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常听到一些领导和老师讲.现在职业学校招的学生大多是“差生”。记得有一次参观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当着众多学生的面.大谈面对“一群不懂事的孩子”的教育经验,似乎只有用改造这些“差生”的说法,才能说明学校的功绩。所谓“差生”,习惯上是指那些文化考试分数不高的学生,有时也指行为有过失的学生。说实话,比起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一般都比较差。但是。我们是否就可以由此得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差生”的结论呢?  相似文献   

2.
差生是针对学习成绩落后并兼有品德行为问题的儿童而言的。由于差生的存在影响着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对差生的研究受到学校领导、教师以及研究工作者的重视。许多学校已把转化差生工作作为改变学校落后面貌的重要举措。本文仅从教师不良的道德素养对学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而导致一些学生出现差生行为,以及如何建立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来扭转差生行为的角度谈些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3.
经常听到一些领导和老师讲,现在职业学校招的学生大多是"差生".记得有一次参观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当着众多学生的面,大谈面对"一群不懂事的孩子"的教育经验.似乎只有用改造这些"差生"的说法,才能说明学校的功绩.所谓"差生",习惯上是指那些文化考试分数不高的学生,有时也指行为有过失的学生.说实话,比起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一般都比较差.  相似文献   

4.
“差生”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类学校里都客观存在一些品德行为偏差、学习成绩又很不理想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没有确切的定义,我们暂且不妥当地称之谓“差生”,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差生”已占学生总数6-10%,这是一个十分令人震惊的数字。柳斌同志曾说过:“学校要十分重视差生转化工作,转化一个差生与培养一  相似文献   

5.
职业学校在招生时是最后一个批次录取,学生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及其他方面素质相对差一些,差生相对多一些,因此职业学校要下大力气做好差生教育工作、转化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他们成为合格人才。那么如何做好差生的教育工作,我认为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们所说的差生,是指那些功课不好、表现较差的学生。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部分,就是在重点学校,或在按成绩编出的好班、快班,也相对存在着这样一些差生。分析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转化工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差生的心理特征不想学习,亦即厌学,是中学差生普遍共有的心理现象。就其程度而言,大致可分为惰性心理、自卑心理,戒备心理和逆反心理。先说惰性心理,差生因基础不好,功课较差,加上家庭、社会的消极影响,极易滋生成绩好坏无所谓,“大学生赚小钱、小学生赚大钱”的想法,认…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有些学校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行为表现,把学生归类为"优生"或"差生",有的学校认为"差生"的说法不太尊重学生,改称为"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特需生""待优生"等。虽然这些说法与"差生"相比,似乎带上了一些人性化的色彩,但它们仍然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反映,仍然是一种"标签化"的称谓。[1]这些称谓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具有教育意  相似文献   

8.
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在校时期的青少年,亦彼此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有的学生品学皆优,但有的学生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学校存在着一些学习、品德方面的差生.差生的转化既是中小学常规工作的一个重点,又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难点.本文着重讨论教师的情感对转化差生的作用以及教师对差生的施爱方法.要转化差生,前提和基础是教师要“热爱”差生.热爱与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事业心的体现,而且是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会耳聪目明、思路敏捷,能发现最不起眼的学生身上微不足道的萌芽状态的因素而机智地肯定、鼓励或预防、消除,能在别人看来毫不相干的材料中吸取教育学生的营养,把握教育的良机.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爱优生,更要热爱、尊重、信任和关心差生.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令一些学校,特别是非重点学校为之困扰和头痛的是“后进生”的教育问题。所谓后进生,实质上是对学校生活适应困难的学生。他们或者是学习适应困难,如厌学、逃学、学业成绩不良;或者是社会性行为适应困难,如捣乱攻击,损人利己,孤僻退缩等(由于“后进生”以及相类似的“差生”、“下等  相似文献   

