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本文从这一视角解读19世纪末20世纪初划时代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浅谈他身上具备的"公共知识分子"性质。  相似文献   

2.
王飞 《兰台世界》2012,(19):23-24
陈独秀是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由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革命刊物,在五四运动期间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嗅觉敏锐的思想家陈独秀一直是中国早期革命的密切关注者。"二次革命"失败之后,他静下心来对整个中国时局进行了全盘思考,认为依靠纯  相似文献   

3.
《档案与史学》2008,(7):3-3
1915年9月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新青年》创办初期,以打倒孔家店、批判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提倡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后成为介绍和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相似文献   

4.
余慧敏 《新闻世界》2010,(5):112-113
胡适是"中国文艺复兴之父"和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它从美国学成归来之后,以《新青年》为学术和舆论平台,倡导了白话文运动,并带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学革命。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胡适的言论和传播思想的梳理,窥探中国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文化和社会启蒙,获得精神领袖的地位,并作用于当时救国图强的民族大义的。  相似文献   

5.
范鸿仙与陈独秀、胡适,都是安徽人。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农民家庭。陈独秀,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一个平民家庭,比范鸿仙年长三岁。两人学识同样渊博,但陈独秀出道比范鸿仙要早,且对范有着深刻的影响,范鸿仙对陈独秀则怀有崇敬之心。范鸿仙比胡适大了整整十岁,对这位后辈欣赏有加,可谓是忘年之交。陈独秀与胡适,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思想界的拓荒者,学术界的祭酒。在清末民初的舞台上,他们与范鸿仙都有过交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忽略的痕迹。有评论称:"清朝末年有过一阵‘白话文运动’,时期非常短暂,代表报刊为《国民白话日报》、《安徽白话报》",前者创办不久即改名《安徽白话报》。范鸿仙等安徽人创办的这份白话报,正是受了陈独秀的影响,少年胡适则是撰稿人之一。早年的《安徽白话报》对于中国新文化运动,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有东 《编辑之友》2010,(7):105-107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历史地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表现在十多年时间内,引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新潮,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为什么<新青年>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研究者有的从技术角度,对<新青年>的栏目设置、文字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也有对陈独秀的编辑思想进行探讨的.本文主要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两个方面,来解析其中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7.
黄有东 《编辑之友》2010,(8):119-121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初名为《青年杂志》,每月发行一期,偶有间断,六期辑成一卷。从第2卷第1期起即改称《新青年》,后来再版时,第1卷亦题名《新青年》。至1926年7月停刊止,共出六十三册。前五十四册系用卷号;自9卷6号以后,遂由月刊改为季刊,仅称某期,共四册;再后成不定期刊物,改称某号,共五册。兹将《新青年》卷号,发行年月,表列于下: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现代报刊史上最重要的一份 刊物,《新青年》有自己颇具特色的新闻报道和 新闻评论。其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打破其“不谈 政治”的戒条,关注时局,为追求民主科学、唤 醒青年的目标服务,使《新青年》成为典型的高 级刊物。从新闻业务发展的角度看,《新青年》 在新闻述评体裁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最 终使该体裁成熟;其“随感录”栏目,则开五四 时期类似杂文的新闻短评之先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新青年》所宣扬的“民主”并非一个内涵明确的概念,它至少经过了五次虽有关联但却并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界定。这种民主理念的流变反映了《新青年》及其背后知识分子理性与非理性间的彷徨。这对新闻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1.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是"胡适学"中相当重要的一本书,庶几也是晚近学术史或学人谈屑的一本极有价值的书,此书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先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的一个版本,作序者是耿云志先生;近有新星出版社2006年的一个版本,"序"替换为毛子水1983年所作,"毛序"视此书与德国爱克尔曼记录的《歌德谈话录》相似,可分别见出东、西两位文化巨子"老年时的智慧",此论颇然。  相似文献   

12.
周汝昌生于1918年,胡适生于1891年,年龄相差27岁,而且地位悬殊,周汝昌是一个寂寂无名的青年学生,胡适却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但二人却因《红楼梦》而结缘,在文坛上谱写了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梳理《新青年》部分研究成果:《新青年》文献资料整理角度、思想史角度、报刊史角度和社团史角度,最后提出自己的几点瞻望。  相似文献   

15.
值此纪念“五四”运动81周年之际,特向广大读者介绍五四时期的刊物———《新青年》。甘肃省档案馆馆藏“五四”爱国运动时期的著名革命刊物《新青年》8册。其中:第2卷第1号1册;第4卷第3号1册;第7卷第5号1册;第8卷第1号至第5号5册。除第2卷第1号的1册封面下半部有所残损外,其余各册尽管因年久泛黄,但基本保存完好,堪称不可多得的珍品。这些藏品的起止时间为1916年9月至1921年1月。《新青年》文化内涵丰富,经初步统计,此8册刊物内容包括:论文49篇;社会调查5篇;俄罗斯研究36篇;随感录23篇;翻译外国作品…  相似文献   

16.
薛宝海 《青年记者》2004,(3):16-16,24
湖南卫视的娱乐风格一向是得到社会认可的,但从《快乐大本营》的疲态尽显,到《玫瑰之约》的停播调整,都让我们看到了湖南卫视在娱乐化征途上的瓶颈危机。最近能令湖南卫视振作精神的莫过于大兵加盟的《新青年》了,然而,几期节目过去,大兵尚未完全进入状态,新版《新青年》却在栏目结构设置上出现了两处硬伤,导致整体策划失误较大。  相似文献   

17.
新千岁伊始,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当今文学批评界5位极富生气与活力的青年作者的力作。康笑宇设计封面和插图,魏明伦作序。下文摘自魏序。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我有“比较癖”。80年代中期,我就斗胆作过一次貌似“荒诞”的比较。把潘金莲与安娜·卡列尼娜联在一起审视;让贾宝玉与施耐庵对面谈论;请女记者陪武则天议政;邀古代芝麻官同当代审判长说法……这种出人意料的比较,收到了引人深思的特效。  相似文献   

18.
新青年社于1920年11月出版的“新青年丛书”是中共红色出版事业的第一批图书,其第六种《欧洲和议后之经济》是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成名作的中译本,由陈独秀亲自编辑校对.尽管凯恩斯本人并非马克思主义者,但是该书的编译出版对于帮助当时的中国人理解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提供了新资料、新见解,发挥了启蒙作用,在客观上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当多元并为二元,这二元又绝对不能相容,你死我活之后,结果剩下的便只能是一元了。从多元、二元到一元,后者越发成为《新青年》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20.
姚克波 《新闻界》2007,(3):115-116
本文论述了《新青年》杂志对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和意义,梳理了其编辑思想,并重点介绍了由编辑部策划的一次媒体炒作——钱玄同、刘半农具体实施并挑起了关于新旧文化的大讨论的“双簧戏”,简略分析了这次炒作的文学意义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