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乔春雷 《天中学刊》2006,21(6):82-84
20世纪80年代的域外游记作家对西方持一种情感认同的态度,带着对西方的亲善,建构了以赞赏为主调的西方形象。这些西方形象再现了“西方”在80年代域外游记作家心中的形象和位置及其潜藏于背后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3.
《徐霞客游记》中的《滇游日记》十三则是徐霞客在云南游历的行迹,就游记中的《滇游日记》部分归纳了其在科学方面和学方面的贡献。科学方面的贡献从地貌、水、生物、人地理进行了分析;学方面的贡献从其学风格和方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海游记》是一部清代改革小说,同时又是一部具有海岛地域背景的海洋文学作品。它彻底颠覆了秦汉时期追求的海上仙山、唐宋时期海客漂流海岛奇遇、明代《西游记》海洋情结等海岛形象的奇幻模式。通过对海外岛屿社会的描写,展示了一幅与现实相似的社会画卷。作者笔下的海外没有美好的仙境,也没有理想的社会。作者将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投射到《海游记》的文本创作中,体现了他对天朝现实的失望,对社会改革、社会进步的向往。  相似文献   

5.
冯靖茹 《文教资料》2012,(12):21-22
徐志摩丰富的欧游经历和所受到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展现了丰富的西方人形象。在20世纪初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徐志摩笔下的西方人形象表现出独特性和历史性。这些形象在诗人的笔下完成了对自我和他者的言说,是诗人集体想象和个人经验的总结,寄托了诗人的精神家园和救世理想。考察徐志摩笔下的西方人形象有助于我们厘清西方人形象的历史性表征,以及徐志摩对此的个体化言说,也可以就此更为深刻地理解徐志摩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周丽娟 《文教资料》2013,(30):12-13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享誉世界的讽刺小说经典之作。小说蕴含讽刺的崇高之关。首先表现在小说文本满合对腐朽社会的强烈批判,震撼人心,使人产生崇高的审美体验。其次,作家在小说中流露出忧世情怀的崇高思想令人产生崇高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格列佛游记》自1726年出版以来被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该书虽然沿用了18世纪欧洲小说盛行的航海冒险模式,却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性质和魅力。作者以幽默的语言丰富了作品的道德含义,使之读来妙趣横生;又以主人公荒诞的经历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腐朽;同时还通过人物塑造和叙述框架的安排使读者能在大笑过后反思人性。  相似文献   

8.
生态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自然之美、人与自然的交融之美以及对“诗意栖居地”的追求都体现了当代生态美学的主要观点。斯威夫特在描写自然景物时,竭力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他向往的并不是那种纯粹的、没有生命参与的或者二元对立的自然界,而是想构建一种自然与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尊重、一片祥和的生活方式。斯威夫特透过小说主人公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同生共荣的理想生态蓝图,为人类找到了最理想的“诗意栖居地”。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对于《格列佛游记》的文学评论当中,主要的思想大多集中在小说讽刺内容方面,对当时英国的宗教、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矛盾进行了揭露。本文从陌生或理论角度入手,对《格列佛游记》当中独特的讽刺艺术进行了分析,反映了其艺术魅力是来自于作者在叙事视角、修辞手法、语言描写、形象创造等方面所采用的陌生化艺术。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记》可以用多种教学法来教,我试用了比较教学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冯敏昌是清代乾嘉时期岭南一位重要的诗人和教育家,他先后任教端溪书院、越华书院、粤秀书院,60岁在粤秀书院任上逝去。在岭南六年多的教育生涯中冯敏昌以儒者的真诚、学者的执着、长者的热忱,投身其中,为科举培养了大批士子,更是为岭南文化在清代中期的再度繁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凌淑华也许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出色的女性作家,但她却是表现女性情感世界最出色的作家,她往往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切入少女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刻画着人物最敏感的心理,在细微处写出真实的少女形象。拟就其作品中少女形象塑造问题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13.
《格列佛游记》是18世纪英国伟大的讽刺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首先,它是讽喻体小说,运用了对比、影射、反语、夸张、滑稽模仿等讽刺手法。此外,小说中的讽刺语气也各不相同,有诙谐、嘲讽、揭露和漫骂等,斯威夫特的讽刺作品在继承前人学遗产的基础上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18世纪的英国,理性主义极度盛行,斯威夫特以犀利的文笔批判当时的各种非理性现象,因此他笔下的扁平人物多成为了非理性行为的代表,构成迫使主人公走向异化的影子集团。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于《格列佛游记》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评论其讽刺艺术,而忽视主题及人物的异化研究,尤其是小说中扁平人物的异化研究。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及弗洛姆心理学角度的某些异化观点为小说中的扁平人物的产生、地位及其异化过程的深入分析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从而为小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视野。  相似文献   

15.
运用托马斯·沙茨提出的融合仪式电影理论对冯小刚电影创作进行关照。通过对人物身份与主题、矛盾冲突与解决、背景音乐与主题歌(曲)、场景与"类公路片"四组影像关系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冯小刚电影作品在当代中国影像生态里呈现出的明显的融合色彩。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一种运用了融合仪式型叙事策略的类型电影。  相似文献   

16.
冯敏昌是清代中期乾嘉诗坛上继“岭南三大家”、“南园五子”等诗人群体后又一著名诗人。其时,在已呈蔚为大观之态的岭南诗坛,冯敏昌与黎简、张维屏等人成为岭南诗坛的领军人物。冯敏昌内行诚笃、实学醇茂,出孝入悌、热心文教,诗歌牢笼百态,自出胸臆。他在钦州、岭南,乃至大江南北,都可以称得上是模范的士大夫,富有成就、风格独具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冯梦龙基于有关历史文献,塑造了王阳明"三不朽"的真儒形象。在其笔下,王阳明是少有大志、机智超群、忧国忧民、敢担道义、驰骋沙场、经略四方、传道论学的圣贤人物,其文学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冯梦龙是塑造王阳明文学形象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8.
从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诗人评语的文本解读出发,选取他对盛唐诗人高适的评语并结合其所选高适的部分诗歌作品,分析评语的具体意义。总体把握评语中"胸臆语"、"风骨"范畴的内涵,研究高适诗歌的风格特征并将其还原到诗人具体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以期对殷璠的品评做出更为细致和较为合理的文本阐释。  相似文献   

19.
冯延巳词由自然意象群和室内外建筑与装饰意象群两大意象群组成。词的意象选择与前代词相比有突出的变化。总体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意象群特征,意象组合崇尚清雅,同时带有明显的萧疏、衰飒、孤寂之感。  相似文献   

20.
载沣新论     
载沣当政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许多方面尽心竭力,其中政治方面主要是澄清吏治、推行宪政等,经济方面乃发展实业、开源节流、慎重国债、注重农工商业的发展等,外交方面是维护主权、选用外交人才及法律御侮等,军事方面为振兴海陆军、实行义务兵制、加强军队素质建设等,文化方面是注重真才实学、改进教育制度等。载沣出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的目的,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但由于生不逢时,结果只能是徒唤奈何。长期以来学界对载沣评价极低,这是错误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