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危机说到底是人性的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化解生态危机,关键是解决人的问题。生态美育以培养生态审美的人为根本任务,以自然陶养为基本途径,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使人性向善、向美提升,以生态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张卫东 《江苏教育》2007,(13):107-109
一、儿童生态教育的内涵 审视生态教育是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通过生态教育可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态教育可概括为在生态中进行的关于生态并为了生态的教育。我们理解的儿童生态教育.是指儿童在生态活动中,认识生态,理解生态,掌握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技能.解决生态问题。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目标,青少年作为未来中国社会的接班人,自小就要了解、接触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通过组织生态课文教学和生态作文写作,生态文化的内容以生态美育的方式内化到青少年的意识中,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生态作文在生态美育环节中常常被忽视,事实上,从接触、运思、写作到反馈,生态作文可以有效地支撑起生态美育的关键环节,为提升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生态境界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本身包含着新时代生态建设的现代化要求。在核心内容上,将生态要求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概括提炼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本质论、发展与共享统一的生态共富论、清洁美丽的生态目标论、生态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论。在理论视野上,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观、价值主体等维度,实现了对西方生态观的扬弃与超越。在实践指向上,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强调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捍卫人民的生态利益、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定做全球生态治理的引领者,开拓了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的新方向,为破解西方生态危机创造出新契机。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经历了借鉴、创新与多样化发展阶段,为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质量保障。在高度关注生态发展的21世纪,以生态理论反思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生态发展的质量监控观,为完善质量保障的生态建构提供依据,具有理念创新的意义。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演绎的研究,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出发,以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演替原理、生态区域特征、生态复杂性与生态调节性阐述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意蕴,以准确把握生态因子的功能、高度关注质量生态承载力等关键因素,确保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耦合,使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具有生态系统的生命特征。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物质文明和生态精神文明是生态文明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为了实现持续发展,除了加强生态物质文明建设外,还要重视对生态价值观念、生态意识、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等方面的教育。这些教育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从我做起。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的视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当代生态批评的视闽着手,在对古今中外大量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就生态批评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生态批评思想史、直线社会进步论、理性主义与科技文明、生态解因与精神革命、生态政治与生态教育、重振文学艺术的自然之雏诸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从而断定人类文明历史已经进入生态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因此揭开新的一页,21世纪的作家、艺术家再也不能漠视地球生态现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生态旅游区导游的生态素质要求与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与生态旅游区生态的脆弱性,旅游者令人堪忧的环保意识和非环保行为,这对生态旅游区的导游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生态素质。认为导游人员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知识解说和环保渗透是导游人员生态素质的重大体现,并提出应尽快对生态旅游区进行导游人员生态素质的教育、培训、考核及管理,强化导游人员的社会化学习,提供支持生态旅游导游人员生态素质行为要求的法律环境、内部管理机制和社会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发展生态生产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省、市的根本要求。发展生态生产力要求充分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优势有生态智慧的优势和生态资源的优势,生态智慧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的智慧和生物个体智慧,生态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隐形资源,文章对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异化。和谐社会应当包括人与自然以及生态主义视野下的人与人的和谐,建设生态政治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生态政治不仅着眼于目前生态问题的解决,更是实现发展可续和生态公正的政治保障机制。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政府以及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是目前建设生态政治的路径选择,三个方面各有意义,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1.
当前,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维持地球生态明,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的共识。然而,在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仍在继续,而且日趋严重。本认为,应在高校德育中引入环境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使之成为具有生态意识、生态道德和生态能力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态运动的兴起,对社会发展问题的生态反思成为现时代重要的哲学课题。笔者以生态哲学为视点,对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动力和方向进行了深层思考,并阐明和分析了可持续生态、生态生产力、生态文明等概念。  相似文献   

13.
生态危机的解救,要从生态角度论精神重建和精神角度论生态恢复相结合入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改变科技万能和科学有罪的观点,树立科技有限、科技中性的认识观;必须弱化人类中心主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必须遏制人的贪欲,张扬生命的诗性,建设经济、社会、自然、精神协调发展的明;必须探索精神生态和生态精神的良性互动,创建有关自然美、精神生态与生态艺的系统整合。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批评是在全球性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日益深化的生态危机的语境下、在目前风起云涌的绿色运动的感召下,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的一股“绿色”批评浪潮。其目的在于通过文学批评来重新审视文化,进行文化反思、文化批判,颠覆、挑战、揭露和批判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唤醒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批评的理论内涵是: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生态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批判渗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生态文学作品,重新建构文学经典,促成生态文学的繁荣,重新铸就一种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人文精神.并担负起引领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历史重任。从而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种平等、生态平衡的社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就已经确认:环境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危机。大约与此同时,西方学术界开始将生态意识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与生态有关的学科诸如生态哲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社会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批评等应运而生,原本是生物学分支之一的生态学发生了明显的人文转向。特别是,挪威哲学家阿伦&;#183;奈斯(Ame Naess)于1973年创立“深层生态学”后,生态学的人文内涵更加明确而深化,“深层生态运动”越来越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精神生态。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系统。为建构生态城,必须建构一种生态伦理学。建设生态文明,要靠三个支撑点: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生态伦理。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互相制约,环境保护方可奏效。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可以分为物质、制度、观念三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层面。2l世纪是生物学时代,也是建立在生态产业基础上的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在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强调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协调统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新道路、新模式。我们必须在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制度设施与价值观念上进行深刻的变革,以确保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学的“自然生态”强调的是真实、自然,追求的是和谐。作为一名骨干教师,上每一堂音乐课,我都在努力地彰显教育智慧,打造自己的生态课堂。我在学习、沉思后追问,什么是生态?我的理解是,不仅是朴素意义上的“生物与其居所的关系”,而是经过浅层生态到深层生态的发展,融进了专家领悟而形成的新生态概念。包括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9.
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池州市是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环境条件优越,但是,生态敏感区广布,并出现生态脆弱区。在分析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分布、发展变化趋势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敏感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与保护管理.提高生态明意识;帮助生态敏感区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生态村的示范作用,以生态村镇建设促进生态敏感区的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现有文献中,区域发展生态工业的主要路径就是建立生态工业园。其必然结果是,把研究视野局限于区域内部的产业园区,同时局限于如何构建园区企业间的生态链,将区域生态工业发展引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为此,本文构建了区域工业生态系统的四重空间,即企业、工业园区、区域和区际四重空间,并提出了相应的实现路径——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域内的生态工业网和区际生态工业网,从理论上为发展区域生态工业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