10.
偏爱差生     
程媛媛 《中国教师》2009,(Z1):506-507
<正>每一个老师在执教过程中,都会接触到许多类型的学生,而感触最深者,就是所谓的"差生"的接触。转化"差生"是学校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去转化他们,引导其迷途知返,从差转优,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  相似文献   

11.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差生 ,班主任把教育差生列为工作重点 ,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 ,“差生”这个概念的涵义到底是什么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一般地说 ,一种是学习成绩不好 ,一种是思想品德不好。如果一项不好我们称他是单差生 ;如果两项都不好 ,我们称他是双差生。不论是哪种差生 ,差生的智力是正常的。只是在学校的学习中有着严重困难 ,或在某门课程学习中有一些特殊缺陷。差生的某些特殊能力欠缺 ,不是由生理或身体上的原发性的缺陷造成的 ,也不是由于情绪障碍或教育剥夺造成的。差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 ,大约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技工学校生源素质下降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出现了相当比例的“差生”,因而必须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方法进行完善和改革。本文从分析“差生”现状出发,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探讨了一些关于“差生”转化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 差生转化是学校教育的一大课题,也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的差生是指那些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与教育者所设置的标准存在着较大差距的学生。差生的转化工作开展的好坏,是衡量学校教育成功与失败的重要标准之一、差生转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一篇高一学生的日记。其中有这样的一些话: “我诚恳地希望老师们想一想:难道你们那冷峻得怕人的面孔,就可以使差生们赶上来吗?”“你们对优生满面春风,对差生冷若冰霜,就会使差生对你产生一种对立感,使他们自暴自弃,甚至感觉不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日记还介绍了差生和歧视差生的老师之间的争论: 老师:“我不可能象磁铁一样吸引学生。  相似文献   

15.
周志诚 《陕西教育》2006,(12):19-19
在创造性教育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不论是旧的教育模式,还是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总要面对一些所谓的“差生”。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其中我们通常称的“差生”也随之多了起来。那么“差生”这一说法到底是否科学呢?  相似文献   

16.
一个班级,有学习成绩比较好、各方面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则被称之为优生;也有学习基础差、各方面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则被称为弱差生。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这些被称之为弱差生的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里都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也不多,甚至被一些老师歧视。如何转化弱差生,则是教育教学中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一、弱差生心理分析在教育教学中,弱差生往往因成绩不好或能力差而成为一片教育者荒弃的土  相似文献   

17.
王红星 《文教资料》2006,(10):189-190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学校无差生,个个能成才”的目标下,我想谈谈关于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转化差生的问题。我这里所说的差生,是学习上存在困难或学习成绩不如其他人的学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功夫。”我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十几年,每届都碰到一定数量的外语学习上的差生。怎样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老师要走近差生差生是客观存在的,老师要正确看待差生,不能躲避差…  相似文献   

18.
一些教师埋怨学生中的差生实在难教、难管.差生的产生原因:一是社会上腐朽思想和不良生活方式腐蚀青少年,毒害青少年,动摇青少年正确的思想信念;二是不良影视录像、书刊图画、网站拉青少年下水;部分家长教育观念淡薄,孩子在学校读书不闻不问.因此,差生的教育应从三方面着手:第一,树立学习信念,激发学习兴趣;第二,变制度管理为学生的自我管理;第三,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管理,要学校、家庭、社会综合治理,其指导思想是教育为主,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控制不良诱导,优化育人环境,达到教育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19.
差生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德育工作的加强,学校的差生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而要真正搞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它的一项基础工程就是对差生要实行科学化管理。鞍山市转化差生实验研究从1986年开始。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初步摸索到了一些做好差生管理工作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接上期)八、学校忽视德育工作,学生在思想、习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大。现在,多数农村中学主要力量用在抓成绩、抓考试上,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忽视对学生理想、人生观的教育,忽视对学生情感观念的培养。这不但使原有的差生得不到改观,连一些不是差生的学生也有沦为差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