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对全国八所高校976名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应对压力时主要采用问题解决、忍耐、转移、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压抑、逃避、幻想、抱怨、退缩等消极应对方式,且大学生压力应对具有显著的性别、年级和专业差异;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测量,通过比较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下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确定与大学生应对方式相关较为密切的父母教养方式应激源,论证父母教养方式和态度是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直接因素,为学校实施干预提供事实资料,为父母们在家庭教育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应对方式问卷(CSQ)对某特教学院121名听障大学生焦虑情绪及其应对方式特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本样本组中听障大学生焦虑的平均得分为47.81±7.46,焦虑症状发生率为14.9%,不同年级、性别的学生之间没有差异.听障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在解决问题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在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4个应对因子上存在年级差异.焦虑状况及其应对方式有一定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提示,退避对听障大学生焦虑评分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应对方式与自我价值感是心理健康研究和实践中两个重要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为系统科学的理论依据,特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我价值感量表对贵州省六所高校的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倾向于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应对方式与自我价值感呈显著性相关;应对方式各维度进入了自我价值感回归方程,应对方式对自我价值感各维度有显著的预测效应.这些结果提示了各高校应注重向大学生开展适当的应对方式训练,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而提升其自我价值感.  相似文献   

5.
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减轻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心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心理.并且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测量,以探讨大学生在挫折应对方式上的性别差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总体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引导大学生有效使用应对方式,增强挫折承受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对团体心理咨询在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筛选条件和自愿报名的原则选出62名大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31人)和对照组(31人).实验组接受团体心理咨询8周,对照组不予处理.采用肖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团体心理咨询明显改善了大学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文章采用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对选取的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测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处理困难情境时都能采用较为成熟的应对方式,但在性别、专业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这些方面,不同类型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为探索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大学生积极幻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采用《大学生积极幻想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47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积极幻想在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以及年级上差异显著;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差异显著;积极幻想和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理想化、可控感、乐观性对积极应对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CL—90、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嘉应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306份有效问卷进行对照研究。结果:SCL—90各症状因子贫困生高于普通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更多采用自责、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应对方式的自责因子有显著差异;应对方式与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显著相关。结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应对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需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684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来探讨大学生社会态度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态度整体水平低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应对方式趋于采用积极的成熟的应对方式;大学生社会态度对应对方式影响显著,且为正向影响;大学生社会态度各因子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力不同,不同的因子对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着不同的影响。依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信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应激源特点及常用应对方式,从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采用大学生心理应激源及应对方式问卷对某信息类高校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前程压力是信息类高校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的心理应激源;大学生在前程压力、学习压力、社交人际压力、自主独立压力上年级差异显著,大三学生压力最大;大学生在应激状态下习惯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合理化、退避。高应激组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进而得出结论:信息类高校要指导大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顺利度过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父母教养方式、前瞻性应对方式对其利他行为的影响,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前瞻性应对方式与利他行为自陈问卷对广东省272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爱维度、前瞻性应对方式和利他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母亲关爱和前瞻性应对方式作为抑制变量会增强父亲控制对利他行为的预测效应;父亲关爱通过前瞻性应对方式完全中介作用于利他行为,中介效应为79.42%,母亲关爱通过前瞻性应对方式部分中介作用于利他行为,中介效应为31.38%.由此可见,父母教养方式会通过前瞻性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大学生志愿者的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测量,通过比较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下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确定与大学生应对方式相关较为密切的父母教养方式应激源。论证父母教养方式和态度是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直接因素,为学校实施干预提供事实资料,为父母们在家庭教育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6):155-160
采用Aitken拖延问卷(API)、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自尊量表(SES)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大学生应对方式(积极和消极)、自尊、拖延行为的关系,以及自尊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拖延行为与积极应对、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积极、消极应对两两相关都显著.大学生的消极应对能直接显著地正向预测拖延,而积极应对、自尊水平则能显著地负向预测.自尊水平在大学生的积极、消极的应对策略与其拖延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应对方式(积极和消极)既能直接预测大学生群体的拖延,也能通过自尊的中介变量作用间接影响拖延.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广东省6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以期为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调查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大学生心理资本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应对方式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并由此得出父母教养方式能够通过心理资本来间接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边疆高校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相关状况.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SCL-90量表对900名学生进行调查并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试采用积极型应对方式多于消极型应对方式,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上得分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在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结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采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量表对63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水平居中,而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都较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和城乡差异,但不存在年级差异.(2)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显著相关,其中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结论: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幸福感,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会降低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采用肖计划等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和自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对8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信度、效度、T检验和方差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和低年级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应重点关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应对方式有积极影响;大学生应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倡每次锻炼6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每周锻炼3次左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福州大学城在校大学生(大一、大二、大三)人际信任、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现状及关系.方法:对三所学校266名学生随机抽样,采用UCLA孤独量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孤独感、人际信任、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不存在性别差异.②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较高的孤独感.孤独感不存在年级、性别差异,但存在校际差异,福大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师大学生.③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均比大二大三学生优越.大二大三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差异不显著.④师大学生相对于医大和福大学生应对方式不积极.⑤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孤独感和其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差异.结论:人际信任、消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感不具有预测性;积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感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