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衮字子文,号石北,明代永州人,有《白房集》七卷传世。今永州朝阳岩内存朱衮石刻五通,与《白房集》所载诗文互为印证。  相似文献   

2.
朱衮字子文,号石北,明代永州人,有《白房集》七卷传世。今永州朝阳岩内存朱衮石刻五通,与《白房集》所载诗文互为印证。  相似文献   

3.
湖南永州零陵朝阳岩摩崖石刻,创自唐代元结,历宋元、明清,迄于民国,名家巨擘来游者甚多,所刻诗、文、题记、榜书遍布岩洞内外,具有极高的文学与文化价值.明代曾有<朝阳岩集>问世,清代多有金石著录,近代以来则迄无志书的编纂,学术研究亦尚未开始.自2009年至今,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师生对朝阳岩进行了系统,持续的田野考察,取得了最初一批学术成果.文章为有关此次朝阳岩田野考察的学术随笔.  相似文献   

4.
湖南永州零陵朝阳岩摩崖石刻,创自唐代元结,历宋元、明清,迄于民国,名家巨擘来游者甚多,所刻诗、丈、题记,榜书遍布岩洞内外,具有极高的文学与文化价值。明代曾有《朝阳岩集》问世,清代多有金石著录,近代以来则迄无志书的编纂,学术研究亦尚未开始。自2009年至今,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师生对朝阳岩进行了系统、持续的田野考察,取得了最初一批学术成果。文章为有关此次朝阳岩田野考察的学术随笔。  相似文献   

5.
朝阳岩在永州潇水之西,与零陵古城隔江相对。“朝阳”者,唐元结命之,作《朝阳岩铭》传世。朝阳岩现存宋代摩崖石刻二十九通,关涉人物计得七十九人。研究体例,立释文、考证二目。先择其可观者,汇为四篇,陆续刊布。本篇共五段,一为贾黄中《送新知永州潘宫赞若冲赴任》诗刻,二为朱昂、刘骘、洪湛、孙冕、李防《送新知永州陈秘丞瞻赴任》诗刻,三为陈瞻《题朝阳岩》诗刻,四为陈瞻《宣抚记并序》,五为唐功茂《游朝阳岩记》。  相似文献   

6.
阳明山虽然仅为永州零陵境内(今在双牌县境内)的三十七座山峰之一,而其人文遗迹亦有可采。自明代以来,秀峰、蒋鏊、南渭王与阳明山的关系最为密切。明代南渭王建府永州零陵,共传四代,即荣顺王朱音?、怀简王朱膺鉙、安和王朱彦滨、庄顺王朱誉橎。其中安和王朱彦滨及其孙菊坡参与了阳明山的命名和万寿寺的创建。论文对相关事迹作了初步的梳理,并公布了新近发现的蒋鏊《拙岩》诗刻、朱彦滨《歌朝阳嵓用元次山韵》诗刻、朱彦滨朝阳岩《聚胜》榜书三通。  相似文献   

7.
阳明山虽然仅为永州零陵境内(今在双牌县境内)的三十七座山峰之一,而其人文遗迹亦有可采。自明代以来,秀峰、蒋鏊、南渭王与阳明山的关系最为密切。明代南渭王建府永州零陵,共传四代,即荣顺王朱音??、怀简王朱膺鉙、安和王朱彦滨、庄顺王朱誉橎。其中安和王朱彦滨及其孙菊坡参与了阳明山的命名和万寿寺的创建。论文对相关事迹作了初步的梳理,并公布了新近发现的蒋鏊《拙岩》诗刻、朱彦滨《歌朝阳嵓用元次山韵》诗刻、朱彦滨朝阳岩《聚胜》榜书三通。  相似文献   

8.
朝阳岩在永州零陵潇水西,与零陵古城隔江相对。“朝阳”者,唐元结命之,作《朝阳岩铭》传世。朝阳岩现存宋代摩崖石刻二十九通,关涉人物计得七十九人。文章体例,立释文、考证二目。先择其可观者,汇为四篇,陆续刊布。本篇考释共三段,一为程濬等题刻,一为梁宏等题刻,一为张绶重刻蒋之奇西亭诗刻。  相似文献   

