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庄子《养生主》写庖丁解牛不仅得法,而且得“道”。庄子的本意是用庖丁的解牛之道诱导人们领悟养生之道。现在看来,庖丁的解牛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解牛艺术。庖丁解牛与他人解牛,在方法上并没有差异,同样是用刀作解牛的工具。然而,良庖一岁更刀,族庖一月更刀,庖丁的解牛刀却十九年还“若新发于硎”。这是什么原因?无非是庖丁的解牛艺术比他人高超得多。如果庖丁丢掉了解牛刀,他的解牛艺术也就失去了依托,无法展示;相反,如果庖丁没有炼就自己的一手解牛艺术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他的解牛刀也得一月或一岁更换一次。从这个寓言故事中间,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人们在从事一切活动的过程中,“方法”和“艺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分割;要取得高效率和最佳效果,“方法”必须艺术化。  相似文献   

2.
能将一门技艺玩得富有诗意甚至玩出某种哲理的,我可以推举一人,这便是庄子《养生主》中的那位庖丁先生。庖丁的职业不过是一名厨工,专事“解牛”的行当,在“三百六十行”当中该是位居末流了。偏偏  相似文献   

3.
《庄子·养生主》中记述了一位解牛高手,名曰庖丁。他解牛时动作敏捷,节奏明快,进刀准确,解牛技艺可谓进入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以至博得文惠君“善哉!技盖至此乎?”的叫绝之声。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一段佳话。 如今,“‘解牛’之风”在语文教学中仍然盛行,我们在语文课堂中随时随地都能发现庖丁式的“解牛高手”。他们以文为“牛”,也同样练就了“目无全‘文’”的本领,他们同样能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文”理,批层次之,“大 ”,导段落之“大 ”,竟也能做得“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当全文“ 然…  相似文献   

4.
《庖丁解牛》一文中文惠君“得养生焉”,那么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这篇文章会给他们什么人生启示呢?这是教学的关键.笔者通过“庖丁”的“解牛经”与治学联系起来教育学生,并初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5.
庖丁、伯乐,这是为人们熟知的两个智慧的人物,他们的智慧技巧为人们津津乐道,可是他们的姓和名却不是人人都清楚的。 《庖丁解牛》篇中的“庖丁”,高中语文教材注为:“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有的选本在翻译这段文字时,索兴保留“庖丁”二字,这实际上将“庖”和“丁”当作了一个人的名和姓来对待,这更是笑话。《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把“丁”字当作“旧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即当作一个普通名词来理解,也回避了这个“丁”字的翻译。我认为“丁”不是名字,也不是泛指一般的人,而是姓。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下层人物,有姓而无名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可以把“庖丁”理解成“姓丁的厨师”。  相似文献   

6.
《庖丁解牛》以文惠君和庖丁对话的方式呈现,由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场面开篇,引出核心话题“技盖至此乎”的讨论,在庖丁的一番解释后,文惠君“得养生焉”。如何达成对本课“学习提示”中提出的两个重要问题的深度思考,既考验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又考验教师设计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现代语文》2002年第10期发表了孔令昌先生《“庖丁”解》一文,对高中课本将《庄子·养生主》中“庖丁”的“丁”注为人名提出了异议。对于同一词语或名物的训诂见仁见智完全可以,有时候“二说并存”亦属正常。但孔先生断言“把‘丁’释为‘他的名’就不正确了”未免绝对化了。诚然,《中华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海》均收有“丁”作“从事某种专门性劳动的人”这一义项,且均引“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句为书证,孔先生以这三种权威辞书为据,也是写商榷文的正常思路。据我们所知,《新语文》1997年第12期洪丽娣《“庖…  相似文献   

8.
肖黎英同学问:《庖丁解牛》是庄周为阐明养生之道写的寓言。我们学生是不是也能从中悟出一些“治学”的道理来呢? 《庖丁解牛》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丁厨师在介绍自己宰牛的历史和技巧。课文的最后一段“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点明了道家鼻祖庄周写这则寓言的真正意图。但是“养生”是为了“求生”,我们从这则寓言里是确实可以悟出求生之道来的,正如课文的“自读提示”中所说: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能像庖丁那样通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那么我们做任何事情也都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又何患事业无成、学业不就呢?所以,从《庖丁解牛》  相似文献   

9.
《庖丁解牛》用了很多生僻字,似乎估屈聱牙,但这些字大多是拟声词,学生熟悉后再读懂文句便没有困难了。倒是文末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是理解文章内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对“庖丁解牛”的解说,历来多未得其真,这主要是因为对庖丁所说的“三年”、“十九年”两个数字的不理解。经辨析,《庄子》中此两数字来源于中国古代历法知识,这是理解“解牛”之旨的关键所在,文惠君所得之意亦由此出。此两数字是用来讲明道修道的工夫,庄子借此“道数”以表达其养生之主旨及其天人思想。  相似文献   

