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教师雷金纳德·F·约翰斯顿(中国姓名为庄士敦)先生是苏格兰人,曾获英国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自1898年起。庄士敦历任香港英总督私人秘书、英国租界地威海卫行政长官等职务。他曾遍访中国名山大川,熟悉各地风土人情,还通晓中国历史,对儒、墨、释、老都有研究,是个“中国通”。1919年3月,由李鸿章之子李经迈推荐,经当时的民国总统徐世昌与英国公使馆联络,庄士敦被清王室正式聘为溥仪的英文教师,入宫执教。当时溥仪是十四岁的少年。庄士敦的到来,使清末小朝廷发生了一系列的震荡。因为庄士敦不仅仅教授溥仪英国语言,还向他灌输西方文  相似文献   

2.
公民故宫     
1924年,逊帝溥仪离开故宫,他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在其撰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中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车队向北疾驰,经过景山,穿过出皇城的一个旁门。一向不许平民百姓通过的后门中门此时也不让皇帝的车子通过,  相似文献   

3.
程方毅 《历史档案》2023,(3):112-121
在中山大学新入藏的美国梅尔家族捐赠的档案与实物资料中,有1922-1930年间庄士敦致伊萨贝尔·盈格兰的128封信件。伊萨贝尔作为婉容的英文教习,与同为溥仪教习的庄士敦成为同事,因此二人有诸多交往。这批信件档案涉及包括庄士敦与溥仪的关系波动、养性斋的赐予、庄士敦对颐和园的管理、庄士敦邀请泰戈尔访问紫禁城、紫禁城内的西式生活等问题,为学界了解庄士敦和溥仪小朝廷提供了更为丰富与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无论庄士敦本人的"中国化"还是威海卫治理方式的"中国化",实质上其核心都是"儒家化",而治理方式的"中国化"则是骆克哈特与庄士敦施政时从一开始就着力进行的。庄士敦初来威海时,就决心在这里为"儒家思想的生命作最后一搏"。  相似文献   

5.
1924年,逊帝溥仪离开故宫,他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在其撰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中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车队向北疾驰,经过景山,穿过出皇城的一个旁门。一向不许平民百姓通过的后门中门此时也不让皇帝的车子通过,这对他来说,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他们显然是要毫不迟疑地告诫‘溥仪先生’,他同他的同胞公民没有任何区别。”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第一次向公民开放。到如今,开放80年来,故宫记载了从皇权当道到公权彰显的过程中,这个社会所经历的焦灼、阵痛,以及茅塞顿开。  相似文献   

6.
正1990年,习近平同志离开宁德,调福州工作。7月里的一天,他在看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后,填写了《念奴娇》一词,登在《福州晚报》上。他说他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是什么使他"有感而发"呢?显然是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和精神,是老百性"谁不爱好官"(习近平词《念奴娇》,以下简为"念词")的民意民求,也是他本人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的深切感受,才使他非要  相似文献   

7.
记者部落     
作为两家都市类报纸《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的总编辑,在外人看来可谓风光无限,但他却从不这样认为,"恐慌"二字常常挂在他的心头。在"恐慌"中他一路走来,2006年,带领《齐鲁晚报》闯入"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综合竞争力"三强,今年,他本人获得韬奋奖。本期"传媒骄子"关注《郝克远:在恐慌中创造辉煌》。  相似文献   

8.
或许与他的出身有关,或许是他更关心"底层"的生活。吴念真虽然在台湾文化圈交往极广,资历极深,但他更像一个乐于叙述小事的小人物8月14日中午,吴念真刚下飞机,感觉"整个北京是在放冷气"。下午,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昨天在重庆,高温40度,真的很可怕,北京舒服多了。"从广州、成都、重庆到北京,接下来的几天他还将去南京、杭州、上海。七城之旅,每一场读者见面会都"爆棚",吴念真讲读了新书《台湾念真情》,然后给排长队的读者签名。一年前,《这些人,那些事》在大陆出版时,"当时还不清楚大陆的读者会怎样看。"吴念真没有想到,大陆竟然这么多自己的"粉丝"。这些读者熟知他写过的《恋恋风尘》《悲情城市》《无言的山丘》等剧本,以及演过电影《一一》中的角色NJ(简南俊)。为了与大陆读者交流,60岁的他玩起  相似文献   

9.
他(阎连科)在创作之路上"糊涂"地前行,也许正是他在创作中不断超越自己的秘密。作家阎连科从事文学创作30年以来,出版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如《丁庄梦》《受活》《日光流连》《风雅颂》等,都会引发强烈的社会关注。他的作品关注底层人物的命运,直指社会现实,体现出强烈的反思精神和人本主义情怀。新作《写作最难是糊涂》,集中系统  相似文献   

10.
杨爱林 《编辑之友》2011,(10):117-119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巨人大家辈出,刘半农为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作为《新青年》的编辑人员,他的名字与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文化运动勃兴时期,他撰文"骂"倒"王敬轩",宣传初期白话诗歌创作,标点出版《何典》,搜集并精印《初期白话史稿》,首创中文新式标点和"她""它"二  相似文献   