9.
游朝阳岩记     
永州朝阳岩石刻之名贤遗迹,不仅历宋元明清享有盛名,近代相承亦不乏景仰之人,如自民国五年至九年的五年间,已知有石刻七通,即民国五年零陵镇守使望云亭“何须大树”题榜,民国八年祁阳李馥、李明轩父子“兰亭故事”诗刻,民国八年桂军司令部卢澍邕《游朝阳岩》诗刻,民国八年原任甘肃都督黄钺“未逐渔舟去”诗刻,民国八年湖南督军行署徐崇立、刘善渥《朝阳岩记》,民国九年湘军刘岳锺“历代名贤此寄踪”诗刻,民国九年代任零陵镇守使萧昌炽“避地来幽谷”诗刻,迄今存于岩壁。与此同时,也有本地中学的学生,偶作游记,盘桓瞻仰。其中永州中学一年生秦骐所作《游朝阳岩记》,因为投稿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刊物《学生》杂志,刊登在第7卷第8号“学生文坛”栏目上,于1920年8月出版,从一个少年学生的眼中,记述了朝阳岩的优美景色与人文价值。可惜像这样记载本土风物的作品,现在所能见到的绝少。作者秦骐的生平事迹,也渺不知晓。因嘱彭二珂同学排录整理,旧文重刊,以享时人。  相似文献   

10.
游朝阳岩记     
永州朝阳岩石刻之名贤遗迹,不仅历宋元明清享有盛名,近代相承亦不乏景仰之人,如自民国五年至九年的五年间,已知有石刻七通,即民国五年零陵镇守使望云亭"何须大树"题榜,民国八年祁阳李馥、李明轩父子"兰亭故事"诗刻,民国八年桂军司令部卢澍邕《游朝阳岩》诗刻,民国八年原任甘肃都督黄钺"未逐渔舟去"诗刻,民国八年湖南督军行署徐崇立、刘善渥《朝阳岩记》,民国九年湘军刘岳锺"历代名贤此寄踪"诗刻,民国九年代任零陵镇守使萧昌炽"避地来幽谷"诗刻,迄今存于岩壁。与此同时,也有本地中学的学生,偶作游记,盘桓瞻仰。其中永州中学一年生秦骐所作《游朝阳岩记》,因为投稿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刊物《学生》杂志,刊登在第7卷第8号"学生文坛"栏目上,于1920年8月出版,从一个少年学生的眼中,记述了朝阳岩的优美景色与人文价值。可惜像这样记载本土风物的作品,现在所能见到的绝少。作者秦骐的生平事迹,也渺不知晓。因嘱彭二珂同学排录整理,旧文重刊,以享时人。  相似文献   

11.
朝阳岩在永州零陵潇水西,与零陵古城隔江相对。“朝阳”者,唐元结命之,作《朝阳岩铭》传世。朝阳岩现存宋代摩崖石刻二十九通,关涉人物计得七十九人。文章体例,立释文、考证二目。先择其可观者,汇为四篇,陆续刊布。本篇考释共三段,一为黄庭坚等题名,一为魏泰《朝阳洞》诗刻,一为黄虨等题刻。  相似文献   

12.
永州朝阳岩是唐中期由元结开创的一处摩崖石刻群,是将自然景观转化为人文景观的一个佳例。石刻数量在地区遗存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元结开创的另一摩崖石刻群浯溪。朝阳岩的旧有建筑寓贤祠与方志中的《流寓传》相对应,不仅是朝阳岩公园的主题,也可视为永州地方文化的主题。寓贤的狭义解释为谪宦、理学、儒学,永州本土文化自上古、中古以至明清,皆由儒统、道统一线贯穿。  相似文献   

