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问题意识是一种怀疑精神,是一种探究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新精神。我们的教育往往习惯于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其实,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启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思维的开放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着力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2.
陈建楚 《成才之路》2009,(16):28-29
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质。针对目前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和课堂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状。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所作的一些尝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中,提出科学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初中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探究性的学科,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尤为重要.而现在的初中生问题意识差,怕提问题、不敢提问、不能提问等现象普遍,对科学教学带来了诸多不利.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形成,促进问题意识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爱因斯坦指出:系统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重要性就在于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更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必要性创新已成为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在历史教学中,要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需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说:“科学始于问题。”他认为,科学的发现,就是寻找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科学教育,培养科学意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原国家教委要求从小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开设了“科技课”,从现实生活、生产中的现代化科技问题里,选取符合少年儿童认识规律的内容及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课堂生活中获取新知识,学习思维方法。更重要一点就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增强科技意识。笔者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的一些做法。一、让学生用耳听…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主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看法。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  相似文献   

7.
在现行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提问题的能力非常弱,没有问题意识,不知如何提,或者是不敢提、不想提,科学探究的问题大多是由老师提出,学生再进行猜想和探究。学生是光“究”不“探”,学习模式是被动的、接受性的。这样的教学结果只能是:培养出的学生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本人参加了多年的课改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思考并进行了不断的尝试,现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梁萌 《华章》2013,(12)
基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对高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育价值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性教学策略,这对于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海原县教育局教研室安宗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指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我国数学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0.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生活世界是学生 学习科学课程的动力源泉。科学新课程揭示了科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科学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愷境中提出 科学问题,寻找科学现象,还要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一 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文就如何在科学教学多个环节中实 现“生活现象”科学化和科学知识“生活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和看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 意识,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周小凤 《广西教育》2007,(6B):21-21
在现行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提问题的能力非常弱,没有问题意识,不知如何提,或者是不敢提、不想提,科学探究的问题大多是由老师提出,学生再进行猜想和探究。学生是光“究”不“探”,学习模式是被动的、接受性的。这样的教学结果只能是:培养出的学生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本人参加了多年的课改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思考并进行了不断的尝试,现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人一生中的学习,无疑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教师应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去想各种问题,然后再用各种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可见,教学是以学生产生问题为开始,以产生另一个问题而结束,从而既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哪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问”这一重要环节呢?  相似文献   

13.
沈开花 《课外阅读》2010,(11):162-163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而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认为,要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培养学习质疑方法,让学生会问;培养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背景透视 据报道:“上海某区教育学院就课堂提问的专题调查18堂课,经统计只有一名学生在语文课上向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另一堂课上任课教师竟然一气提了98个问题”。这种“满堂问”让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学生不会、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实属“情”、“理”之中。其实这种课堂只是现阶段我国教育的一个缩影,它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也就失去了对学生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创新教育,要求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5.
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目标之一。同时,目前新课改也十分注重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学生主动思考科学问题,逐步养成探究问题的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从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出发,深入分析了如何在科学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希望能够为未来小学科学教学提供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指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我国数学教育从“英才数学”转向“大众数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措施,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体育教学中师生存在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就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形成“问题教育场”、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拓宽体育教育教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要积极进行启发式和探讨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习惯。”深究一层去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质是为了培养其创造力。因此,强调了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老师们所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要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先明确“创造力”这一概念的定义及其构成。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我国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把“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列为具体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活动过程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