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新闻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的亨利·鲁斯,一九六七年去世了.在他生前,已有一本题名为《伟大的一对》描述他的身世的小说问世.前年又有人写了他的传记,题目很俏皮:《鲁斯的时代、生活、幸福》——《时代》、《生活》、《幸福》正是他亲手创办的,在美国发行量很大的三大杂志.出生于中国,发迹于《时代》在甲午战争后,美国曾派了很多耶稣教牧师来中国传教;这些牧师中有鲁斯的父母.一八九八年鲁斯也就在他父母的传教地区——我国山东潍县呱呱落地了.鲁斯幼年在中国受教育,因而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对他都有一定的影响.直到十岁左右他才回到美国读  相似文献   

2.
近年春,漫步于收藏品市场,偶得《中国解放区印象记》,备感欣喜。《中国解放区印象记》,32开本,认识出版社1946年版,美国记者哈里逊·福尔曼著。福尔曼是一位探险家、作家和新闻记者。他在远东一共停留了15年。早在1930年,他作为一家飞机公司的代表,曾远游西藏三次,横跨戈壁大沙漠一次。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他曾为  相似文献   

3.
档案文摘     
创新的方法林伟贤先生是一位在全球拥有16家公司、7年创造3000倍获利的企业家和顶尖培训大师,最近他推出了《创新中国》一书。关于创新的方法,他提出:"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下列5种具体情  相似文献   

4.
雷怀 《新闻世界》2008,(2):46-46
老布什有记日记的习惯——把他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倾诉在一台录音机上,然后再整理成日记。《乔治H.W.布什的中国日记》一书将于今年5月出版,而美国《新闻周刊》提前刊出了其中部分章节。让外界得以解读当时的“红色中国”给美国前总统布什、以及他的家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下面是布什日记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国男人》(China Men)的作者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是70年代以来崛起于美国文坛的一颗新星,这位华裔女作家的作品获得美国大众读者和专业评论家的一致好评,成为美国书市的畅销品,她于1976年出版的《女战士:一个女孩在群鬼中生活的回忆》,获当年“美国国家书评圈奖”,1980年出版的《中国男人》获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圈奖”,并获“普立兹奖”的提名,1989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猴行者:他的伪书》获当年“美国笔会小说奖”,根据一些美国文学评论家的意见,汤婷婷的作品是“尚在人世的作家中作品在大学被讲授得最多的一位”。她的《女战士》被许多大学列为大学生必读材料,许多高中也在讲授她的作品。近些年来,她的作品不仅成  相似文献   

6.
《现代出版》2013,(3):F0002-F0002
亨利·卢斯(Henry Luce,1898~1967),20世纪美国新闻出版史上的巨头人物,他首创新闻杂志的形式,创办了《时代》周刊(Time)、《生活》周刊(Life)、《财富》(Fortune)等著名刊物,被称为"时代之父"。1898年4月3日,卢斯生于中国山东一个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家庭,幼年在中国山东烟台读书,1920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23年,卢斯创办了(《时代》周刊,这是美国第一份用叙述体报道时事,打破报纸、广播对新闻垄  相似文献   

7.
艺术科学领域的新型标识系统——《艺术科学叙词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国外,主题法已有100年的历史,最早开始于英国(克里斯塔多罗于1856年编的《图书馆的编目技术》一书)。而正式形成于美国,1876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卡特,发表了他的《字典式目录条例》,其中对于选词、建立词间关系和标引规则都作了详细的规定。1895年,美国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权威性的标引表——《美国图书馆协会标引表》。1951年,美国陶伯提出了元词法,通过组配标引来进行检索,为现代化计算机检索奠定了基础。1960年,美国武装部队技术情报局出版了第一部计算机使用的主题词表——《BATIA》词表。接着,国外先后编辑出版了上千种叙词表,在建立数据库、编辑检索刊物主题索引方面,得到了广泛  相似文献   

8.
新书档     
《大观周刊》2010,(39):20-21
《空谷幽兰》精彩续篇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比尔·波特将带你追寻中国禅的前世今生。  相似文献   

9.
1985年10月,正当中国人民隆重纪念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五十周年的时候,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哈里森·伊文思·索尔兹伯里的新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同时在纽约出版。这样的巧合,使我们对这本书的问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索尔兹伯里是美国的一位名记者,从事新闻工作五六十年了。他写了很多著作,又多次得到各种新闻奖,在美国《名人录》中有他的名字。在第二次世界  相似文献   

10.
我和刘耀中先生没有见过面。他在海外读到我的两篇文章,就热情地写信给我,和我讨论哲学、思想文化上的各种问题,并把他发表在美国洛杉矾《中华时报》及其他报刊上的文章寄给我。他的种种颇为新鲜的见解,他对中西文化问题的执著思考,以及表现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那种对伟大中华民族的真挚热爱,感染了我。我因为能在通信中结识与我有“同宗”之谊的刘先生而感到高兴。不久前,他将在我国出版的他的文集《新时代的视野 一位美籍华人谈西方文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版,以下简称《视野》)寄给了我。以后,他又将在此书之前出版的《荣格、弗洛伊德与艺术》(宝文堂书店,1989年版)寄给我。这两书收入的文章还只是他写的范围广泛的文章的很少一部分,但也可以略微窥见他写作的特点了。 刘先生是广东省中山县人氏,父辈是旅美的爱国的老华侨。刘先生于十五岁离乡去美。在出国之前,他曾读过七、八年私塾,自幼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到了美国后,他考入加州大学攻读土木工程,最后成为美国加州水源局一位甚有贡献的工程师。但一个自幼即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具有强烈民族自尊感的华人,在美国的生活是艰难  相似文献   

