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顽固派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0年6月慈禧颁布所谓“宣战”上谕之前,义和团运动基本处于兴起阶段。在此阶段,清朝统治阶级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史学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不少同志认为:清政府当时的政策确实存在着“抚”的一面。但也有人对此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将“抚”的含义“弄得十分含混”,所以不能用这个“含混的概念”来概括统治阶级的政策。其实,就对付人民反抗活动而言,“剿”和“抚”的概念都是比较明确的。“剿”就是调动军队去屠杀反抗的人民,是赤裸裸的军事镇压;“抚”则是使用政治手段去招降或解散人民武装,是变相的政治镇压;不加任何限制地允许农民武装合法存在的“抚”是绝对没有的,封建统治阶级绝对不可能对人民反抗活动采取不加镇压的政策。尽管“剿”与“抚”的目的都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但在所采取的手法上却具有明显的区别,这一区别就在于是否是以武力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一、妥协派与抵抗派鸦片战争时期,面对英国的殖民侵略,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妥协派和抵抗派两股地主阶级政治势力。妥协派是指无心抵抗, 一心想向英国妥协投降的势力。代表人物有直隶总督琦善等。抵抗派是指面对英国的入侵,要求清政府坚决抵抗的势力。代表人物有钦差大臣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延桢等。由于道光帝战和不定,因而战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忠义水浒"和"聚义水浒"的争议,即主张招安与反招安--主"剿"和主"抚"两派争论作出分析指出金圣叹思想性格的复杂性,他是主"剿"派,其对水浒艺术的赞扬并不能改变其政治主张,从而批评了张国光教授的"烟幕"说.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前,道光帝采纳臣下意见,维护正常贸易,严惩违反法规的英商。针对英国的鸦片政策,他支持严禁派,掀起禁烟运动的高潮。在战争前夕,他支持地方督抚的反经济侵略要求,敢于断绝与英国间的贸易,并采取其它应对措施。虽然他也有妥协的一面,但抵抗为他反对经济侵略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由于清廷对台湾“番民”实行“弃”和“剿”的消极政策,从而使得台湾岛内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刘铭传为了促进了台湾岛内的民族融合和加强对“番地”的管理,便实行了“以抚为主,攻心为上”的“抚番”政策。由于刘铭传“抚番”方法得当,措施得力,终于将台湾的全部“生番”归化,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6.
耆英处理对外关系时的妥协态度在国门初开之时的清方官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耆英的妥协态度是由如下一些因素促成的:亲历战败;道光帝的首肯;对西人礼节的误会;缺乏国际常识.  相似文献   

7.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前,清廷对台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其方略或剿或抚,摇摆不定,最终清廷以寓抚于剿的方式平定了台湾。如此。则在清廷平台前期作出巨大贡献但主张以寓剿于抚方式平台的万正色及其思想就变得好像一文不值了。然而,回顾并审视清廷平台过程与万正色平台思想的发展历程时.应对清廷的平台方略进行全面认识,对万正色的平台思想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慈禧太后在其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对待义和团即其一例。先抚——令义种团抵抗八国联军相互对杀,后剿——与八国联军联手镇压义和团。对此,慈禧罪不容恕,但她后来将自己的罪责开脱尽光。德龄《清宫生活回忆录》(三环出版社1992年版)记其事。  相似文献   

9.
三、在科学性方面的修订 1.鸦片战争时期严禁派和弛禁派的问题过去有关鸦片战争的论著中,谈到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对待禁烟问题的态度时,一般都认为分严禁派和弛禁派。最近几年,这个观点已开始有所突破。有人认为,穆彰阿是站在严禁派一边的,战争过程中也不是投降派;有人对1836年最先提出弛禁的太常寺少卿许乃济持肯定态度;有人干脆否定了当时分严禁、弛禁二派,认为禁烟是当时全国规模的御外活动,清政府中以道光帝为首,包括朝中权臣、封疆大吏,都是主张禁烟的,  相似文献   

10.
裕禄对庚子事变的影响,是个长期以来未受重视的课题。这也难怪,在事变初期,他作为直隶总督虽主张过剿灭义和团,但人们并不认为他是主剿派;他后来虽向义和团下过跪,又为之打开了军械库,但人们一般也不承认其为主抚派。总之,他像个飘忽不定的影子,难以捉摸。 但若因此忽视了裕禄对庚子事变的影响也不客观。因为直隶是事变的中心地区,而裕禄毕竟是这里的总督。所以当时就有人评曰:“团祸初起时……独裕禄一人可以救之,而昏聩异软,卒酿大乱,一死诚不足以蔽辜也。”此论认定裕禄负有首要责任,似乎言过其实,但若深加思考,可信并不夸张。  相似文献   