11.
大家都知道崔永元是著名节目主持人,机智幽默的语言和歪嘴"坏笑"的形象是他的特色。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崔永元还在兼做一项很有特色的事业——收集"口述历史"。3年间,他收集了容量惊人的"口述历史":他向1500多位老电影人,包括演员、编导、配音员、摄影师等采访老电影的拍摄经历,录制了11万分钟声像片。他将曾经脍炙人口的"英雄虎胆"、"铁道游击队"、"冰山上来客"等老电影的拍摄经历汇编成《电影传奇》在电视上播放。他"不择手段"地在旧货市场寻觅上世纪50年代的《新电影》、《外国电影》、《电影艺术》等杂志。他自建了中国电影检索系统,已经存储了200G的数据,打算义务向电影研究人员开放。  相似文献   

12.
若将刘海栖归入儿童文学创作新秀,那可真是有点委屈了他,早在20年前,他就以《这群嘎子哥》《灰颜色白影子》《银色旋转》《笔·肚皮·一个故事》《明天会怎样》《男孩游戏》《逃跑者和他的狗》等若干部长篇小说华丽出道了,当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他那极具独创性的"刘氏创作法"。可是刚在儿童文坛上整出了一些动静的刘海栖,却一头扎进了少儿社日益繁重的经营管理工作之中,将正在兴头上的儿童文学创作竟然一撂就是二十年!  相似文献   

13.
一部《卧虎藏龙》把叶锦添带到了奥斯卡领奖台上,树立了他在电影业内的威望。其实在此之前,他就凭借给台湾戏剧所做的一系列"惊世骇俗"的前卫设计而声名鹊起。真正让叶锦添为大众熟知的则是他替《大明宫词》、《橘子红了》打造的唯美造型,也正是在这两部电视剧中他表现出来的华美至极风格让他饱受争议,引发了"衣穿人"、"违背历史"的批评。无论如何,今天的叶锦添已成为美术指导这个行业内极少数自成一派的风格大家,乃至昆剧《长生殿》宣传中最抢眼的明星。  相似文献   

14.
正黄至筠是个园的主人。关于他的姓名、字号、生平、籍贯,历来众说纷纭。例如,关于他的姓名,《扬州市志·个园》说是"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个园》说是"两淮商总黄应泰",各种文献中又时常出现诸如黄潆泰、黄瀛泰、黄银泰、黄永泰、黄均太等相似的名字。关于他的籍贯,《梵天庐丛录》说是"武林黄氏",《两淮盐商轶闻录》说是"晋人也",《黄个园家传》说是"甘泉县人",《扬州画苑录》则说是"本浙人,后移入甘泉籍",还有人说他是山西人、安徽人等。最奇怪的是《盐商与扬州》一书第二  相似文献   

15.
"儿女之情"指男女之间的情爱。语见《北史·荀济传》:"自伤年几摧颓,恐功名不立。舍儿女之情,起风云之事,故挟天子,诛权臣。"例如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二:"孩儿今已离尘奉道,岂复有儿女之情。"(离尘奉道:指出家作僧尼道士)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长亭》:"妾遵严命而绝儿女之情,不敢循乱命而失翁媳之礼。"刘白羽《第二个太阳》一章:"当他站在月台上目送她时,在车玻璃窗后面他依然看到妻子那难以抑制的凄楚神色,自己心中也有些戚然……他伸手拉了一下大衣。他想逐走这儿女之情。"  相似文献   

16.
何休(129—182),字邵公,东汉后期著名的今文经学家。他在《春秋公羊》学的历史上是一位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早期《春秋公羊》学的理论体系总结完成于他的手中,他所概括的"三科九旨"等一系列命题事实上已成为后世《春秋公羊》学的理论核心。清代著名《公羊》学家刘逢禄曾经指出:"无  相似文献   

17.
正邵飘萍是中国报界先驱,曾被毛泽东称为"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全才。他曾任编辑、记者、社长、讲师,《汉民日报》《时报》《时事新报》的主笔,他的文章辛辣、一针见血,使北洋军阀闻风丧胆,而冯玉祥将军则称赞他:"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邵飘萍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是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创办者之一。1918年10月,他与留学日本的同学潘公弼一起创办《京报》,自任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二十岁的时候进行了人生第一次的出游,被称为"二十壮游"。他的这次出游促成了他《史记》的创作与成书,也因为《史记》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他的这次壮游之旅在历史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延参法师,字明超,号糊涂山人。当代著名书画僧,政协委员。曾著书《苦心菩提》《问心集》《水月集》《念佛集》,2012年新书《宽怀人生》广获好评。一次,记者在王府井一家素食餐厅见到了延参法师。他正在出席弟子金石文的佛教音乐专辑发行式。许多人涌上台与他合影,他不紧不慢,全程保持着惯有的没有表情甚至有点呆的神态。接近半年的大红大紫,似乎没有改变他什么,反而让他把自己的"萌"态修炼得更加炉火纯青了。  相似文献   

20.
王锋 《兰台世界》2016,(20):79-82
梁启超所作《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与《郑和传》在有关海外华人的中文历史著作中代表一个重要的转折。他将"海外华人"与"殖民"联系在一起,影响后世相关撰述长达四十年之久。将这两篇文章放入梁启超本人的著作中去理解,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是如何逐渐将"海外华人"与"殖民"联系在一起的,以及他对"华人殖民"真正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