11.
庖丁解牛,这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庄子通过描写庖丁鬼斧神工的解牛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其生动的艺术画面;最后牛“如土委地”更犹如生命粲然的过程。而康德又是第一个使艺术成为美的基本研究对象和领域的人。那么,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伟人在解牛这一过程中会磨出怎样的思想火花呢?  相似文献   

12.
不做庖丁     
邹细萍 《师道》2002,(1):44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描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琦,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与高超,令人叹为观止。难怪连文惠君也赞不绝口:“(?),善哉!技盖至此乎?”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师,是否应像庖丁一样,用一把“牛刀”,把课文分解得“目无全牛”、面目全非呢?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3.
练习可以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在庄子《庖丁解牛》一文中,有“庖丁释刀对曰”一句,其中的“释”作“放”讲,意思是“厨师放下解牛刀回答说”。如果止乎此,也算够了,但是,为了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我提供了旁证,如“手不释卷”、“爱不释手”、“如释重负”中的“释”即是“放”的意思。“手不释卷”就是“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爱不释手”就是“喜爱得不肯放下”;“如  相似文献   

14.
【片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 ,砉然向然 ,奏刀马砉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 :“嘻 ,善哉 !技盍至此乎 ?”【品读】“解牛” ,在常人看来本是一种繁重的体力劳动 ,然而庖丁解牛 ,动作娴熟 ,技艺精湛 ,显得轻松自如 ,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触”、“倚”、“履”、“”四个动词是写庖丁解牛时的一系列动作 ,突出了庖丁动作的协调 ,手脚的麻利。庖丁似乎不是在解牛 ,而是在处理加工自己的一件艺术品。艺术化、舞蹈化的动作让观众感受到的不是劳动的艰辛 ,而是艺术…  相似文献   

15.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这是《庄子》中“庖丁解牛”的一段精彩描述,讲的是技和道的关系,强调的是道技结合,技中见道。我们的课堂追求什么?我想也莫过于此! 《观察物体》一课,我在几年前曾经上过,但当时因为上课学校是每节课35分钟的教学时间,因此对教材内容作了一定的处理和删减。前段时间参加教师岗位培训,又听了两位老师上这节课,让我有了自己全新的体会,整理出来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6.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好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然而,我们在盛赞庖丁之时,切忌把庖丁解牛之术用来“解”人生,因为此法实在难以“养生”!庖丁避开筋骨盘结之处,下刀如神,解牛如削泥,让文惠君顿悟养生之道。但这是怎样的一个高妙的养生之道呢?请听庄周的看法: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首先,矛盾是普遍存在于这个社会中的,按庄周的说法,我们该避到什么地  相似文献   

17.
"发"字何解     
《庄子·养生主》里面,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之篇章中有一句“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发”一般我们理解为“磨刀、打磨”。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有一段话自述了解牛所逐步达到的三种“境界”:第一,“所见无非牛者”;第二,“未尝见全牛”;第三,“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对第一种境界“所见无非牛者”,课本上的注释是:“没有不是全牛的”。这值得商榷。我认为,原意很明确,应是“所见到的(东西)没有不是牛的”。即把不是牛的东西看成了牛,根本不关全牛与否的事。王充在《订鬼》中有一段话很能说明这种情况;“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  相似文献   

19.
以寓言作为文学样式的《庖丁解牛》是文学美和文章美统一的典范之作。《庖丁解牛》的文学美 ,主要体现在庖丁形象的“塑造”上。你看 ,庖丁解牛时 ,手触、肩倚、足履、膝奇 ,在猛一进刀将牛杀死后 ,便从容用刃。其神态自信而谨慎 ,其动作娴熟而小心。动作因娴熟而舞蹈化 ,就中还伴随着合于韵律的解牛声。神态因自信而矜持 ,让人感受到他的卓尔不凡。显然 ,解牛的劳动对于庖丁已不再是伤神劳力的某种痛苦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对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认和欣赏。庖丁本人已不再是某些自轻自卑的劳动者 ,而俨然是一个自视很高的艺术家。庖丁 ,作为一…  相似文献   

20.
“庖丁”解     
高中语文第三册《庖丁解牛》一课对“庖丁”的注释说:“庖,厨师。丁是他的名。”我认为这个注释对错各半。“庖”释为厨师是对的,但是把“丁”释为“他的名”就不正确了。诚然,“丁”可以当作人名用,但在此处却并非人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