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有多种形态。自然美、社会美、日常生活中的美和艺术美,主要是从它们存在的领域以及与人的关系来区分的。如果从美的形状以及使人产生的不同美感来看,美可以分为壮美、秀美、悲剧和喜剧。壮美也就是崇高、雄伟、雄壮、伟大、刚性美,一般称崇高。我们以为称壮美比较合适,崇高一般是对那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和事说的,对自然事物一般都不宜用崇高这个词。例如我们可以说:“鲁迅很崇高”,“董存瑞是崇高的”,而不宜说:“庐山的瀑布很崇高”,“这只狮子是很崇高的”。而壮美可以通用于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  相似文献   

2.
周来祥先生在《美和崇高纵横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中把艺术分为美(侠义)和崇高两种基本的美学形态,认为美艺术是一种和谐、均衡、稳定、有序的形态,属于古典的历史范畴;崇高艺术是一种对立、斗争、动荡、无序的形态,属于近代的历史范畴,而以“反和谐的丑作为追求的理想”的西方现代派艺术,周先生则认为是近代崇高型艺术的“极端发展”,仍属崇高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这样爱学生     
有人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师爱是世界上最神圣的爱。冈为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是崇高。“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相似文献   

4.
悲剧美辨析     
<正>在我国现有的美学教科书和美学论著中、一般都认为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美的审美实质就是崇高。如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中说:“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倒,却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的和必然的胜利。这种悲剧的审美特性实质上是一种崇高美。”高尔太在《论美》一书中说:“悲、或悲剧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不等于这两个词通常所意味的悲哀,悲惨,失败与死亡。它的价值恰恰在于表现出人对这种失败与死亡的抗议与斗争。唯其如此,悲剧才同时显得崇高与雄伟。”在韦小坚等人著的《悲剧心理学》中也这样写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作品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习鲁迅,研究鲁迅,都要以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为依据。毛主席给了鲁迅最深刻最科学最全面最崇高的评价。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又说:“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毛主席对鲁迅的崇高评价呢?  相似文献   

6.
大千世界,无处不无美的存在.一切美的事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它们的美,就客观的审美范畴而言,美学家将美的具体表现形态分为崇高、优美、悲剧,喜剧等几个不同范畴。崇高与优美是美的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崇高也称壮美、阳刚之美,属白马秋风塞上式的美;而优美一般称之为秀美、阴柔之美,属杏花春雨江南式的美。我们以阴柔,阳刚之美考察文学,亦可发现文学中同样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美的形式。《诗经·蒸民》中就有“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它虽不同于今天  相似文献   

7.
宁杰 《江西教育》2007,(4):45-45
如果有人问我:“天下最伟大的爱是什么?”我会自豪地回答:“当然是母爱!”如果有人问我:“天下最无私的爱是什么?”我会骄傲地回答:“是母爱!”如果有人问我:“天下最崇高的爱是什么?”我仍然回答:“是父母给予我的爱!”[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伟大与平凡写在第13个教师节黄海岩有人说,你是伟大的,伟大得犹如幽暗中的蜡烛、花圃里的园丁,而由此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人说,你是平凡的,平凡得位居“老九”、无以复加而足以让那些“家有三斗粮”的当代“儒生”们不屑与伍。伟大抑或平凡——一个职...  相似文献   

9.
后期和谐说     
崇高从静态的逻辑范畴转化为动态的历史范畴,这是和谐说中最具启发性的思想内容。以崇高与和谐的关系为依据,和谐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一个时期中,崇高仅仅是从属于和谐的一个短暂的过渡性范畴,而在后一个时期中,崇高的比重则逐渐加大,在理论上也更加深化。对于中国现代美学来说,如何突破狭隘封闭的古代和谐,如何在崇高美理想的引导下走向未来的发展,这仍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崇高与优美     
美的现象是纷繁多样的,对美的分类也有多种分法。一般的分法是把美分为两大类:一是按美的形态,按美的存在领域,把美分为现实美与艺术美。现实美又分为社会美和自然美;二是按美的性质,按美的范畴进行分类,主要分崇高、优美和悲剧、喜剧四大类。(一)崇高的涵义所谓崇高,是指物质形式、精神品质特别伟大、出众而又能引起人们赞叹或敬畏之情的一种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育与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创造能力。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呢?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一门心智的艺术与灵魂的音乐,数学的美就是和谐、简单、明确以及秩序。”罗素也说过:“公证而论,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没有绘画与音乐的那种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家才能显示的那种完满的境地。”数学的美主要体现在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统一美…  相似文献   

