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恩来自幼酷爱古典文学,尤喜撰联对对子。12岁时,他常到同学何履祯家去玩。何的爷爷是个富有正义感的私塾先生,见周恩来思维敏捷,谈吐得体,就兴致勃勃地出了个上句让周恩来对:"不为列强之奴仆。"  相似文献   

2.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少年时代周恩来坚守的信条,这一座右铭影响了周恩来的一生。 周恩来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人,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县城驸马巷周宅家中,号翔字,幼名周大鸾,别名“周少山”、“伍豪”。 周恩来自幼非常热爱学习,刚满5岁时,就开始识方块字,练写毛笔字,为了把字练好他经常站在木桌前,悬肘握笔,勤学苦练,手臂抬酸了,大人劝他休  相似文献   

3.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是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杰出代表,他为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周恩来总理青年时,就已经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这更使我们怀念敬爱的周恩来爷爷。《周恩来的故事》记述了他光辉的一生,其中的《为了中华之崛起》一节记叙了周恩来青年时期的生活与斗争的故事。当我读完《故乡和童年》时,深深地被它打动了。  相似文献   

4.
人民的好总理(1月3号) 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曾担任新中国总理26年。他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他就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周恩来人小志高,12岁时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誓言。1911年,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校长在一节主题为“立命”的修身课上,向学生们提出了“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有人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相似文献   

5.
<正>一、青年周恩来之理想(一)青年周恩来树立理想历程周恩来出生在没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家道中落,生活艰辛使周恩来很小就品尝到世态的炎凉,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封建制度深刻憎恶的种子。他不满陈旧的封建思想,喜欢接触新知识,早期在表舅龚荫荪家私塾里读书时就接触了新思想。1910年春天,周恩来随同回家探亲的三堂伯周贻谦来到东北,开辟了人生新篇章,东北曾是帝国主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同学们齐声回答“:十二三岁。”老师接过话儿“:是啊,他这个时候还只有十二三岁哪!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几乎又是齐声回答“:十二岁。”有几个说“:十三岁。”老师睁大眼睛,逼视着大家:“你们的年纪和当年的周恩来差不多,你们有他这样伟大的志气吗?”学生们不假思索“:没有。”“是的,我们谁也没有他这样的伟大志气!可是,周恩来从小就有,多么了不起啊!让我们再来好好朗读一遍。”这是笔者最近在语文课中听到的一个片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小学四年级所学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周恩来去了一次外国租界地后,真正体会到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萌发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听到这番师生对话之初,只是“格登”一下,心里没有多想,后来越来越觉得有思考的价值。周恩来是伟大的,从小就胸有大志,但他的这种志气,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在耳闻目睹各种事实之后才渐渐形成的,特别是在外国租界地看到的那一幕,才...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军事家。早在欧洲勤工俭学时,他就潜心研习了马列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注意观察欧洲的革命运动。1924年秋他回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他的军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黄埔建军,其特色就在于政治建军,而周恩来正是黄埔政治建军的积极倡导者和实  相似文献   

8.
《同学少年》2016,(5):34-35
<正>不穿拖鞋见外宾周恩来晚年病得很重,他的脚因病肿得厉害,原来的皮鞋、布鞋都穿不进去,只得整天穿着拖鞋。有一次,周恩来要出席一个重要的外事活动,身边的工作人员出于对总理的爱护和关心,对他说:"您就穿着拖鞋接待外宾吧。"周恩来摆摆手,表示不能同意。他请工作人员为他特制了一双鞋,专门在接见外宾时穿。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淮安城驸马巷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幼时即过继给叔父周贻淦。四、五岁时,嗣母陈氏就教他识字,背诗、习字。1904年,周恩来随父母、嗣母及两个弟弟一起搬到淮阴外祖父万家,这期间周恩来在家塾中学习旧式课程,自由地阅读万家的藏书,与同辈兄弟嬉戏,但这段欢乐的童年生活因为生母和嗣母的相继去世迅速结束。1908年,周恩来重回淮安并开始当家。靠借债度日的贫困生活,奔走当铺、应付债主的艰辛经历,使他很早就认识了社会万象、人世沧桑,磨练了同他年龄很不相称的精明果断、富有条理的办事能力。“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处深山有远亲”的世态炎凉,在他的心灵里埋下了对封建家庭和习俗的强烈憎恨。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同学们齐声回答:“十二三岁。”老师接过话儿:“是啊,他这个时候还只有十二三岁哪!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几乎又是齐声回答:“十二岁。”有几个说“十三岁”。老师睁大眼睛,逼视着大家:“你们的年纪和当年的周恩来差不多,你们有他这样伟大的志气吗?”学生们不假思索:“没有。”“是的,我们谁也没有他这样的伟大志气!可是,周恩来…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对联拾缀周恩来从小酷爱古典文学,他善于撰联,卓异不凡。12岁那年,一日到同学何履祯家玩,何的爷爷是富有正义感的私塾先生,他见周恩来思维敏捷,谈吐得体,便出了一个上句让他对: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深为老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所感动,遂提笔对出下句:誓做...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2003,(Z2)
1908年,周恩来刚10岁,就寄住在江苏省淮(huai)安县城东门附近的表舅龚荫荪家,在他家的私塾(shu)就读。表舅是一位革新派人物,从事反对封建王朝的革命活动。表舅很喜欢周恩来,他发现  相似文献   

