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特征及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构建,从文化学、教育学等视角对其分析,认为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实质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学生和老师,依据一定的体育行为规范在大学课外体育俱乐部这一特定的空间内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总和。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构成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三要素,并且显现出自身特有的多元动态性、教育实践性、教育延续性、兴趣性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文化视野下,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分析杭州市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意义、概念、特征以及建设路径。研究认为: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影响着广大师生。杭州市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在城市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师生认识积极、需求迫切及理解浅显的体育价值观特征;教师传授知识单一,与学生需求差距大的体育素质特征;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较少、群体性参加运动的体育风气特征。杭州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需要重塑体育价值观,提升高校体育素质,打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倡导积极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获得山西省13所高校的相关信息,之后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引入高校体育文化的指标体系,运用MATLAB数学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高校体育校园文化的4个一级指标中,体育制度文化方面两地区差距最大,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行为文化的发展是太原地区略好于晋中、大同、临汾、长治和运城地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发展水平两地区差距最小。数据显示:山西省不同地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不平衡,存在较大的差异,太原地区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程度要好于晋中、大同、临汾、长治、运城地区高校。建议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体育制度的完善,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从性别的角度研究江苏省首家民办普通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结果显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女生满意度相对低;校园体育制度文化虽有较完善的三级管理体制,但学生的体育竞赛、文化节和社团的参与率偏低,女生参与率相对男生低;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需加强,女生的体育价值观念不亚于男生,体育习惯却明显差于男生。  相似文献   

5.
从体育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对体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认为发展体育文化,要深刻理解其内涵,从其本质属性着手,多维全面发展.在国际维度,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加速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在精神维度,发扬中华体育精神,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在物质维度,促进体育文化创新,推动体育文化生产力发展;在民族维度,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推广中国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传统儒、道两家和西方哲学的身体观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西方体育文化精神产生与发展的哲学思想背景,阐明了二者在价值追求、情感方式、气质类型、生命理念、方法体系上的不同与对立。指出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在匡正西方体育文化的功利性倾向,实现现代体育文化价值整合,强化民族文化主体意识,促进世界体育文化发展进步方面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呼唤文化自赏,并提出了在体育实践中推广与践行中国优秀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的路径:加强文化自觉,实现优秀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的现代化。加强国家制度安排,突出中国体育文化形象。依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播中国体育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奥林匹克文化和大学体育教育都是寓教育于体育的培养人的方式,围绕2008年奥运会进行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使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从精神、体育教育行为制度到体育物质环境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也用多种方式推动了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西北地区高校后奥运时期校园体育文化相关方面的研究,在精神、物质、制度等层面上深刻认识校园体育文化。发扬其中积极因素,找出不足,进一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从而使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在锻炼身心、陶冶情操的同时,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精神的特质与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精神是一种校园体育文化现象.通过对高校体育精神的涵义、特性、功能、价值取向进行分析,从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开展以中华体育精神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阐述了对高校体育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对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体育精神、人文精神、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