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颜元是清初重要的哲学家,他反对程朱理学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肯定人的本真自我和情感欲望,主张习行以为学。这影响了袁枚个性思想的形成,并成为其“性灵说”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道家的美学思想中老子、庄子关于文艺否定论思想一直受后人关注。这种观点基于道家“道”的观点。道家主张“道”是宇宙世界的本真,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人们认识的只不过是它的虚幻的现象而已,从而推出人的感官对它是无能为力的。道家从否定人开始提出了文艺否定论的观点。文艺否定论主张反对文化学术、言辞辩说以及一切审美活动。但是道家也不是一概否定美,他们只是否定感性的具体现实美,也就是用来刺激人的感官的世俗艺术。他们主张的是自然之美,也就是道之美。道家的美学思想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泰州学派三传弟子罗汝芳主张"赤子之心",他将他的赤子之说与先圣先贤的说法相联,并将先圣先贤的观点归入到他的赤子之说中来,使赤子成为"仁"的最高境界。高度重视赤子、童子和赤子之心,带来的是对人的本真美、人格美的高扬。在重视赤子之心的基础之上,由性本善出发,罗汝芳提出了"大"、"大人"、"全"等几个有关人格美的范畴,肯定了善实现后的美是一种大美与全美。在罗汝芳心中,人是天地之中最可贵的,人之中有赤子之心的人更是贵中之贵,而具有赤子本真之美的人才是最美的人,足以成为道的担当者。  相似文献   

4.
从《庄子》文本中的盲瞽之分说起,探讨盲瞽之分的认识论意义,并以此为视角来管窥《庄子》认识论的独特贡献与时代价值:《庄子》质疑人的感知能力把握本真实在的充分性并试图超越其局限性,且主张人的认识并不决定本真实在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存在思想的起点,与传统形而上学根本不同,他是把人(此在)的生存(日常生活)中最明显,却同时是最隐晦的情绪领悟作为分析起点的,并运用现象学原理,从此在"本己的可能性"来理解自身,毫无疑问,这在海德格尔看来,是对人的一种更原初的、更真实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时间性(内时间意识)是通过滞留——原印象——前摄实现的。由现象学的时间性对身体进行考察得出身体作为从现象学走向存在论分析上的此在本象身体向死而在的特质,具有生成性和本真性。与现象学时间性还原下的本象身体相比,大众文化中的本象身体表现出避死无终的特质,即此中身体迷恋身体的青春生殖段,不是生成和发展的,而是凝滞的,具有凝滞性和非本真性。  相似文献   

7.
王襞在"自然之谓道"的基础上又提出"率性之谓道".他认为,良知自然,不烦人力,只需率性便可自知自能;他把人的"天性之体"看作"流行之体",主张顺其自然,不假人力;他强调率性以归真,反对一切束缚,追求人性自由,以免用智用巧而扼杀和伤害人本就具足的自然之性.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人们弃恶从善,实现人人“兼相爱”的天下大义。因此,墨子主张教育的强力作为,反对宿命论,坚持教育在义利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匡正,从而有益于社会和谐建设,这是教育存在的伦理基础。以此省察当下社会的教育乱象,反思现代教育的本真意义,寻求教育与生活的价值协调。或有补正之功。  相似文献   

9.
如何解释现实生活中人之善恶差别的问题,一直是儒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程朱理学从气质之性这样先天性角度来解释。但船山通过对气质之性的批评揭示出人只有一个性即天命之性。此是从当然之人道角度来看,仁义礼作为天命、人之性是人人皆有的。于是,船山主张人之差别只应从能然之人道来说,即从能不能切实做为善去恶功夫的视角来区分人现实生活中的善恶差别。此强调了后天之学、后天之习在形成人之不同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07年高考落下帷幕之后,关于高考作文走向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一种意见认为近年来浮靡之风愈演愈烈,因而主张去浮靡,求本真,回归本色;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追求诗意,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无可厚非.因而反对对讲究文采的文章进行打压。笔者  相似文献   

11.
荀子固然反对“大天而思之”,反对“从天而颂之”,反对“望时而待之”,反对“因物而多之”,反对“思物而物之”,反对“错人而思天”,但他并不主张“勘天”,并不主张“征服自然”,并不主张“人定胜天”。荀子所主张的是“物畜而材之”、“应时而使之”、“骋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荀子所谓“有物之所以成”,就是无望于天而有专于人;其所谓“制天命”,实质就是“人成天生”。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于工具理性主义的幼儿园教师发展观,以现象学为基础的幼儿园教师发展观重在对教师成长的假设与分析。现象学的立足点是朝向生活世界,主张幼儿园教师是大地的人;现象学强调每个个体的经验脉络,认为幼儿园教师是历史的人;现象学重视个体的意识,提出如果不采用现象悬置的本质直观,教师就无以提升教育意识,并主张幼儿园教师是自然的人。  相似文献   

