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振良 《初中生》2006,(4):31-32
对联是中华民族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对联中嵌入数字能产生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下面撷取几副,供读欣赏。  相似文献   

2.
对联与数字     
春节快到了。又要贴春联了.同学们可能见过不少对联,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生活中的对联与我们学习的数学还有不少联系呢!  相似文献   

3.
对联构思讲究精巧,字词选用追求奇特,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和鲜明独特的风格。数字对联则是其中的一株奇葩,它与文字对联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4.
小说中常可读到一些对联。如《西游记》第十七回:“又见那二门上有一联对子,写着:‘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对衬托环境、气氛和交待人物性格都起很好的作用。又如,《西游记》第四十四回:“殿门前挂一联黄绫织锦的对句,绣着二十二个大字,云:‘雨顺风调,愿祝天尊无量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古往今来,有许多对联就是描写东湖的景色或风土人情的,例如有描写行吟阁和屈原的,有描写九女墩的,有描写磨山和楚天台的,还有描写东湖美景的。这些对联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东湖的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其中以描写屈原及楚文化的对联居多,楚文化是东湖文化的核心和特色。我们要弘扬和宣传东湖文化,就应多撰写反映东湖中的楚文化的对联,用这种传统文学的手法,帮助和引导游人欣赏东湖山水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数理化》2007,(2):36-36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不少对联与数学结缘,成为佳联妙对,我们在欣赏这些对联时,既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又提高了文学修养,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7.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相似文献   

8.
以数字入联并不鲜见,但在一副对联里将从一到十的数字都用上,并且同时要注意对仗工整、平仄恰当,实属不易。贵州贵阳宏福寺有这样一副对联:先生算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相似文献   

9.
10.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联之所以有诸多魅力,较多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其中比喻用得相对较多。因此,分析对联中比喻的运用,可从另一侧面理解为什么许多对联在写景状物、言情达意时那么准确、鲜明、生动。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诗词以其宏阔博大的胸襟、磅礴千钧的气势、豪放飘逸的风格、精练生动的语言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争相传诵。其中有不少佳句妙对常被人们用来砺志、抒怀或贺喜。现摘录赏析如下。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此联出自《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写  相似文献   

12.
13.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为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其中第88页有汪竹柏先生的《赞汉字》诗:“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对联形式,汉字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对联引入《语文》课本中,让青少年及早接受其熏陶,很有好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65页录有几种形式的对联,其中“数字联”:“一夜五更,半夜二更半;三秋九月,  相似文献   

14.
写对联     
今年秋天,我家盖了新房,要上梁,就等着贴对联了。爸爸买了两张大红纸,叫我请邻居李大伯写几幅对联,我高兴地答应了。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李大伯家,他却不在家,我只好拿着红纸又气喘吁吁地跑回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对联运用作探析,旨在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巧用对联来概括文意,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运用鉴赏能力.这种教学尝试会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付昭权 《广东教育》2009,(12):62-64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被誉为“诗中之涛”。对联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们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文化传承器。许多对联均以艺术性见长,并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为一体。其中也有不少对联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基于此,在高考试卷和各地名校的测试训练卷中,也不时出现对联试题。因为对联类历史试题不仅内容具有人文性,情境设计也具有人文性;不仅可用对联来承载丰富厚重的题意,也可考查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个性倾向。  相似文献   

17.
对联,结构整齐,音韵和谐,集形式美、音乐美、意境美于一身,对于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的培养颇具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对联,是立足字本位理论和语感学理论,同时,也是基于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编排的要求。具体教学中,可通过一字一联、一句一联、一课一联等方式渐次展开。  相似文献   

18.
往年过年,总要在集市上挑选几副对联,字体虽美观,对仗也工整,但内容大体千篇一律,都是些“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之类的语句。虽与时俱进,却没有开拓创新;虽响应了发财致富的号召,但忽视了立身处世的美德。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今年,我一家三口自己动脑动手写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不仅道出了实情,表达了祝愿,还隐含了我们三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19.
20.
对联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而对联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在中职语文课中进行对联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将对联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诵读对句中了解知识;引导学生先填补对联,后尝试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