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代以前,汉语“文学”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学问和学术。近代以后,西方现代文学观念进入中国,但汉语中表示此概念的“文学”一词可能并非直接来自英语,而是来自日语,准确地说,是“来自西洋,路过日本”,日语用汉字“文学”翻译英语literature,汉语由日语直接借用。但日语只是借用了古汉语“文学”一词的语言形式,其意义与该词固有含义无关,故现代汉语“文学”一词实为外来词。汉语中接近西方现代文学观念的词语是“文章”或“文”而非“文学”,因此,现代汉语“文学”一词实乃一错位译名。  相似文献   

2.
华文文学学科命名争论的焦点,始终未曾脱离学科自身的定位问题,并指涉海内外华人文化心理归属的多种纠葛。由英文词Sinophone literature翻译而来的“华语语系文学”一名不仅在语言学概念上难以成立,更有意回避并模糊了汉语的“同一性”和“普遍性”,其文化心理逻辑值得警惕。“汉语新文学”的提出,意在以理论建构的方式,对“华语语系文学”作出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反驳和“抗争”,同时又强调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传统的文化历史意义和价值表述。尽管“汉语新文学”这一概念开辟了海内外汉语批评界走向理论对话的新途径,但仍难以取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名称,标举“世界性”特征的“世界华文文学”与稍嫌冗长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之名称也将长期并存。纷繁复杂的学科命名背后,孕育着学术创新和学界“百花齐放”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3.
白先勇文学是“汉语新文学”在传播与接收过程中具有世界性品格的中国风,其代表作《永远的尹雪艳》是中国文化元素在特定的时空点上聚合而成的中国精灵的世界之舞。尹雪艳是神性时间对俗世时间超越而成的人神嫁接的精灵。在“汉语新文学”发展的新情境下,原有的文学格局主要受到两种强力影响而失衡:一为较之起于上古神话传说的中国古代文学和“自我弱化”想象中的世界文学,其短促的发展史产生的历史焦虑感化为向外“拓土开疆”的扩张力;二为以诺贝尔文学奖为旨归的各种文学评奖机制形成的感召力化为走向“世界文学”的冲击力。其合力打破了原来中国现当代文学“自给自足”的文学平衡,使得“汉语新文学”聚变出新的文学现象,裂变出新的质素。  相似文献   

4.
<正>“汉语言文学”概念内涵极为丰富,既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专业,也可界定为汉语文化知识体系,还能将它定义为中华文明与经典文学“学习与传播框架”。正因为汉语言文学具有体系庞大、要素繁复的特点,致使相关课程(如“民间文学”“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等)的教学难度较高。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不仅汉语国际教育如火如荼地发展,专程赴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规模也持续扩大,而面对存在文化隔阂、文字鸿沟的外国学习者,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随着“互联网+教育”新业态的兴起,汉语言文学教育也获得了创新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思维、技术、工具等的加持下,当下汉语言文学教育被赋予了先进支持力与国际化视野,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实验,把语文科分为“文学”和“汉语”两科,分别进行系统的文学教学和汉语知识教学。与之对应的有《文学》和《汉语》两套教材。范老师认为,这两套教材使那一届的学生受益终身。那究竟是什么样的教材,对那届学生有怎样的影响?《受益终身的文学课》中做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6.
技术理性时代的“泛文学化”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化社会的文学呈现出与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文学十分相似的“泛文学”现象,这种“回归”的背后隐藏着实质性差异。通过当下“泛文学”与古代“大文学”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认当代汉语文学的文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与理念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精神的核心是“人”,文学教育的本体性价值在于“精神立人”。文学教育的价值追寻将文学引向美育的境界。走向美育的文学教学,注重体验、强调对话,崇尚创造,并且在文学教学方法上,追求与汉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与学生的文学接受心理和文学阅读行为全面对接。  相似文献   

8.
把雅与俗这一文学鉴赏理念引入汉语国际教育,是想用文学研究的成果分析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改进,使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从教学内容来看,可分为两部分:语言上的雅与俗、文化上的雅与俗。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中需要加入一些“俗”的内容,但要进行选择,并与“雅”的内容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9.
程少波 《福建教育》2009,(11):25-27
《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一词的解释包含有“语言和文学”这一义项。李海林教授在“语文是什么”的讨论中提出“语文要素的层次结构”,认为“第一层是文章与文学,第二层是文化,第三层是语言”,并进而指出“文章和文学”是语文的基本要件。  相似文献   

