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是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地培养利他行为,应从心理学、神经科学视角寻找利他教育方法。共情和社会情境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人类天生具有共情的生理基础,共情促使个体做出利他行为。相互依赖的社会情境促进利他规范的形成,这些利他规范一方面会约束社会群体的行为,另一方面被内化成个体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基于此,提出利他教育应该重视四个方面:培养社会认知能力、创设社会互动的情境、重视亲子间的情绪沟通、创设相互依赖的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通过利他行为中的互惠利他与自我和谐、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的论述,认为互惠利他有利于自我和谐,从而促进人格健全和人际关系和谐.且提出了中国社会背景下利他行为的表现以及培养利他行为的途径,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一般说,人的行为在主观上具有体现一定社会道德要求的利他(社会或他人)意向性或目的性,客观上具有利他的效应性或社会价值,就是高尚利他行为。无疑,具有高尚利他的主观意向性和客观社会价值,是高尚利他行为的本质规定性。但人的高尚利他行为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是否也具有一定意义的自为性呢?如果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自为性,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自为性呢?这种自为性与利他性又构成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深入研究高尚利他行为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现实生活中需要利他行为。本文试图通过对利他行为进行社会认知分析!提供一种 弘扬正义、提倡利他的理论依据。文中分析了人们面临紧急情境时是否采取利他行为的认知决定过 程,并着重论述了影响利他行为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于利他行为,人们总是站在“经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种源于一元动机驱策两种行为的分析,将各种因利他动机而产生的利他行为也解释为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站在二元动机驱策两种行为的基础上,在理性、利他和追求团体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下,文章运用“道德人”假说来解释利他行为,并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对各种利他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利他精神作为伦理学中受到推崇的道德之一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愈发失去立足之地。为此,应重审利他的概念,从人际交往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找到其立足的基础。进而学校情境中的利他行为应区分为递进的四个层次:无妨碍的利他行为、互惠的利他行为、利群的利他行为和无私的利他行为,以使学校教育能循序完善利他行为的重塑。  相似文献   

7.
指出利他行为发生的两种情境为非紧急情境与紧急情境,分析了不同情境对利他动机的激活程度、指向目标、维持功能的影响;概括两种情境下可能存在的利他动机包括:奖赏动机、避免惩罚动机、互惠动机、社会责任规范动机、移情动机和自我牺牲动机。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大学生自我损耗程度与利他行为的关系,以便为大学生实施亲社会行为提供心理干预和理论支持,采用积极与消极情绪量表、行为实验、大学生利他特质调查问卷对天津市某所高校的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损耗与利他行为呈负相关,不同损耗程度下个体的利他行为数据有显著差异,且自我损耗程度低的个体比自我损耗程度高的个体更容易做出利他行为。经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自我损耗程度对利他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的结论,自我损耗比利他特质对个体利他行为的预测力更好,个体在自我损耗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更易做出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9.
采用内隐联结测验(IAT)、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网络道德敏感性问卷对河南省某高校50名学生进行施测,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以研究大学生内隐网络利他行为倾向及其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网络道德敏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IAT效应,表明网络利他行为具有内隐倾向;内隐网络利他倾向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得分差异显著;网络利他行为内隐倾向在性别变量上没有出现显著差异,文理科生内隐网络利他倾向差异显著;内隐网络利他倾向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网络道德敏感性相关不显著;IAT可以作为测量网络利他行为内隐倾向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_RSC)、大学生利他行为自评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为工具,对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现状进行测查,探讨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关系以及人格特质与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关系。结果显示:(1)外显利他与内隐利他相关不显著,利他行为存在内隐倾向,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均不存在性别差异;(2)外显利他得分与EPQ人格特质中的N量表、P量表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E量表、L量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典型情绪不稳定与典型情绪稳定外显利他存在显著差异;(3)内隐利他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国外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国外学者对利他行为,尤其是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到利他者因素、情境因素和受助者因素三个方面.本文试就国外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作个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钱新斌 《中国德育》2007,2(5):48-49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或其他更为广泛的行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指在为人民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大学生,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利他观念和行为,塑造大学生的利他人格。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利他行为时有发生。从利他的角度,通过重新审视经济人假设中过度强调经济主体自利的一面,可以看出纯粹利他经济人假设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在这个意义上,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设,不仅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也是对西方经济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利他行为的理论与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泰  陶倩 《中国德育》2008,(5):88-90
清华大学林泰教授及其博士生陶倩在"十五"期间申报并完成了国家课题"利他行为的理论与教育研究"批准号为BEA010064。该课题通过对古今中外利他理论的阐述,以及对当今社会利他行为具体表现和类型、层次的分析,揭示出倡导利他行为有助于促进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重视利他行为研究有助于将公民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在动物界中,存在一种不惜牺牲自已利益的利他现象,其主要形式有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及纯粹利他。群体选择理论、亲缘选择理论、合作进化理论和自私基因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动物利他行为的产生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就在"人类行为决定于人格和情境两大因素交互作用"这一观点逐渐成为心理学界之共识时.人格心理学家却还在为证明利他行为中人格因素的存在而长期不懈地搜寻着相关佐证.直到近年.利他人格这一概念才逐渐得到研究者的认可,并确立了其在利他行为研究中应有的地位.本文梳理了人格研究者从反驳人们对利他人格存在的质疑.到发现利他人格,再到对其内在结构探索的发展线索.列举了利他人格领域新近的研究成果,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尚存的问题,并对利他人格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个人效用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尊重、被他人尊重、抑恶扬善、除暴安良、助人为乐、行善积德、利他行为)、自我需要的函数。利他行为既然是一种不计得失、牺牲自我的特殊个人自利需要。每个学期的调查问卷显示,几乎每个人的效用偏好中,都存在行善利他需要,但越是涉及成本、越微观,利他倾向越弱,人们的利他倾向与其成本代价成反比。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法对聋哑学校三到八年级学生共93人进行亲社会价值取向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发现聋哑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难以判断的人数很多。聋哑学生认为大多数人的亲社会价值取向,与他们自身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在移情和利己这两个取向上有明显的差别。教师对聋哑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评价较高。利他的亲社会价值取向的聋哑学生产生利他行为的比例较少。  相似文献   

19.
利他在经济学、伦理学、社会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但学术界对利他行为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而且所使用的测量方法与测量工具也不尽相同。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不同研究者对利他行为进行研究,可能只是测量到了利他行为的不同结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了解利他行为的测量方法与手段并据此选择恰当的工具开展相关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利他行为的客观测量方法及代表性测量工具进行了简单介绍和评价,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道德上的利他是人类的社会性表现,也具有自然性的根源。人类的利他行为是一个内生性的文化行为,是自然利他与社会利他的统一,并受到自然与社会的双重限定,它在自然的文化化与文化的自然化过程中获得确证,最终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