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意义的追索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情结。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是一种蕴含终极关怀的活动.更应该是一项发展人的终极关怀能力、成就人的自主关怀的活动,这应是德育的深层意蕴和永恒使命。首先,德育要使人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德育不仅仅是要培育德性,更要启迪学生认识道德与生活意义的关联,领会“生活意义”的合理意涵.主要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独处存在与联合存在的统一及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融合。其次,德育要使人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能力。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应该能真正以行动关怀生活意义。因此,应指导学生具备发现、创造和享用意义的能力。确立有效关怀意义的原则,主要包括生命性原则、非功利性原则、他者性原则和超越性原则;养成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李菲 《教育学报》2006,2(6):85-90
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的自始至终的关怀状态和过程。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以“终极关怀”为精神意蕴或指向。当前,以“终极关怀”为视角思考和建构学校德育目的也是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深化。终极关怀的视角下,德育目的应该是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具备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道德精神的健康生长,但虚空宏大的德育目标,简单强迫的道德灌输,机械的道德考试,限制了积极道德思考,道德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能力逐渐萎缩,人难以在理解和领悟中凸显生命的本质和要求,生活远离了人自身,人也远离了真正的道德,人的道德情操得不到熏陶,人的道德智慧难以形成,德育活动中时刻存在着戕害人道德精神生长的危险因素。德育要回到它应该的状态,即回归生活本身,使德育主体的道德精神得到健康生长,拥有良好的道德生活。德育回归道德实践。回归人的道德生活本身,是克服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德育理念不能不涉及到对道德语言的反思和定位,涉及对道德语言的功能与作用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4.
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生活德育的两个基本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生活德育课题研究对学生发展目标的定位是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接受社会性规则。要达成上述目标,我们的德育实践必须抓住“两个基本点”,即“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这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着力构建鲜活的、智慧的、充满成长气息和文化底蕴的精神家园,实现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综合改变。下面以我校生活德育研究中的重点活动“打造团队品牌,营造团队文化”为例,谈谈德育中的“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一、价值引导新课改理论指出,所谓“引导”,…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德育的根基,而不仅是德育的手段,生活与德育具有本体的关系.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不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是建构“可能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因此,德育就是生活德育,是个体在完整的生活内容中,以道德的生活方式,自觉建构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6.
白丽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80-82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确立新的道德教育哲学取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精神追求和懂得生活意义的人;对生活意义的求索要建立在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德育过程中;生活德育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源泉;生活德育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提升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德育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对中国德育来说,最为需要的不是德育技术层面的改造,而是新的德育理念的创生与培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性”的道德人格,应是这样一种新的德育理念。这绝非“世纪末情结”下的无病呻吟,而是“选择的时代”给德育提出的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也是德育主体性得以彰显的实践要求。 一、培养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现实背景 “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是与“被动服从式”道德人格相对的一个概念。前者的本质特性是“自主性”和“选择性”,后者则是被动和甘于服从。因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道德人格类型。在“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里,道…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意义与德育的关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梅萍 《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0):73-77
人不仅是实体的存在,更是意义的存在。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不少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产生了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宿命感和无助感。要走出这种困境,德育工作必须改变“纯工具化”理性,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包括对生命情感的关怀、对终极信仰的关怀、对社会责任感的关怀和对苦难与死亡意义的关怀,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和现实的物质纷扰,追求生命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9.
关怀伦理,一种以人类的情感为出发点的伦理,提倡人与人之间"爱的表达与关怀的流露",人们在面对伦理困境时,要彼此关怀、依赖、合作,依靠道德直觉、综合多种因素做出正确选择。当今社会,教育者和青少年在接受生活德育理论和融入德育生活时存在许多困境,关怀伦理也许是指导他们摆脱困境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教育的本质,是当前我们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学校教育要对学生实施生活德育,促进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以不断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12,(19):19-22
若说道德可教,那么教的方式一定是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只能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而不能是学科化、知识化的。这样,人们往往把生活德育理解为一种模式,仅仅认识到“生活”与“德育”之间的一种工具性关系。其实,“生活”与“德育”具有一种本体性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基石,本真的德育就表现为一种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并不是要人们把德育直接搬到日...  相似文献   

12.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论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回归——现代德育困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高德胜先生在《生活德育论》中指出:“生活的过程也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他认为“在‘有道德的生活’中,我们成就的是整体人格,其中有德性,也有思想意识、政治态度、心理素质和法律意识等”。作者从生活德育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当下的学校生活,“发现有许多教育现象和行为存在道德上的问题,甚至一些道德教育现象和行为本身也不一定道德”。在一系列的学校生活现象的背后,都透出违背道德伦理的隐忧。  相似文献   

15.
在人学视野下,道德是人的道德,生活也是人的生活,德育不仅应该回归生活,更应回归人。“人”不是抽象的道德主体,“生活”也不是抽象的道德母体,道德更不是所谓的“德育内容”。相反,三者是一体相连、密不可分的。人即人的境况;人的境况即人的生活境况;人的生活境况即人的道德境况。德育不应只是传授道德知识的“知性德育”,也不应只是提供可能生活的“生活德育”。我们应改变这种“给予性德育”思维,让人了解人自身的真实境况,从而严肃地进行道德抉择。  相似文献   

16.
生活德育,就是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德育。生活德育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7.
孔孟的道德话语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规范,也是一种个人道德修养的崇高理想。孔孟道德学说基于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和道德教育的乐观精神,把握人格修养的最基本层面,提出为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体现了“圣人”道德理想对现实的间离与超越,因而具有个人道德修养与教育指向的普适价值和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活德育强调生活是学生道德学习的沃土,必须让学生在生活的状态中体验、领悟道德成果,在生活学习中寻找到道德的生活意义,从而自主能动地构建自己的道德世界。道德建设贴近生活才能真正触及人的情感,唤醒人的认同,才能真正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实效性。而草根道德模范与寻常百姓有着天然的贴近性,他们发于内心、成于自然的道德光辉成为道德复兴的触点。基层草根人物以民间、草根身份开展的道德重建,是在创造一个个健康的“道德细胞”,是从根本上推动道德体系的“内生性”、“原生态”复兴,因而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和更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价值关怀: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到底缺什么?从课堂片段中失真的声音、褪色的故事、变味的“奖励”可以看到课堂教学的缺失归根结底在于忽视人的存在。由于缺乏对人的关注,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被忽略,人的生存与发展价值也因此被漠视。人是价值的存在,课堂教学改革要以价值关怀为路向,通过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实现教育的“成人”与“成事”。  相似文献   

20.
德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道德精神的健康生长,但虚空宏大的德育目标,简单强迫的道德灌输,机械的道德考试,限制了积极道德思考,道德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能力逐渐萎缩,人难以在理解和领悟中凸显生命的本质和要求,生活远离了人自身,人也远离了真正的道德,人的道德情操得不到熏陶,人的道德智慧难以形成,德育活动中时刻存在着戕害人道德精神生长的危险因素。德育要回到它应该的状态,即回归生活本身,使德育主体的道德精神得到健康生长,拥有良好的道德生活。德育回归道德实践,回归人的道德生活本身,是克服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德育理念不能不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