11.
“那就是我!”爱泼斯坦指着墙上的一幅照片说。这是去年10月12日上午,他在武汉参观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看到1938年庆贺《新华日报》创刊的合影照片时说的。现任《中国建设》主编的爱泼斯坦,从十五六岁起献身于新闻事业,1938年,他年仅二十三岁,就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到武汉采访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月9日,他出席了中共代  相似文献   

12.
傅高义何许人也?他就是最近热销的《邓小平时代》的作者.这位作者1972年接替费正清教授担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于2000年退休.退休以后,他就接受要好学者朋友的建议,开始了《邓小平时代》一书的写作.写作这本书的最初目的是要帮助美国人理解亚洲未来的发展.亚洲最大的国家是中国,而对中国现代历程造成最大影响的人物是邓小平.  相似文献   

13.
美国进步新闻记者、纽约大学亨特新闻学院教授詹姆士·阿伦森,今年年初应聘来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英语新闻写作专业的研究生讲授新闻学。阿伦森在美国从事新闻工作已将近四十年。他出生于美国东北部的波士顿,早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后入哥伦比亚新闻研究院,获硕士学位。他曾先后在《波士顿晚报》、《纽约时报》、《纽约先驱论坛报》和《纽约邮报》当记者和编辑。一九四八年,他与英国人贝尔弗雷基共同创办《国民前卫》周报,任总编辑。  相似文献   

14.
1996年7月,我赴美参加 ALA(美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回来,总有一种冲动,想写一写李华伟。李华伟博士1978年任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馆长兼教育学院教授。在他近40年的图书馆生涯中,曾经发表过60多篇论文、出版了3本书,写过2本会议录,先后担任6种学术期刊的编辑委员。他的《图书馆的世界观》(1991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九十年代图书馆的筹款指引》(与蓝里·博士合著,1992年由美国坚那位公司出版)和《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1996年台湾三民书局出版),在图书馆界影响很大。特别是《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一书,荟集了他几十年来在国内外尤其是在中国大陆讲学的精髓,化了近5年时间才完  相似文献   

15.
王永伦 《新闻窗》2009,(6):35-37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5年秋天,斯诺进入密苏里州大学著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习,同时兼职于《堪萨斯城明星报》驻校通讯记者,这为他后来的职业打下了基础。1928年,斯诺帮助J·B·鲍威尔编辑出版《新中国》特刊,并担任《密勒式评论报》助理编辑,后又任该报代主编,同时兼任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记者。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09,(9):8-8
库恩博士是美国银行家兼作家.他不满足于其名作《江泽民传》发行百万册,最近又推出了新作《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库恩敏锐地发掘了改革开放给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各领域,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和观念带来的深刻变化.并将此放在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大环境中去审慎地比较.通过自己的写作.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当代中国.受到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7.
徐颉 《传媒》2009,(3):33-34
生长于美国,操一口纯正的英语,却改变不了“中国心”,痴迷于电影《西楚霸王》的他,带领“中国创造”的触动传媒在2008年实现1000%的增长,并获得具有世界投资风向标之称的《红鲱鱼》全球百强称号。  相似文献   

18.
<正> 1992年1月5日,《南京日报》消息:“美国著名大型文摘检索期刊《历史文摘》编辑部近日正式聘请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部副主任叶继元为该刊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是入选该委员会的第一个中国人。”随后,《江苏图书馆学报》等纷纷报道这一消息。叶继元为南京大学,为我国期刊界赢得了荣誉,他的名字也被全国的同行所瞩目。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中青年学者辞典》、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的《国际名人传记辞典》均予入选,核心期刊《人才》杂志还专门作了长篇报道。此外,他还是英国、美国期刊研究会会员。  相似文献   

19.
译者附记:今年2月15日,是我国人民敬重的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斯诺先生于1928年夏第一次来到中国,原先只打算在中国漫游6个星期,结果却逗留了13年,并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如果当年23岁的斯诺不敢做一次“环球旅行”,他也不会来到中国,也不会在8年后写出震撼世界的《西行漫记》。前年,我去美国访问了位于坦萨斯市的美国纪念斯诺基金会,获得了保存在那里的斯诺于1928年2月在“奔向大海”前写给父母和家人的一封信的影印件。此信在美国也从未发表过,现予照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3,(21):71-74
埃德加·斯诺是20世纪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居留了13年,用勇敢、诚实而又敏锐的笔触记录下了20世纪上半叶有关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真实报道。其报道,给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人民、中国革命的窗口。本文从"埃德加·斯诺与鲁迅、埃德加·斯诺与进步学生、埃德加·斯诺与抗战、埃德加·斯诺与《红星照耀中国》、不灭的中国情结"等方面进行阐释,以展示斯诺与中国的深厚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