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曙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27(3):9-13
从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否定大众文化到以费斯克为代表的肯定大众文化的嬗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理论家所处社会环境变化对理论家的影响造成的,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是很具有生产力的,他们的审美接受推动电影人去生产属于观众的电影文本。当前优秀华语电影的观众能动力既决定娱乐也决定电影的生存和发展。电影观众很大程度上是充分狂欢的人,在观众狂欢之时,代表当前电影的观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发生矛盾,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获得胜利,开始了"殖民"。 相似文献
2.
3.
4.
接受美学的诞生是人类认识与思维发展的必然。自接受理论传人中国以后,引起理论界的巨大变动。用接受理论来衡量电视艺术的制作,可以看到,观众的喜好和收视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电视栏目、一个电视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电视应有自己明确的受众观。我国的电视作为重要的传媒机构和上层建筑,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它要传播先进的文化与理念,要不断的培养观众,创造观众。 相似文献
5.
修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3)
从观众对艺术影象的感知角度来看.被动性是电影艺术接受的一个显著的基本特征。由这个基点出发,我们同时看到,在电影艺术的整个过程,即使是在被动的感知过程中,也始终离不开接受主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将被动性与参与性结合起来,才构成对电影艺术接受特性的比较完整的认识。因此,本文拟从接受主体的角度,分析论述观众是如何参与接受活动,并在对影象的审美感知及对影象审美内涵的把握中如何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的。 相似文献
6.
论电影艺术接受的被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4)
在当今接受美学风靡一时的情况下,提出电影艺术接受具有被动性,这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然而这却是电影艺术接受在初始感受阶段的一个基本特征。造成电影艺术接受被动性的原因,主要在于接受客体——艺术影象的动态物象性、接受环境的黑暗封闭性以及传达方式的单向性。本文将从这三个切入点入手,具体分析论述它们何以造成了电影艺术接受的被动性。一、影象的动态物象性拒斥观众的想象参与 相似文献
7.
张忆萌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193-194
穿越电影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并充斥于电影院线的一种新类型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欢迎。穿越电影的出现与流行,与受众的接受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接受美学角度入手,试从期待视野、潜移互动和艺术共鸣与升华三个方面分析穿越电影的受众心理,为穿越电影从众多电影类型中脱颖而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用接受美学的部分观点和理论来审视批评暴力美学电影,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如果没有了读者的参与批评,那么这样的作品是不完备的,甚至是空的。同时无论任何影视作品,当读者观看完之后,它所呈现的主题思想应该是:感情是真的,人性是善的,让人觉得世界和生活是美的,是值得我们留恋和珍惜的。 相似文献
9.
10.
李士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7):39-42
一种理论学说的出现,在其背后往往有一定的哲学基础,接受美学理论自然也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对接受美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两种哲学理论,一个是当代解释学,一个是现象学美学。对接受美学哲学意蕴的探源,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接受美学的精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流派林立的当代西方美学做出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11.
电影和电视,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及音乐等多种艺术的特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电影与电视艺术又各有其自身的美学特性,分别按照自己特有的美学轨道运行。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晓希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6):189-190
电影片名好比影片的门楣,好的译名能够使影片锦上添花,使观众欣欣然想先睹为快。而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观众是一个能动的主体,观众对译名的阅读和接受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行为。文章从语言、文化的差异及观众效应,即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等角度,阐释了电影片名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3.
唐瑜敏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4,(4):72-74
根据电影叙事是否依据一个形式惯例传统,电影理论把电影分为类型电影和非类型电影。事实上,来自于既有惯例的类型经验影响看我们从日常生活到艺术欣赏很多行为中所具有的心理模式;我们的相关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以此建立。本文讨论的是在观看类型电影的时候观众的欣赏态度,并将这个态度分为“作为基础的惯例经验”、“欣赏时建构的心理时空”和“态度的娱乐指向”三个部分,从中可以看到三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和观众欣赏类型电影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电影接受中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利斯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4):107-109
艺术最忌陈腐,艺术家总是用陌生化的语言和手法给欣赏者以全新的感受。“陌生化”不断打破或修正人们的心理定式,使人们的感受从麻木钝化的状态中惊醒过来,重新回到初始的准确观察中去,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和特殊的方式,重新调整意向关系,感受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陌生化”是文学创作中制造心理距离、把距离推远的一种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15.
论电影音乐对观众接受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海峰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3):97-99
由于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最适于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内心微妙的情绪波动,因此,"影片在表达感情和抒情的部分使用音乐是最合适的"。电影音乐借助电影的视觉形象使它插上翱翔的翅膀,它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感染力,增强了银幕形象的思维空间感,多层次地丰富了画面,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17.
肖俊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7-39
艺术电影的影像表达体现出创作者的创作个性和主旨,符合艺术电影的创作逻辑。观众既要充分认知创作主体对影像表达的个性见解和独特感悟以及由此产生的个性化的艺术呈现方法和表现手段,又要充分调动理性思维和审美经验才能厘清电影的叙事逻辑和影像意义,实现"二次创作"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8.
李慧东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139-141
电影艺术形象的传达,主要表现为连续运动的具有造型性的画面直接诉诸于受众的视听觉,即受众对艺术形象的接受就是对造型性画面的接受,造型性画面成为艺术内容传达的载体。电影画面造型的形式美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其所呈现出的构图造型和色彩造型所组成的画面叙事语言,构成受众对电影画面造型的审美接受。 相似文献
19.
骆兵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2):102-107
“填词之设,专为澄场”是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的理论核心。它观照到戏曲的学性、舞台性和观赏性。李渔认为编制、导演、表演与观众欣赏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并制约着戏曲接受的效果。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集前人理论成果这成,融汇自己的艺术经验和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朱荣英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8-9
哲学理性因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有机性,而使其内在的价值和生存意境难以开显和敞亮。在中国古典诗中,哲学的神圣意境可借助诗象去表征。换言之,借助于诗象,我们可通达哲学的那种情感与理智交融的玄妙境界。这便是诗化哲学所彰显的诗意接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