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情”,既有自己的优势所在也有自己的薄弱环节。学校在创建各自特色,打造各自品牌时,无须千校一貌,千人一面。校长要因校制宜,灵活机动,善于把握机遇,找准切入口,挖掘学校发展的“增长点”。有亮点就大张旗鼓地经营“亮点”;没有亮点不妨抓住别人的“弱点”和“盲点”,出奇制胜,避实击虚。  相似文献   

2.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情,既有自己的优势所在也有自己的薄弱环节。学校在创建各自特色,打造各自品牌时,无须千校一貌,千人一面。校长要因校制宜,灵活机动,善于把握机遇,找准切入口,挖掘出学校发展的“增长点”。有亮点则大张旗鼓地经营“亮点”;没有亮点不妨可以抓住别人的“弱点”和“盲点”,来个出奇制胜,避实击虚。  相似文献   

3.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情,既有自己的优势所在也有自己的薄弱环节。学校在创建各自特色、打造各自品牌时,校长要因校制宜,灵活机动,善于把握机遇,找准切入口,挖掘出学校发展的“增长点”。有亮点的则大张旗鼓地经营“亮点”;没有亮点的不妨可以抓住别人的“弱点”和“盲点”,来个出奇制胜,避实击虚。  相似文献   

4.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情",既有自己的优势所在也有自己的薄弱环节。学校在创建各自特色,打造各自品牌时,无须千校一貌,千人一面。校长要因校制宜,灵活机动,善于把握机遇,找准切入口,挖掘学校发展的"增长点"。有  相似文献   

5.
罗杰 《湖南教育》2014,(1):53-54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学校重建”运动。其共同特征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各自特点的优质学校模式。近几年来,常德市武陵区提倡“校校有文化、校校有特色”,这些以学校为本的研究突出了学校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的教育管理模式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每所学校均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与监督之下各自独立地采取与众不同的管理模式来管理自己的学校,简称为“每校一制”;二类是所有学校均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与监督之下各自采取同样的管理模式来管理自己的学校,简称为“各校同制”。在强调自由平等的社会里,一般采用“每校一制”的管理模式,目的在于让各校在竞争之中获得自主发展与独立进步。在强调统一均衡的社会里,一般采用“各校同制”的管理模式,目的在于让各校在管控之中获得同步发展与携手进步。  相似文献   

7.
关于创建学校特色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中小学校的教育必须改变过去“千校一面、千校一纲、千课一本”的标准件模式,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素质结构立体多面的人才。同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因此,办出学校特色,推进学校特色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要有特色,教学要有特点,学生要有特长”已成…  相似文献   

8.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创办于1908年,是直属于市教育局的一所百年老校,曾先后被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影视教育先进集体”“江西省人民满意学校”“南昌市名校”。学校秉承与时俱进、打造特色、追求卓越的工作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特色强校”亮点多、“科研兴校”师资强、“管理治校”有生机、“文体活校”成果硕。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用“以校为家”来表扬勤勤恳恳,一心扑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上的好教师、好领导。然而,我今天却要对校长的“以校为家”唱反调、泼冷水,觉得校长也不能太“以校为家”,否则受害的将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畸变一:既然学校是我家,就可以为所欲为。由于一些校长对于“以校为家”的思想根深蒂固,于是顺理成章地把学校看作自己的“自由王国”和领地。所以,在学校中,“老子天下第一”,可以为所欲为,别人能奈我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对于与自己有矛盾、提出反对意见的教师处处设限,给其“穿小鞋”,给以打击报复,使其永世不得…  相似文献   

10.
《陕西教育》2009,(6):75-75
马额镇中学地处三原县北部塬区,始建于1970年,栉风沐雨39载,学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凝心聚力,砺剑韬光,打造亮点,树立品牌,展现了绰约新姿,先后成为“省级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实验学校”、“市级文明校园”、“市级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学校”、“市级行为规范达标学校”、  相似文献   

11.
关蓓在《湖北教育》2003年第19期撰文,以案例解读的形式介绍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策略一是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走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的特色化道路,从各自学校的办学特色出发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可以改变“校校同课程,教师同教案,学生同书本”的局面。策略二是要发扬学校传统,挖掘社区资源。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自然社会资源,这些传统和资源都可以被利用起来,成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宝库。策略三是要给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主权,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申请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  相似文献   

12.
“双减”背景下更需要“德育先行”。文章以南宁市五一西路学校为例,首先阐述家校社协同的鸟巢立体互通式德育课程体系的内涵,然后从家校共育、学校德育课程多元构建、社区活动课程的新探索三个方面论述鸟巢立体互通式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最后指出家校社三方联动、协同的课程体系设计亮点。  相似文献   

13.
杨彬 《天津教育》2008,(6):18-19
依据学校发展阶段的理论,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是有生命力的。学校的发展是有周期的,要想从普通校(包括新建校以及所谓的“薄弱校”)转变成优秀的学校,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好学校,其间要经历规范校、特色校和示范校三个动态的、递进的阶段。我们先来了解学校发展的这几个阶段,以便于学校对自己处在什么位置、以后如何发展有一个正确、清楚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依据学校发展阶段的理论,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是有生命力的。学校的发展是有周期的,要想从普通校(包括新建校以及所谓的“薄弱校”)转变成优秀的学校,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好学校,其间要经历规范校、特色校和示范校三个动态的、递进的阶段。我们先来了解学校发展的这几个阶段,以便于学校对自己处在什么位置、以后如何发展有一个正确、清楚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我校在大力推广教育技术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凸显教育信息工作的特色,把构建家校互联平台作为学校的一大亮点,狠抓落实。学校根据“家庭——社区——学校”三结合育人形势的需要,整合各种教育力量,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深圳市互动教育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共同构建“家校互联教育平台”,采用信息化沟通模式,及时交流信息。在工作过程中,把构建家校互联平台与学校科研课题结合,与学校德育教育结合,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与学生心理咨询结合,使学校网络环境下的家校互联工作形成了鲜明特色,收到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赵斌 《教育艺术》2010,(7):57-58
质量——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只有建立符合本校校情、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科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管理机制.才能实现质量管理有标准、有责任、有监测、有反馈、有奖惩,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内在潜能,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所以我校以“全程管理、全面管理、全员管理”为工作思路,建立“三全”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即以学生为主线的“三段六年”全程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顺应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需求,学校发展已由“千校一面”的同质化时代进入“特色立校”、“一校一品”的个性化时代。创办个性化学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学校个性或特殊性的过程,因为学校条件不同、情况各异,在建设和发展上必须保持区别、体现个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育;只有这样,学校自身才有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才会具备自己的核心发展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如东县实验中学位于县城黄海西路,与县人民公园隔河相望,现有66个教学班,在校生4000余名,教职工216名。学校坚持“享受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不断拓展“文化立校”的内涵,着力加强学校管理文化、德育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推行惭,型课堂教学模式”为内核.以“溢香书廊”为标志,以“三校四节”活动。为载体,“知农园”、“学生文化展板”、“南黄海文化展板”、“学生乒乓球馆”交相辉映的学校文化景观。近年来,学校亮点频频闪现;书香校园名闻退迩;名人报告入耳润心;砺志之行好评如潮;市县名师不断涌现;中考成绩高位攀升……”  相似文献   

19.
安卿 《贵州教育》2010,(1):20-22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一校之长,必须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并将自己的“理念”明明白自地告诉教师、学生和家长,并在工作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色办学,改变应试教育下“千校一面”的学校状况,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综合竞争力,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办学模式,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趋势所向,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特色办学要以校为本,认真分析、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坚持科研兴校,重视课题研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使特色学校的发展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