11.
历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消灭农民起义军,总是交替地使用军事镇压和政治欺骗的两手。在对待农民起义队伍的策略上,统治集团内部就分成了征剿派和招安派。无论是在征剿的情况下还是在招安的情况下,农民起义队伍中都可能出现投降派。而当着统治阶级推行招安政策的时候,投降派的活动就会更加猖狂,革命派与投降派的斗争也就会更加激烈。《水浒》七十五回的“第一次招安”就展现了梁山起义队伍中革命派与投降派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出了统治集团内部征剿派与招安派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官京都时,一心理学,修身善望,对鸦片战争不甚关心,不甚了解,强调京都“如无事时”。中年,一心“剿发”、“剿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专吉君臣大义”,都拒绝派兵北援,又认为侵略者未摧毁清朝庭政权,是“有德于我”;同意“借夷助剿”,但主张暂缓其行;积极仿造洋炮洋船,目的是“剿发逆,勤远略”。晚年,扩大“洋务”活动,开洋务运动的先河;处理天津教案,思想上矛盾重重,行动上畏葸妥协,“内愧神明,外惭清议”。主张“羁縻外交”和“诚信外交”。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名臣邓廷桢的事迹.他始任两广总督,厉行禁烟,引起豪猾烟匪的仇怨,邓廷桢具实奏闻.道光帝谕旨:“该匪徒等因查拿严切,肆行诋毁,深谌忿恨.……断不可因群言淆惑、稍形懈驰,当勉益加勉,严拿…….”道光帝乃于道光十九年(1839)派林则徐前往,合同邓廷桢等严厉禁烟.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共同监督虎门销烟.邓廷桢奉调闽浙总督后,在厦门等地给英国侵略者以严重打击.当英人欲索香港,琦善曾征询他的意见,邓延桢力言不可.道光帝为向英国示意主和,乃先后撤办林、邓.但林、邓的禁烟抗英事迹,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14.
明朝统治者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一直采取先抚后剿的民族政策。基于此,以明万历年间的史实为例,从调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矛盾的政策,适当调整少数民族的进贡制度,实施招降安抚的民族"怀柔"政策三方面,研究明朝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实施的政策,以期为当下我国少数民族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晓勇 《天中学刊》2009,24(6):28-33
毛泽东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理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实践和反对党内左右倾偏向的斗争中得到系统的展开并达到成熟.毛泽东不仅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而且又把大资产阶级分为亲日派和英美派两派;不仅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面性,而且认为英美派大资产阶级也有抗日和反共的两面性,而抗日和反共又各有其两面性.基于上述区分和对两面性的认识,毛泽东制定了同各部分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一系列有区别的政策,从而为实现、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全民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国与国的关系中,诸多例证表明暂时的妥协退让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中也多次提到“清朝迎战必败,应当尽早与英国缔结一项对其相对有利的和约”,并以日本为例证明其观点的合理。但实质上,当时的中国不是当时的日本,面对西力冲击,作为封建王朝的清政府无外乎沿用传统的两种对外政策:剿夷和抚夷。琦善的早签和约则是后者的体现。而所谓琦善签约,不如说是道光签约。此等中世纪的外交思维与学生的幻想差距甚大。  相似文献   

17.
1926年3月20日在广州发生的中山舰事件,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事件发生后,由于我党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政策,导致蒋介石乘机篡夺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埋下了大革命失败的祸根。对此,谁应负主要责任,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由于陈独秀推行一条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中山舰事件以后的妥协退让政策,当然应由他负主要责任。也有同志认为,中山舰事件是苏联顾问直接出面处理的,因此,主要责应任由顾问们承担。我认为,共产国际、联共(布)应负主要责任。苏联顾问布布诺夫,鲍罗廷是具体执行者,也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18.
林则徐是我国半封建丰殖民地社会的第一位民族英雄,鸦片战争前多次上书主张禁烟,在其领导禁烟和反侵略的过程中为了捍卫民族独立,与侵略者、国内外不法商贩及国内妥协派作了坚决的斗争,也正是在他这一系列的活动,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自觉意识之源,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土匪这一武装力量的争取和利用。具体来说,其中的政策与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争取——改造——肃清——“剿抚结合”的发展过程。尽管如此,我们党关于这一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在逻辑上却是一致的,即满足残酷战争环境下革命动员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0.
<正> 义和团运动期间,袁世凯曾出任山东巡抚.袁世凯始终主张并执行对义和团实行严剿政策。这是学术界比较流行的看法。最近有的学者提出,袁世凯对义和团政策有一变化过程;代理巡抚时,没有立即残酷镇压义和团;只是到一九○○年四月前后,他由署理变为正职,扩充了军队,站稳了脚跟,才对义和团举起了屠刀;宣战后,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