13.
永州朝阳岩是唐中期由元结开创的一处摩崖石刻群,是将自然景观转化为人文景观的一个佳例。石刻数量在地区遗存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元结开创的另一摩崖石刻群浯溪。朝阳岩的旧有建筑寓贤祠与方志中的《流寓传》相对应,不仅是朝阳岩公园的主题,也可视为永州地方文化的主题。寓贤的狭义解释为谪宦、理学、儒学,永州本土文化自上古、中古以至明清,皆由儒统、道统一线贯穿。  相似文献   

14.
有关文献对明代唐宋派作家王慎中生平记载,如初期官职及任期、贬谪常州、转官南京、山东、江西时间均有误载或欠详之处,对其所取两号顺序亦有误载,这些都关系到理解作家的文学思想及明中期的文学思潮;文渊阁<四库全书>收录王慎中<遵岩集>,所据底本历来不清,后世学者对此问题见解不一.依据<遵岩集>中所收作品内容及顺序,参校多种版本,考证<四库全书·遵岩集>底本为明隆庆五年严鎡所刻二十五卷本.<明文海>所收<游凤凰山记>一文作者非王慎中.  相似文献   

15.
清代金石之学昌盛,永州(旧为道、永二州)以其唐宋间为士人流寓的集中地,摩崖石刻资源异常繁多,引起学者的特别关注.在诸多金石著录文献中,清代宗绩辰所著(<雷雲盫金石審>(简称<金石審>)一种,专门著录永州境内石刻,又多著录书体书法,内容比较独特.其中部分石刻今已不见,赖有著录,仅存文字,尤见珍贵.今自各书中辑出,共206条,并略作校注.书名依简体字录作<留云庵金石审>(简称<金石审>).他日如获发见宗氏原本,亦可引为校补之助云.  相似文献   

16.
清代金石之学昌盛,永州(旧为道、永二州)以其唐宋间为士人流寓的集中地,摩崖石刻资源异常繁多,引起学者的特别关注.在诸多金石著录文献中,清代宗绩辰所著<雷雲盒金石審>(简称<金石審>)一种,专门著录永州境内石刻,又多著录书体书法,内容比较独特.其中部分石刻今已不见,赖有著录,仅存文字,尤见珍贵.今自各书中辑出,共206条,并略作校注.书名依简体字录作<留云庵金石审>(简称 <金石审>).他日如获发见宗氏原本,亦可引为校补之助云.  相似文献   

17.
岳阳楼内共有三副雕屏,一、二楼书刻范仲淹<岳阳楼记>,三楼书刻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对三副雕屏的成因与变异,历来多有歧说.笔者认为:张书范记是黄凝道驰书所得:成丰遭劫的雕屏是张照手书真迹,余则另有书者.毛泽东手书杜诗,应是晚年的遣兴之作.  相似文献   

18.
朝阳岩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永州的风景名胜之一。自唐以来,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现将朝阳岩的发现及历史建设情况介绍如下。 岩和洞的发现及命名 朝阳岩位于永州城西、潇水西岸。它是唐代道州刺史元结发现并命名的。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代宗广德元年(764)九月,受命为道州刺史,次年五月二十二日  相似文献   

19.
杨丽霞 《文教资料》2008,(28):132-134
<曝书亭集>是朱彝尊的诗、词、文的合集,有幸被(删)收入<四库全书>.笔者将四库本<曝书亭集>与康熙原刻本对校,发现两本竞有二百三十多处相异.四库本中删减、改动、遗漏、舛误处颇多.本文以康熙刻本为底本,作一一对校,比勘文字,揭示同异,稍加考校讨论.也以通过研究四库本<曝书亭集>,指出当朝在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导致缺误的各种可能的原因,进而探究<四库全书>的编纂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杨椿《诫子孙书》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椿为北魏重臣,官至太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致仕归乡,有<诫子孙书>,首云:"我家入魏之始,即为上客……自尔至今二十年,二千石方伯不绝."见<魏书>本传.然"自尔至今二十年"有脱文,当作"自尔至今百二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