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辛亥革命爆发后 ,外国列强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 ,采取了扶持革命敌对势力和对革命直接进行了干涉的政策 ,使革命派面临巨大压力 ,最终不得不进行妥协 ,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政权 ,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列强对华政策与辛亥革命的失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爆发后,外国列强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采取了扶持革命敌对势力和对革命直接进行了干涉的政策,使革命派面临巨大压力,最终不得不进行妥协,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政权,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前夕,列强在东北展开角逐,并针对时势变化,调整对东北边疆的政策,加强了对东北的渗透及侵略活动,于此情形下,清王朝对此做出了内外两个方面的被动回应:即对外联合美国抵制日俄侵略,对内实施东北新政。它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爆发后,列强的态度对中国政局的发展至关重要,以英国为首的烈强为使自己在中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表面上主张对中国革命实行保持中立的不干涉政策,实际上却竭力扶持袁世凯上台主政,袁世凯上台得到了列强在舆论,和谈,财政和外交四个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为取得西方列强的承认与支持,在《告各友邦书》中明确承认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对此,历来的评价是:表现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这种评价是否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呢?本文以南京临时政府制定此种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6.
在奥斯曼帝国长达两百多年的衰落期内,英国、法国、俄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都对奥斯曼帝国展开争夺,奥斯曼帝国也在列强的矛盾之下苟延残喘。如何瓜分帝国的遗产,成为令欧洲列强头疼的"东方问题"。德国作为后起之秀,在奥斯曼帝国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奥斯曼帝国则依靠德国来抑制英国和俄国势力。最终奥斯曼被德国绑上战车,在一战后覆亡。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必修2几种版本的教科书关于中国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叙述,几乎一致。在分析出现原因时都表述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扫除了障碍。同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对结束原因则归纳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  相似文献   

8.
胶州湾在德国“世界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期,德国在经历了资本主义急速发展阶段之后跻身于列强瓜分世界的行列,出兵侵占胶州湾是德国进入帝国主义全盛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俾斯麦大陆政策背景下的殖民政策与威廉二世“世界政策”指导下的社会帝国主义政策进行比较和分析,阐明德国侵占胶州湾与德国实施舰队计划及海军战略的关系,为认识这一时期的德国对华政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俾斯麦大陆政策背景下的殖民政策对俾斯麦在殖民问题上的立场及其变化,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俾斯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德国获取殖民地采取了怀疑、消极甚至完全拒…  相似文献   

9.
浅谈民国初年的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民国初年的经济政策方晓珍,方晓宏在论及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时,以往的许多论著皆归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使中国的民族工业产品在市场上减少了竞争力,得到了一个发展的良机,从而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一个...  相似文献   

10.
武昌起义的爆发,一度使列强诸国受到极大震动.他们认为"如任此种情形继续发展,不仅影响商务,恐怕爆发类似拳乱之排外运动".于是列强采取各种手段来破坏革命.然而,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列强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其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11.
以辛亥革命全局与发展进程为背景,回顾山西河东的光复,探析河东辛亥革命的功绩、地位、影响和经验。河东一度成为山西辛亥革命及其政权的一个中心,是实施"南响北应"战略和晋秦、晋燕联合方略的重要地区。河东党人及河东地区对山西乃至全国辛亥革命作出特殊贡献,有历史文化、新生社会力量、民众反清反帝斗争等成因,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推翻270多年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起共和国,引起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以崭新形象呈现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其在华利益,着手选择新的在华代理人;亚洲各国人民则深受鼓舞,切实地推动了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辛亥革命的深远历史意义至今仍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得到显现。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史研究应注重与社会现实接轨,适应现实需要,要与中国近现代史其它分支学科相结合,探寻辛亥革命史研究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契合点,恰当地凸现研究的实用性,开展辛亥革命史学史的研究,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与其它史学分支及人文学科的交叉地带、边缘地带开辟新的学术园地。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时期,四川各地先后爆发起义并建立了多个军政府。尽管军政府的人员构成有所不同,但它们在四川革命党人的积极推动下,均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平定了兵变与各种骚乱,巩固了新生革命政权,恢复了社会秩序,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同时,由于军政府在革命中采取了较为正确的对外政策,注意对在川外人生命和财产的保护,从而赢得了各国驻川领事与外人对四川辛亥革命的同情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来自国外对革命的阻力,也改变了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旧有形象。  相似文献   

15.
评判历史事件,若使其前后延长,扩展为中时段或长时段,则可以洞察出它对历史发展的更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亦然。如果把辛亥革命看作自1894年兴中会成立始至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止,历时34年,分为革命和继续革命两个阶段,放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包括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来评判其成败,或许能有一个更公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并作了初步的探索。结束根深蒂固的传统制度,开启以民主政治制度为保障的政治现代化实践是辛亥革命完成的时代使命。因此,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深入考察中国政治现代化问题的内在因素及相关问题,辛亥革命是一个很恰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已经输入到中国。社会主义主张借助国家、政府的力量实现自由,与自由主义借助国民自身力量有较大差距。无政府主义在实现自由的方式上则不要国家和政府,与自由主义所主张的限制国家、政府的权限亦不同。革命派与改良派介绍了许多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思想,也注意到了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自由,并将其传入中国,甚至有人认为在中国现实条件下社会主义的自由比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更容易实现。这是当时中国新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自由的朴素认识,但是却影响了许多先进的仁人志士。  相似文献   

18.
不能孤立地看待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它作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有其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完整过程。应以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作为这场运动开始的标志,1913年"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作为结束的标志。辛亥革命前后坚持斗争2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