13.
存在分析理论强调人的在世之在,关注人的整体性。存在分析认为,病人之所以患病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的在世之在,因而“生病”也是他们的生活“生病”了。而这种状况就是人丧失自由选择并拒绝为选择负责的反映,是单一、狭窄的世界设计阻碍着他们对在世之在的理解。为此,存在分析就是要引导病人形成多样的世界设计,理解自己的在世之在,去过本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王丽  李涛 《教育学报》2020,(1):120-128
“童心说”融道家的“真心”、佛家的“本心”和儒家的“最初一念之心”于一体。真心即绝假纯真之心,自然个体人的原初之心。本心是清净的精神实体,即内心的清净无杂。最初一念之心就是天赋予人的自然之心,允许人的自利。“童心”与“婴儿之心”、明心见性、良知具有内在联系。李贽认为,做人、做文、生活都要遵循“真”字;文人应以个性创作抒发情感、欲望;也应正视“人必有私”。他倡导文艺创作的自由精神,反对道德说教,主张多听“迩言”。“童心说”的现代教育价值体现为回归人的本真、解放人的思想和倡导人的独立;从而回归教育的本真,使教育打通人性,帮助人成为自身;使学生学会思考存在性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展。“童心说”所体现的求真原则、个体性原则、自然人性的追求等蕴藏着现代性的精神特质,如:理性、个体性、自由性等,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萌芽。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与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立足于主客二分哲学基础的现代教育面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冲击,矛盾重生。海德格尔一反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传统,寻求回到苏格拉底以前主客尚未二分的思想,指出存在并非主客二元分明。他对于存在之"在世之在"的思考予以教育诸多启示,启示教育应培养"在世之人",应注重营造育人的"整体氛围",并引导学生以将来为导向进行本真筹划,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的意义追根溯源,揭示了"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差异,批判了传统本体论的实质所在。海德格尔从此在(人)的日常生活切入,运用现象学方法,追问和阐释此在的"存在"的意义及其时间性。由此,海德格尔对此在(人)进行的生成论剖析为当代哲学开辟了新的思考地平。  相似文献   

17.
杨简主张废《毛诗序》,这和他心学思想的理念是紧密关联的.因为他主张“本心”“道心”“无邪”之心具有普遍的意义,故而反对《毛诗序》解诗的历史化;因为他主张人的“本心”直指,故而反对《毛诗序》“支离”的解说,提倡“通言”的解读;因为他主张“本心”先天性的存在,故而反对《毛诗序》的“美刺”说.  相似文献   

18.
通过死亡的精妙阐述可以窥探哲人思想的玄奥,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突出了能“问”存在的此在,关于死亡的阐释使此在的整体存在和本真能在得以可能,从而保证了关于此在的阐释具有源始性。勒维纳斯则站在海氏生存论的死亡分析所开辟的现象学基地上主要就死亡与时间、死亡的不可能性、死亡与他者的关系展开了激烈的批评,但这些批评不能统摄海氏的后期思想,随着海德格尔追问存在意义的路径发生转变,此在由“向死而在”转变为“作为终有一死者而献身与存在的庇护所”。  相似文献   

19.
元好问对辛弃疾其人的接受:元辛二人有共同的文化基质和相近的政治理想,他们都认同华夏文化,都反对民族分裂,赞同国家重新统一;元好问对辛弃疾其词的接受:首先是二人有共同的词学基础,皆学苏轼词风。二人皆崇尚北方豪雄之风,且有相似的人生遭遇和时代背景,所以辛弃疾更能得到元好问的认同。再者是元好问作词之所以崇尚苏、辛,还与他的词学主张密切相关,即主张在词体文学中张扬阳刚之气与英雄之志。元好问词作对辛弃疾的接受,从题材的内容、风格情调、遣词用语和意象的使用上,都有具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颜元、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是我国十七世纪唯物论者和反对理学的思想家,他在清初反理学思潮中,旗帜鲜明,讨论彻底。其人性论思想直指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反对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反对静敬的心性修养,在批判程朱理学中建立起了自己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