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舅权”是在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中形成的,“舅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曾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就有必要从“舅权”的生成及现代闽地风俗的表达两方面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李都荣 《文教资料》2009,(17):37-39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符号.还能传达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崇拜女性,赞美生育,以母系定血统.重母轻父。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拥有崇高的地位.受到人们的崇拜.这是由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在早期的文字中,也保存了女性成为“女神”的影子,本文对若干甲骨文进行分析.并从其形体结构透视出女性的“女神”时代。  相似文献   

3.
我是天使。远古时代,人类发现了我,改掉了吃生肉的习惯,那时候我是多么受欢迎啊!现代生活中,人们更离不开我。  相似文献   

4.
"学"是会意字。人们通常认为,甲骨文的"学"字,表示古人用双手构木为屋,或修葺房屋的情形。构筑或修理房屋,在原始先民眼里是十分复杂的技术,一定要向别人学习才能获得。因此甲骨文中的"学"字,有"学习"的意思。不过,甲骨文的"学"字还有"教"的意思。事实上,向别人学习  相似文献   

5.
《周易》承载了中国最早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意蕴,是中国辩证法的源头,“桑”是《周易》中独特的意象,虽涉及桑的记载仅仅只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但是却含有无限之意蕴,“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周易》记载原始先民“仰观俯察”“观物取象”的认识方式是分不开的,“桑”的意象形成与原始先民生命崇拜、祭祀占卜、以农为本、男女婚恋等的文化观念和民风民俗是密切相关的。文章结合历代对《周易》的研究,解释“桑”意象所蕴含的原始文化,分析其承载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郑媛 《现代语文》2007,(11):123-125
"中华悠久而古老的文明史,可谓从远古的玉石文化展开".集天地之精华,撷山川之灵气的玉,很早就引起了原始先民的注意.作为大自然的结晶,它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崇玉、尚玉的思想也随着人们对玉石的了解、深化而不断发展、演变.受其影响和推动,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含"玉"词语,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后期英国“白领女性”的兴起是英国现代化进程中妇女社会化的结果。一方面她们进入原属于男性的职业领域,改变了传统的女性形象,提高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又处于该行业的从属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女子教育的发展不仅为女性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受教育机会,提高了她们文化素质,增强了职业竞争能力。同时女子教育保留了性别教育的模式,重建女子在行业中的劣势地位。因此,通过教育,提高女子的文化素质,建立性别平等的社会意识是解决两性不平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担任低段的班主任已经两个年头了。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喜欢听故事..记得一次,我在上《品德与生活》时,讲到中国的节日,正好书上有嫦娥奔月的画面.小朋友特别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大概。于是,我兴致勃勃地讲起神话故事。大家也听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华龙"的渊源问题,过去一个时期,特别在红山文化"玉龙"发现后,曾引起学界一阵子热烈的讨论,以考古和古文字学界朋友为多,但仍没有得到科学的结论和较为一致的看法。我在读了有限的  相似文献   

10.
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妮娅在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龙"母题研究》中指出,流传于云南少数民族的关于龙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其内容反映了几种较为典型的母题,如干旱赐雨、感生、化身变形、龙女报恩等,这些母题反映了少数民族在独特时期里生存和繁衍的现实状态,对大自然的认识以及人们的内心情感生活,体现了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赵有香 《考试周刊》2009,(46):212-212
古有女子三从四德,《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大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奇、妇容、妇功。”这是占代女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学习内容。那么,作为新课改条件下的教师.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学习内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一从三德。  相似文献   

12.
30多年前,在位于重庆北碚的西南师大附属小学里,设立了一个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素质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班。实验时间5年,宗旨为:在教育教学中实施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力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富于创造的小学毕业生"。实验班的具体主持者是邝忠龄老师(1930~2005)。邝忠龄老师以教学民主为改革实验的核心内容,对学生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不使学生成为盲目服从  相似文献   

13.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故事从远古一路走来,尽管一走就是数千年,可人们还是由衷地喜欢它.一辈辈地传诵着,就因为神话故事中蕴藏着动人的美!它给人温暖、给人力量、让人感动.久久不能忘怀。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在教学神话故事类课文时,要紧紧抓住“神”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在这样的年代,感动已无处可寻,我们日复一日地生活在千篇一律的笑脸和问候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内心深处最朴素的情感,当你读到这些事迹后是否唤起心灵最深处的震撼。——题记  相似文献   

15.
宽容作为一种沟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理想生活的美德,在三种不同的"生活"视角下,有着各不相同的要求.宽容以共存的哲学使社会生活成为现实,使政治生活保障自由,使理想生活成为可能,并最终达致一种多种"善"和谐共存的"可能生活".对宽容的研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缅翎 《初中生》2013,(13):15
悦读提示:张柏芝参演的电影《河东狮吼》蛮有味的。有人问:"河东狮吼"不是用来形容恶女子么,怎么成了赞美女人的话?"河东狮吼"语出苏东坡的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此诗源于一段女人劝夫的故事,本来是赞美女性的,却被后人曲解为形容女人像母老虎一样凶悍。也由于这个意  相似文献   

17.
《家庭电影》以作者柳美里为原型,讲述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在分离20年后,重新聚在一起拍摄一部所谓的"新概念电影"。然而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家庭矛盾不可调和,最终电影不了了之,家庭也面临彻底解体。而主人公在一个素昧平生的老艺术家那里找到了"家"的感觉。这部作品中,柳美里的家庭观经历了一个从基于血缘关系的原始家庭观到基于精神上相亲相爱的新型家庭观的转变。本文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对柳美里家庭观的形成和转变进行剖析,发现柳美里原始家庭观的形成与父母病态的夫妻关系、日本社会的排外性、韩裔日本人的身份危机有关。新型家庭观的形成与柳美里对新型家庭积极探索、日本社会制度的完善、女性自我和独立意识的觉醒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朱来平 《学语文》2010,(5):15-15
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片段.叙述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经历和在三味书屋的学习时光。在文章中,作者穿插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神话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而叙述在三味书屋的读书时光时,提到东方朔的“怪哉”的典故,则增强了行文的趣味性。这样理解.当然没有什么不对。但细读全文,联系该文的创作背景。觉得作者写美女蛇和“怪哉”,不仅仅是从行文技巧角度考虑的。更重要的是借以表达作者难以直抒的幽愤之情。  相似文献   

19.
“劳动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原始动力”的观点和“劳动群众是人类社会本原”的观点,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符合党的根本宗旨,符合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目的,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0.
"傩仪"是甘肃傩文化中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重要环节,它们以不同的规模出现,小到庄院的打醮活动,大到"会首"的请神活动,都以肃穆庄严的格调表达出"礼"的性质,几乎成为任何一种傩活动的必备前奏与法定开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乎是一个纯粹的男性世界,当我们从性别社会学的视野去分析整个过程时,会发现,女性禁忌几乎与傩仪发挥基本功能的过程中相伴始终,而其次生功能则又纠结着女性诸多的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