12.
简论崇高     
崇高是个古老的美学范畴。古罗马修辞学家、美学家朗吉弩斯(213—273)在《论崇高》中,对于崇高的对象、特征、类型、效果等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崇高的对象是壮观的宇宙。崇高的特征是“不平凡的”、“伟大的”、“奇特的”:有日月星辰的伟大,有火山海洋的壮观,所以崇高的类型表现为体积之大和力量之大两个方面。就崇高的效果来说,必须令人“肃然起敬畏之情”、“使人惊心动魄”。从作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凡是能激起人观赏、赞叹与惊心动魄之情的不平凡的、伟大的、奇特的事物,叫做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相当于西方美学崇高(sublime)范畴的,是“阳刚之美”,其他如“大”、“雄浑”、“刚健”、“豪放”等也颇为近似。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结构的不同,两者的内涵既有其一致的地方,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首先把崇高作为独立美学范畴的柏克曾说:“我们应当把我们的对象与类同性质的其他对象、甚至与性质相反的物体进行比较。通过对立物,能够在这  相似文献   

14.
崇高范畴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西方崇高理论的语境和观点的观照下,来考察中国化中的崇高现象及相关论述就会发现: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大”与西方美学范畴里的崇高是相通的、一致的,按照西方美学家对崇高的分类,中国的“大”主要属于数量的崇高或象征型的崇高,即一种静态的、观照的崇高。而在中国早期的神话中却充满了抗争的、力量的或实践的崇高。另外,中国的阳刚美及其壮美感同西方的崇高美及其崇高感在审美心理上也有重合及相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5.
“崇高”的意义在美的客观事物经人类的审美感受而养成崇高的感情,进而找到人生的目的:立下伟大的抱负,做出伟大的事业。崇高的感情是与崇高的思想和崇高的想象三者相联系的。思想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二者借想象来表现并与读者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通过论述古代审美关系与和谐美向现代审美关系与崇高美的转换过程,揭示了“和谐”与“崇高”这对不同审美范畴各自的历史内涵及其联系,进而指出中国近百年来美学发展的进程,“仍然是一段古代美学与现代美学复杂交织的历史”;而中国现代美学要摆脱这种由于交织而经常使自己“处于停滞徘徊的困境”,就“应当在美学范畴体系上更新和发展崇高”,“从而完成和谐与崇高的转换,完成推动中国美学从古代走向现代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中和美的哲学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说明“中”的本义的基础上,认为中和美即优美与崇高互相过渡的“中间状态”,与优美、崇高并存构成美的三元世界;中和不是绝对的“点”,而是一个相对的“阶段”;把三元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四象”说统一起来看,中和大体上包含了少柔、少刚之美,即处于大柔、大刚之美的中间阶段.  相似文献   

18.
"大美"是由庄子提出的一个原创性美学范畴,崇尚"大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突出表征;崇高则是西方美学与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庄子"大美"思想与西方的崇高在内涵、特征、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关系等方面有着众多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19.
浅说师德     
张方方 《学周刊C版》2010,(12):196-196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环节,他的事业从表面看来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人们还经常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燃烧的蜡烛,吐丝的春蚕,铺路的人桥”来赞美教师职业的崇高与伟大。  相似文献   

20.
高尔基说:“快乐,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事。”快乐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快乐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快乐是一个人心理、情绪、性格的正常、健康、和谐的表现。人们都在追求快乐、享受快乐.这是人的天性使然。然而.不同的人.对快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有人认为.占有大量金钱、财富就是快乐;有人认为.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就是快乐:有人认为,获得欲望的满足就是快乐;有人认为,取得事业的成功就是快乐;有人认为.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放飞自己的心灵就是快乐;有入认为,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就是快乐;有人认为.为人民大众谋福利、为崇高的事业献身就是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