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康德立足于普通人的道德意识而抽象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由此派生出三种表达方式,把道德意识逐步引向自由意志的自我立法,使得行动主体具有了人格的尊严,并激发起"敬重"的道德情感,并最终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确立了自由意志在人类道德行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理解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是理解斯宾诺莎宗教观乃至其整个学说体系的关键。本文首先论述了斯宾诺莎对理性与信仰内涵的界定,接着自性质、范围、目的及途径四方面分析了他对二者的区分,最后阐明了他对二者亲和性问题的看法,并进而指出了其宗教观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斯宾诺莎把自由与必然统一起来,区分了"强制的必然"(外在的必然)和"自由的必然"(内在的必然),自由就是一种必然,是"自由的必然".人具有自我保存的本性,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存在,这是人的自然权利,这种自我保存的力量是人获得自由的基础.人们要成为自由人,就必须依据理性的指导而生活.  相似文献   

4.
斯宾诺莎把自由与必然统一起来,区分了“强制的必然”(外在的必然)和“自由的必然”(内在的必然),自由就是一种必然,是“自由的必然”。人具有自我保存的本性,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存在,这是人的自然权利,这种自我保存的力量是人获得自由的基础。人们要成为自由人,就必须依据理性的指导而生活。  相似文献   

5.
道德何以可能?康德指出道德只能根源于理性,叔本华却发现理性与道德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叔本华对康德的道德学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和继承,为其建构非理性主义伦理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三大批判第一次构建了人类知识的完整体系:知识体系、伦理体系、艺术体系。在认识论领域,确立了理性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完成了从认识对象到认识主体的转变;在道德领域,通过探讨自由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自由和责任为核心的伦理学体系;在审美领域,认为美与美感都属于人的判断力问题,判断力最完美最自由的体现就是审美,美学因而也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康德伦理学核心是定言命令式.黑格尔批评定言命令式为形式空洞,作为道德法则,缺乏有效性.当代学者区分强弱空洞性问题并发展辩护,或基于普遍法则公式的理性普遍性建构道德原则,或挖掘人性公式做出目的论解释.然而,前者不能免于弱批判,后者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他律.相较这两种,基于道德共识的解释接近于为康德伦理学成功辩护,它体现康德道...  相似文献   

8.
斯宾诺莎认为,民主政体是最好的治理国家的方式。他将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在目的、手段等方面作了比较,并对服从、平民群众参政等问题作了辨析。其中有不少准确精辟的分析和论述,而在个别问题上也存在着因偏见而导致的败笔。  相似文献   

9.
论康德的道德自由与德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与自由是康德伦理学的重要概念,如若把康德的“理性”概念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那么他的“自由”概念同样也可分为理性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理论理性和理性的自由是属于思辨哲学研究的范畴,实践理性和道德的自由是属于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在康德看来,道德自由是人的道德活动之原因,德性是人的道德活动之结果。因此,在康德伦理学中道德自由与德性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不仅如此,这种道德自由与德性之内在的逻辑联系恰恰体现着康德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0.
申玉宝 《中国德育》2008,(10):28-30
一、康德的主体性伦理学思想 康德提出了主体性伦理学,在伦理学上进行了“哥白尼式”的革命,树立了主体性在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康德的主体性伦理学主要有三方面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1.
康德美学的贡献就在于使西方传统美学中的理性与感性两大美学流派统一在一起,纠正了前期美学思想各执一端的缺陷,指出了一条新的美学思想的道路,为德国古典美学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微观角度看,道德原则是对"我应当做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从宏观角度看,道德原则又是对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出的规范与期望,因此道德原则的普遍性与有效性不仅是康德伦理学需要说明的问题,同时也与我们能否在生活世界中共享一些行动原则从而实现相互理解并尽可能地减少冲突等现实问题密切相联。面对康德意义上传统的道德原则在现代社会语境中遭遇的一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困境,当代建构式的康德伦理学进行了一种积极的探索与辩护。  相似文献   

13.
斯宾诺莎和康德作为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重要思想家,都对自由概念作了深入探讨与系统论述.斯、康二人均以主体的知、意、情的统一为基础,从哲学、伦理学、美学三个层面上揭示了自由是真、自由是善、自由是美的思想.本文着重从这一共同点出发,对斯宾诺莎和康德的自由学说作一粗浅归纳与比较,并试图从中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为我们今天探索自由的真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伯纳德·威廉斯将康德伦理学勘定为“奇特的道德体系”并提出了批评。他从行动者的独特视角出发,对康德伦理学的三个特征及其破坏性效应展开批判:义务的动机实属多此一举,这忽视了行动者的个性,不偏不倚的道德要求使得我们建立了冷漠的个人关系,至高无上的主题的不合理要求侵犯了个人的完整性。许多学者的回应与质疑进一步阐释与扩展了威廉斯的批评,并构成了现代道德哲学论争的新主题与视线,同时也代表着一些主流的社会与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15.
甘雅娟 《文教资料》2011,(35):95-96
本文旨在寻求康德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追求道德纯粹性的原因。康德认为伦理学的发展要求把经验的实践人学和理性的道德形而上学谨慎的分开;经验因其无法准确无误地判别行为是否出于责任,不具备普遍性等原因而无法充当道德规律的基础;而这又是由人的理性所规定的,人的理性在于追求更高的理想,深层原因是现象必须服从自在之物的本性要求,即脱离了一切经验的理性。  相似文献   

16.
康德伦理学思想中的普遍的道德法则,对人的意志来说,是一种"绝对命令"。康德的道德学说提出了人道主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反封建主义的要求。在康德那里,个人具有完美的品质和绝对的价值,个人有自己的尊严,不能被别人用来作为实现公共福利计划的手段。这集中体现在他的三条先验道德法则之中。同时,自由概念是道德律不可缺少的条件,康德的三条道德法则都以意志自由为前提和基础,这些原则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伦理思想在实践理性中寻找到了对于任何有限理性存在者普遍有效的社会伦理,这种以善良意志为基础、以道德责任为动机、由普遍立法的道德律令构建而成的理性普世伦理,其精神内涵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三大批判第一次构建了人类知识的完整体系:知识体系、伦理体系、艺术体系。在认识论领域,确立了理性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完成了从认识对象到认识主体的转变;在道德领域,通过探讨自由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自由和责任为核心的伦理学体系;在审美领域,认为美与美感都属于人的判断力问题,判断力最完美最自由的体现就是审美,美学因而也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当下汉语界对康德基督论的解读普遍存在割断理性和信仰、道德和神性的同一联系的倾向,走向了否定神性和圣教的结局,这恐怕不是康德的本意。在康德那里,属人的理性和道德与属神的神性具有内在同一性,耶稣正因为以理性和道德表现了神性才能够被认为是道成肉身的基督,而神迹只是其神性的外在印证。从理论批判的角度看,康德道德宗教和基督教这一启示宗教构成对话关系,但是从实践立场看,却呈现出一种从道德宗教到启示宗教的趋向关系。  相似文献   

20.
哲学终究是绕不过康德这一关的,无论你是赞同他还是反对他。在过去一个漫长的世纪里,我们的所谓科学由于自甘愚昧而遭受惩罚,始终被停滞在实证主义乃至实用主义的牢笼里。而所谓的知识,也就始终被局限在感性的和悟性的两个层次上。在此意义上讲,由康德所奠定的那种高瞻远瞩的理性批判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珍惜和深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