13.
童年周恩来     
1924年11月,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周恩来是中国革命的一代伟人,他童年的许多故事也是值得令人回味的。恩来两三岁时,就会背诵许多首唐诗宋词,4岁时,就开始识字。一天,恩来碰到一个识字片上的字认不出来,想了很久,他才说:“妈妈,这个字是‘犬’字。妈妈,我不喜欢这个字,因为‘犬’就是狗,狗会咬人!我倒喜欢这个‘太’字,大家都太太平平地过日子。”这句话说得多有意思啊!人小志大,语出惊人,令陈氏妈妈无比喜悦,心灵深处升起无限美好的希望。有一天,晨鸡刚叫三遍,恩来就说:“公鸡叫三遍我该起床背书了。”妈…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回韶山》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堂层靠里的板壁上供着一个神龛。随行的人问毛泽东同志:‘当年是这样的吗?’毛泽东同志笑笑说:‘是这样的。’”这段话,朴实地记叙了毛主席回旧居时的情形。用心读书的学生可能会问:毛主席当年也信神吗?老师怎样解答学生的疑同? 《周恩来选集》(上集)有一篇《学习毛泽东》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与此有关,可供我们教学时参考。周恩来同志说,毛主席“最不同意晋察冀一个课本描写他在十岁的时候就反对迷信,说他从小就不信神。他说恰恰相反,他在小时候也是相信神的,而且信得很厉害。当他妈妈生病的时候,他去求神拜佛。”“那个课本把事情反过来,说他从小就不迷信,打破迷信,生而知之。毛主席说,这是不合事实的。”周恩来同志的这段话,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很好教材。我们要使学生懂得毛主席小时候也曾迷信神的原  相似文献   

15.
1910年,周恩来 12岁时,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在具有进步思想的老师的影响下,他阅读了大量书籍,从中了解到许多民族危机的情况,朴素的爱国救民感情不断得以升华.1913年,周恩来随伯父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在周恩来早期的著作中,阐述了学校办学宗旨、教师责任以及注重人格教育等问题.周恩来早期关于教育问题的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10年,周恩来12岁时,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在具有进步思想的老师的影响下,他阅读了大量书籍,从中了解到许多民族危机的情况,朴素的爱国救民感情不断得以升华。1913年,周恩来随伯父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在周恩来早期的作中,阐述了学校办学宗旨、教师责任以及注重人格教育等问题。周恩来早期关于教育问题的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22年,年仅24岁、正在欧洲求学的周恩来,在写给国内的觉悟社战友的一封信中,明确宣称:“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周恩来《伍的誓词》,1923年天津《新民意报》副刊《觉邮》第2期)。他这里所指的“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回顾和总结青年周恩来的社会主义观及其形成原因,对于科学认识周恩来的思想发展,教育当代青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旅欧时期,周恩来认定,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是改造中国的唯一“救时良方”。当作出这一判断和选择的时候,他对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内涵是如…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是当代世界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品德著称于世。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道德之纯厚,堪为天下先。由于周恩来自童幼就从古今传统道德中汲取精华,再加上在革命实践中自我修养,所以他的道德观,发展到了光华照人的高度。 一、周恩来道德观的形成 周恩来道德观的形成大抵分两个阶段,即其家庭、私塾对童幼时期的周恩来的培养与熏陶的阶段,中小学时期中国社会现实对少年的周恩来的影响至五四爱国运动是他道德观在原基础上自我更新以及自我完善阶段。故可以说,周恩来道德观的形成年限,大抵从他诞生至一  相似文献   

19.
海棠情深     
在"海棠情深——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生前身边工作人员赵炜、高振普摄影展"上,我和爸爸拜访了专程从北京赶来的高振普爷爷。高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身材伟岸,将军风采依旧。高爷爷曾任周恩来卫士,邓颖超警卫秘书,原中央警卫局副局长。他先后陪伴周恩来和邓颖超度过了31年的时光。这次到周总理的故乡来举办摄影展,是为了缅怀周总理丰功伟绩,寄托对周总理的哀思。爸爸因为筹办周恩来红军小学,特地来拜访他。高爷爷听了爸爸的介绍后,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总理潇洒大方,性格开朗。六十年代初他出访尼泊尔时。一位西方记者问他:“总理阁下,您作为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身体、气质都这样好,比您的实际年龄看上去要年轻得多,请问您是按照什么样的生活习惯生活的呢?”周恩来笑着回答说:“我是一个东方人,我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习惯生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