期变化特征明显。试验区逐年气温为上升趋势,逐年气温序列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为0.325℃/10a。逐年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显著上升,逐年干燥指数序列线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为0.051/10a,进入20世纪70年代,试验区气候暖干化特征明显。气候变暖使玉米拔节-成熟期提前(5~6)d/10a,全生育期缩短。玉米穗干重在播种102 d后,从缓慢生长期转为迅速生长期,在播种129 d后,又从迅速生长期转为缓慢生长期,玉米穗的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在播后115d左右。气候变暖使玉米大部分生育期可利用热量资源充裕,玉米产量形成对抽雄-开花期气温变化十分敏感,大部分时段气温对玉米产量形成呈负效应。气温变化的影响函数与降水量变化的影响函数表现为反相位特征。在玉米成熟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为负效应,其余生育期降水的影响为正效应,玉米产量形成对三叶-拔节期降水变化十分敏感。灌浆-成熟期光照对玉米产量形成呈显著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5.
华北平原作物水分生产力区域分异规律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超  于强  王恩利  夏军 《资源科学》2009,31(9):1477-1485
提高作物水分生产力(Water Poduetivity)是节水农业研究的最终目标,定量分析作物WP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明确该区作物W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对指导该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利用华北平原3个代表性试验站各连续3~4年的小麦-玉米轮作田间试验资料,校准验证澳大利亚开发的APSIM模型,然后利用校准后的APSIM模型和研究区域32个气象站1961年~2005年逐日气象数据,结合GIS技术,对华北平原不同供水情景下冬小麦、夏玉米WP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①当不考虑作物品种变化时,华北平原小麦、玉米WPET(产量与蒸散量比值)分布响应于该区平均气候状况,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②充分供水情景下全区小麦WPET为(1.38~1.69)kg/m3,平均值为1.53kg/m3,玉米WPET为(1.69~2.05)kg/m3,平均值为1.83kg/m3;非充分供水情景(仅满足作物水分需求一半)下两作物WPET分布与充分供水情景下相似;雨养情景下小麦WPET为(0.29~1.57)kg/m3,平均值为0.77kg/m3,玉米WPET为(0.86~2.13)kg/m3,平均值为1.47kg/m3;③饱和水汽压差(VPD)是影响作物水分生产力的主要气象因子,研究区域小麦生长季VPD北高南低的趋势使得小麦WPET呈北低南高分布特征;而玉米生长季VPD西高东低,玉米WPET呈西低东高的趋势.改善灌溉管理可提高作物WP,减少由土壤蒸发损失的非生产性耗水对提高作物WP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土地生产力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是黄土高原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该文在CIS支持下,利用基于侵蚀条件下的土地生产力模型研究了黄 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二副区和北部风沙区的3个典型小流域的土地生产力状况,并针对3个小流域所在区域的位置、地形、地貌特征、气候和土壤特性以及土地利用的特性等几个方面的差异性和共性进行了讨论,并从区域的角度分析了3个研究区域土地生产力的特点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内部不同区域土地生产力的差异性非常明显,表现为风沙区1634.59kg/hm2>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14411.89kg/hm2)>黄土丘陵沟壑区二副区(1006.77kg/hm2)。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引入劳动生产率来分析,中国巨大的金融资本需求空间、充足的人力资本市场、技术的持续进步、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体制改革的成功将使经济发展仍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东部季风区秋季气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韩通  陈少勇  高蓉  张燕霞 《资源科学》2009,31(10):1740-1748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近46a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秋季气温的变暖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东部季风区秋季气温增温明显,1961年~2006年46年期间增温率为0.22℃/10a,其中11月份增温最大;从1974年开始气温呈增加趋势,1987年有一次显著突变;秋季气候变暖中,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存在区域差异,大部分地方以最低气温的升高为主,而中西部最高气温的增温比较突出;②秋季气温的稳定性,黄河南部高于北部;③季风区大多数区域秋季气温变化有明显上升趋势,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气温变化趋势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季风区的南部;④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秋季气温异常细分为北、中、南、东南和中南5个分区;全区性的前10个偏暖年,70%出现在1990年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准7年和11年的周期;⑤气温的转折北部和南部比中部早5~10年,南部从本世纪初期开始转为降温,值得关注;气温的突变北部和南部比中部早3~5年.  相似文献   

19.
1957年至2007年淮北平原气候变率及气候基本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袁新田  刘桂建 《资源科学》2012,34(12):2356-2363
运用1957年-2007年淮北平原23个气象站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从平均值和变率等方面分析了淮北平原近51a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①近51a来淮北平原春、秋、冬季及年气温增温趋势显著,尤其是春、冬季;降水呈不显著的增长趋势。气温和降水由低基本态向高基本态过渡,目前均处于高气候基本态下;②无论是气温还是降水,其变率随时间而变,目前均处于大气候变率时段,要注意高气候基本态和大气候变率结合易导致的高温、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③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异常低温(寒冬)和异常高温(酷暑)出现频率高;80年代呈"凉夏"特点,极端气温事件较少;90年代以来持续"暖冬",异常高温(酷暑)有所增加。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以来降水极端事件发生频率较高,但前者以少雨(干旱)为主,后者以多雨(洪涝)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