10.
自后结构主义时期,人们对语言的关注点就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今一般认为语言的衍义作用具有其自主性,并非说话人所能完全控制掌握。我们知道,汉语文学能够凭借汉语的语音、文法、辞格和语体等要素为我们述说出“美”的世界,但人们从未将这种“美”与汉语系统本身紧密联起来,也未认真地凝视汉语诸要素本身,而是将其看成从属于作品内容的言语形式。王一川教授在《汉语形象与文化现代性问题》中提出:“汉语文学中汉语组织不仅述说美,而且它本身就构成为美的‘形象’。”他认为:“汉语形象是当汉语的四声、平仄、韵律、对仗、比喻和排…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家庭文学文化意蕴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学界往往比较注重从“社会”而忽略从“家庭”视角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因为“家庭”在中国文化及其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将“中国现代家庭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力求发掘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意识。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家庭网罟与中国文化的凝固力;二是高尚的淑女与中国文化的惰性;三是寡妇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变态母爱;四是少者形象与中国文化的老化。  相似文献   

12.
颠覆与重塑——汤亭亭小说人物文化身份的探寻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主流文化中存在的华人刻板形象严重阻碍了华人自身的发展。因此,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当代美国华裔文学把抗衡主流话语中对"华人形象"的规约性描述作为其写作的重要宗旨。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以"华裔"为背景,以"女性"为主题,重塑了融合男女性格优势的女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   

13.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母语写作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语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是母语中最富于生气和变革意识的话语成分.20世纪中国文学在被进行"现代化"置换时其母语思维创造力乃至母语形象被历史性地贬损或遮蔽,处于所谓的"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的情境.由此得到的启示和反思是:文学创作如要在"世界性"中坚守"汉语性"或"母语化",必须破除局限于认识论意义上的"进化论"的思维方式;秉承和葆有汉语言母语"有容乃大"、"求同存异"以及"变则通"的文化品质;发扬光大汉语言母语文学的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渔父”意象来抒写文人心曲的诗词很多。这些“渔父”都是诗人自我形象和人格的写照。诗人们通过放浪江湖、临渊垂钓的“渔父”,唱出了对高洁人格和自由人生理想的追求,创造出了一种闲适幽雅的审美人生意境,从而为中华文明保持了一份圣洁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金蕊 《培训与研究》2009,26(3):16-17
虹影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由于自己“私生女”的身份以及18岁以前的痛苦回忆,虹影作品中的少女形象也往往同她本人一样,具有卑贱的出身、苦难的经历,这些构成了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基调。本文旨在以虹影作品《上海之死》为研究对象,以小说中的少女形象作为切入点,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通过文本分析,以女性主义视角探索作品中的少女形象,对其作品中有关少女形象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法做出解读,将少女形象置于历史、战争等恶劣生存环境的阴霾下进行研究,指出苦难的经历导致少女的女性独立意识萌发。  相似文献   

16.
刘勰的《心雕龙》处于中国古代“意象”说到“意境”说的转变过渡时期,且在《心雕龙》中首次将“意象”运用于美学领域,可以说“意象”说是由刘勰真正建立并使其系统化、体系化。如何营构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心雕龙》环绕着“意象”展开了一系列艺美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范畴,形成了自身的体系,是中国古代“意象”说集大成的论作。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由他所开创的"自叙传"感伤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主要是从他笔下"零余者"的形象分析其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8.
《女勇士》是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女勇士》中,作者对古老的中国神话、传说及历史进行改写,并用异域的文化土壤对其进行建构;有意利用文化“误读”策略,将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跨文化的移植和变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与传统花木兰原型截然不同的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女性形象。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在美国文化中变异的表现、变异的必然及其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西"火"意象的差异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通过中西学的经典对读,勾勒出中西学中“火”意象的基本不同,认为西方学中的“火”具有明显的形上色彩,而中国学中的“火”则基本存在于现世经验范围之内,但在20世纪双方的情况都有所变化。章还结合中西早期的哲学美学观对这一现象作出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母语化”是寻根学最为看重的话语表述方式之一,也是对新时期学创作最具影响的艺术成就之一,母语化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经验作充分的借鉴和吸收,以激活汉语言在学表达上的诗性和灵性。本试图通过西方批评家和诗人对汉语言诗性特征的理解,联系中国古代论家的阐说和寻根作家的创伤,重点分析“中国式意象”的构成,由由论述寻根学中的母语化倾向及其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