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达成。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去了理解,要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那么,怎样才能在文本阅读中达到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们在草草完成了读和积累的环节后,就进行文本的分析,读得不充分,积累得不扎实,内容分析有余,课堂教学飘浮,实效性差。我们不仅要问:这样的课扎实吗?学生能学到东西吗?文言文到底怎样上?文言文到底让学生学什么?  相似文献   

3.
许芹 《江苏教育》2010,(12):59-59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的学生凝固了一种学习意识:文本就是真理,教师就是权威。孩子们把学习理解成了读教科书,做老师规定的习题、讲义,以为答对了老师的问题,就是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智慧和能力。于是,在我们的许多常态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这样问:听懂了吗?记住了吗?会做了吗?  相似文献   

4.
对文本的理解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阵地。你真正读懂文本了吗?你真正把握文本了吗?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这样叩问自己。当我们在教学上感到迷惘时,我们首先应该反思的是,自己是不是找到了解构文本的最佳方式?也就是我们认为的学生能够适应的、能够轻松被你导人文本内里的方式,是不是真的深入到文本的内核,找到了令自己激动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薛雪的《一瓢诗话》中说:“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无往不可。”同样,文本解读总是因人而异,教师读之,学生读之皆有不同。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毕竟有限,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不到位,甚至偏解、曲解。因此,教师应做文本解读的领路人,给学生正确导航。那么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也是渎.第三还是读。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以读为本、以读代悟等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就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的课堂上冒出了南郭先生,而且还不止一丽个.有时甚至是泛滥成灾.难道这一现象不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吗?这一问题不值得当事人——学生引以为戒吗?其实,朗读打似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7.
梁彦 《现代语文》2007,(3):83-84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达到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效果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美之处,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语句深刻含义,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中.我认为“读”是第一位的。学习一篇文章,读都读不了,读都读不好,就更谈不上文本理解、培养语感和陶冶情操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并将它升华为“以读为本”的新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读”“不同形式”的读,固然是有益。但是不是只要“多”就好呢?其实不然。那么,怎样才算把课文读好了?怎样才算“读到位”了?  相似文献   

9.
周如俊 《师道》2006,(8):6-6
最近,在人民网读了网友“jj在路上”所写的《教师你真的值得尊敬吗?》一文,对文中的观点总感到不是滋味!难道我们人民教师真的“丑陋”到如此地步,个个是“惩罚”学生的恶魔,让学生都憎恨到极点,以致发出这样的“呼喊”:“教师你真的值得尊敬吗?”由此,笔者不得不为我们大部分敬业守法的教师喊“冤”!  相似文献   

10.
一、读懂教材,走进文本 第一问:读懂了吗?这是指教师要熟悉和了解所使用的教材。读是理解教材的基本手段,读是懂的前提。"读"和"懂"之间还有个桥梁,那就是"思考"。读了还要有思考,才会懂。  相似文献   

11.
1.爬山虎是动物吗?读文之前,看到这个题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本设计注重学生读的训练,将读做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品赏课文。并通过泛读和精读,抓住课文的重点,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升华认识,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的情感比较细腻,纵观收录于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不少文本情感丰富,它对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萌芽期的小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品读是有效深入文本情感的重要通道,教师如何紧扣文本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从而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同时又能获得情感的熏陶呢?一、有效品读感悟。在感知中体验情感 要让语文学习理性回归语言本色,“读”必不可少,只有通过大量的“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也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建立语感,积累语言。语文教学如何抓住情感基调,有效引导学生品读呢?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文和读的形式,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从而体会“读”的乐趣,获得情感的熏陶。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文本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整体品读感受文本的情感,让学生深切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切人本文,课堂导入之后,我设计两个问题:①“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②志愿军战士怀着怎样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紧扣文本情感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当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出课文的两条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并容易对文本的感人故事产生兴趣。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亲人”—她们都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做出重大的牺牲,为了让学生能更?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中感悟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通过读这种形式,去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让学生把文本与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感悟。为此,阅读教学要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读文悟文。  相似文献   

15.
总有教师说,进度跟不上。课文来不及讲。其实。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有几个值得反思的问题:语文一学期应教多少篇课文才算完成任务?每一篇文本都非得讲吗?怎样才算把文本讲好了?你能把一篇文本讲完吗?你应当把一篇文本讲完吗?  相似文献   

16.
覃毅 《广西教育》2013,(46):67-67
阅读过程是学生主动理解和重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是基础,理解是重点,感悟是核心。在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深入文本,并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以目标引导学生多读文本,以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以读写结合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一、以读代讲,凸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特点▲(教师引入课文,出示预习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随后学生在质疑中提出了“为什么山区人民用杜鹃花来比喻这位教师”等6个问题,教师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课文,划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并进行品读。)师:好,同学们,谁愿意把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和段落读给大家听?生1:最让我感动的是第14小节。(生读)这里写老师为小女孩所作的奉献,这种精神让我感动。师:和他有同样感受的同学请举手。还有其他小节吗?生2:令我感动的是第19小节。(生读)这个自然段写出了她像一朵山区人民喜…  相似文献   

18.
一、CAI动画激趣,吸引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天性好玩好动。运用CAI,能通过动画刺激他们的大脑皮层使之产生兴奋中心,使学生对感知到的事物作出积极的心理反应,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自觉、自愿地学习。如教《小猫种鱼》,由CAI课件出示:一只卡通小猫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小鱼放进坑里,美滋滋地想象得到很多鱼的情景。“我想知道小猫为什么种鱼?”“小猫种鱼收到了鱼吗?”教师趁学生兴起说:“小朋友们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在《小猫种鱼》这篇课文中。”然后画面推出整篇课文,不等教师发令,学生就抢着去自由读课文了。二、CAI图…  相似文献   

19.
王力先生说:语文可以无师自通,这是说话水平的提高,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在听说读写中提高的。不少教师总认为上课不讲或少讲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其实讲多了又有多少用呢?读多了,自然就读懂了,写多了,自然就会写了。讲多了,占用那么多时问,那才是不负责任。那么,语文教师干什么呢?我想,教师的作用,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培养习惯,三是做好导游,四是严格要求。有了这四条,还愁学生的语文学不好吗?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读书思考、讨论答问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最主要环节。这其中读书思考环节是学生个体与文本之间的单向对话过程,讨论答问则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对话过程。讨论答问融学生的听、说、读、思和教师的点拨、示范、评价于一体,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环节。一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得到尊重,看一看学生在讨论答问这一环节中的表现,便可见一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讨论答问这一多向对话环节普遍得到了师生的重视,成为当今课堂教学中的主旋律。问题:一蹴而就式的讨论合适吗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