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低年级大学生和职业中专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我国青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充分了解青年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我们借用科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两难法,分别对职业中专学生和低年级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青年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呈现出滞后而且正处于波动期.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青年学生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中表现出的思维特征,借助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对高职高专类院校的青年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发现:青年学生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不是使用单一阶段的推理,而通常使用几个相邻阶段的推理,即其道德发展阶段是交叉并行的,而且,道德判断系统与特定年龄和发展阶段是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本文利用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两难法,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尚处于与其年龄不相符合的低层次上,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处于波动时期,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确实比中学生要高,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德育思想以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六个水平,强调价值判断重于道德行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道德水平的发展.它的启示是:学校德育教育水平应遵循学生的认知阶段,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一致、注重道德环境建设并应充分发挥学生道德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5.
面对学生道德发展中知行脱离的问题,道德发展认知理论尤其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以及在此基础提出的道德教育模式为解决此类问题起到了指导作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道德定向阶段和工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道德定向阶段。两种道德教育模式:道德讨论模式和公正团体模式。  相似文献   

6.
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本文利用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两难法,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尚处于与其年龄不相符合的低层次上,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处于波动时期,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确实比中学生要高,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高师学生的道德水平定位提供了理论基础。不仅如此,其立足于教育实践,提出的"公正团体"教育法,给高师学生通过创建"道德团体"进行道德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其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提高道德判断水平,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本文基于我国学校德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试图运用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原理探寻德育教育模式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9.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精髓是他对道德认知发展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划分和道德教育的设想,该理论强调道德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重视培养学生理性和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这些都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道德的层次性出发,结合学生的道德认知特点以及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学科体系的特定目标要求,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为例,尝试对小学阶段德育课程开发的层次问题进行反思.小学德育课程应该侧重于以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突显规则层次的规范内容,伴随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逐步加强课程设置中道德原则与道德理想的正面引导.  相似文献   

11.
道德认知是青年道德意识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全道德人格的逻辑起点,在青年道德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青年道德认知的实质、特点、形成过程和功能四个方面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等人在直接吸收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以两难道德判断为切入口的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主张道德教育应激发儿童的积极思维,发展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促使他们的道德思维向更高阶段发展。柯尔伯格在对美国青少年十几年的跟踪调查和对十几个国家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该模式认为道德认知发展包括三个水平及六个阶段:第一水平:前习俗…  相似文献   

13.
王琰 《运城学院学报》2010,28(1):106-109
皮亚杰、科尔伯格等人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在道德领域内复杂的心理活动,而且他们所揭示的儿童道德发展在一定时期道德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规律,为我们了解青年学生道德思维的方式与特点提供许多颇有见识的观点,也为我们研究青年学生道德思维心理学提供了许多可用的方法、手段以及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闫美玲 《文教资料》2011,(34):153-155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包括心理健康、道德成长都成为关注焦点。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引导方式及方向是否科学至关重要,其中,评价成为引导学生的有力抓手。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评价.以科尔伯格的三个层面六个阶段道德发展水平为指引.促进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3个阶段,即: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在小学阶段,正是儿童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道德判断上逐步转化?如何采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由他律到自律呢?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敏感性,内化学生的道德伦理,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面对外部社会道德的转型变迁,高等教育能否实现其社会职能的承诺和新时代重要使命,促进学生的良性道德认知发展,成为重要的学术与实践议题。本文探索建构高校学生道德认知的观测指标体系,将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置于社会-家庭-高校的多元综合情境中,利用全国高校学生调查数据,清晰当代青年道德认知特征。基于有序逻辑斯特回归与夏普里值分解,在兼顾社会与家庭影响作用的同时,着重聚焦剖析高等教育院校影响五大教育要素,即院校组织禀赋、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师生互动、朋辈效应在学生道德认知发展中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有利于拓展我国高等教育德育机制的理论认知,为建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道德教育平台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7.
青年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是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必要条件。人类认知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研究青年学生认知的规律将帮助我们找出发展青年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更加有成效地提高青年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果。制约青年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因素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可以分为认知的和非认知的因素。所谓认知因素或智力因素指青年学生本人认知活动的特点。与  相似文献   

18.
儿童道德发展需要智慧条件和社会性刺激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个体道德的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智慧发展条件和社会性刺激条件。个体道德只有在智慧发展条件和社会性刺激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才能获得顺利发展。 一、个体的智慧发展水平是其道德发展的前提条件 智慧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学说的一种基本看法。儿童认知发展决定着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因为道德推理显然也是一种推理,较高的道德推理依赖于较高的逻辑推理。所以个体的逻辑阶段与其道德阶段是并行不悖的。”道德认知毕竟是一种推理,推理的发展必然制约着道德推理的发展。由此可见,个体的智慧水平必然制约着个体道德的发展,智慧发展水平必然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较高的智慧水平,就不可能出现较高的道德阶段。如果个体的智慧只在具体运算水平,那么其道德阶段就仅限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1和阶段2的前习俗水平;  相似文献   

19.
高职学生是国家社会未来主要建设者之一,但他们中的部分人道德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在他们步入社会前最后的求学阶段,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构建高职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唤起并强化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高职学生的道德需要等手段,可以帮助他们提升道德意识水平,使其自觉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进步与社会文化水平提高,社会各界对中学生素质教育情况也越发关注。初中教育教学阶段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及思想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价值导向,并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对学生心理健康发育情况进行有效疏导。为了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力,教师在课程设计及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