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天命观念为核心的天道观的争论是先秦哲学的中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从殷周时期的天命神学到先秦诸子对于“天”的不同见解 ,揭示中国系统哲学在萌芽与形成阶段上逐步走出宗教神学的蒙昧迷信 ,开辟相对独立的哲学发展道路的逻辑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思想中蕴涵着强烈的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对各种客观必然性、包括自身本性的自觉与超越。本文从"人与天"、"人与天命"、"人与圣"三个方面解析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体意识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尚烨 《文教资料》2010,(9):85-86
孔子本人从事过巫史职业.其文化背景与商周时期的巫史阶层的天命观有着重要的联系。春秋时期,孔子实现了由巫史而士的转变.但巫史传统对其思想仍有深刻的影响。他强调君子要敬畏天命.要知天命,却慎言鬼神,并用天命来解释世俗化的人生,让人与天命合一,对天命进行了由巫史传统至世俗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司马迁在《史记》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复杂的历史观这一现象出发,经过爬梳与分析,指出《史记》存在着既否定“天命”又颂扬“天命”既坚持神学又坚持人学的二律背反现象  相似文献   

5.
邹新  赵建功 《大学时代》2006,(3):32-33,14
“天命”思想于中国哲学思想有始基性的意义,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的理解。周人对“天”进行的新的意义建构,赋予“天”以道德的内涵,成为儒家天命思想的源头,孔子顺应时代变化,对以往的“天命”思想作了新的阐释。把人们从那种鬼神弥漫的世界中解放出来,构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世界。孔子对“天命”初步完成了由外向内的转化,从而表现了从春秋文化启蒙运动中滋生的一种原始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中,天命观是关乎政治统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重要问题。明朝与北元对立初期,明朝承认元朝乃“承天命”而立,并将元世祖称为“天命真人”,明乃继承元之“天命”而立。但至“土木之变”和“庚戌之变”后,明遂否认元为“天命而立”的正统王朝。与此相对,北元亦坚决否认明之“承天命”的政治合法性和正当性。不过,其对朱棣是认可的,并将其看成元惠宗的遗腹子,借此认为明朝也属蒙古黄金家族后裔之统治,即明的统治可谓“大元一统”的接续和再现。  相似文献   

7.
天命观是孟子学说的重要内容。孟子的天命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形成的物或事,以及其后的某种力量,具有超越性和不可把握性,人只能顺应之。具体来说,天命论包括道德形上学、命定论和民本思想等三方面。孟子通过天命论建构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道德宗教,使儒家学说具有了超越性,为社会朝良性发展指明了道路,他的民意为天命的思想也构成了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  相似文献   

8.
徐复观对历代有关孔子"天命"的解释做了仔细地梳理和评价,从中可略窥徐复观对中国古代哲学经典阐释的路径和独有的方法,这种路径既不同于清人考证式的研究,又不同于"五四"时期熊十力等学者的研究路径,他对以上二者尤其是以西方形而上学来解析儒家的方法提出了批评,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回到原典本身尊重中国哲学特质的思想,徐复观认为应以"体验"的方法与"敬"的态度来面对中国传统哲学经典,而体现出探索我们自己民族传统哲学经典解读与研究方法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天命鬼神观思想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主要从孔子对“天”、“命”、“天命”的理解和对“鬼神”的态度;“知命”、“顺命”、“乐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关系;天命鬼神观所体现出的注重人事和重视现实的精神;天命鬼神现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四个方面试图全面而又在最大程度上认清并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相似文献   

10.
殷周之际,中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观念发生剧烈变动,殷人的"帝"信仰被周人的"天"信仰所替代,周人赋予"天"以伦理属性和道德特质,"天命"的内涵也被德性化,注入了"敬天"与"保民"的内容,开启了自然宗教向伦理宗教、巫觋文化向人文主义的转型路程。周人通过天命的伦理化论证以及"文王受命""文武受命"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强调了殷人的天命之终以及天命向自身的转移,论证了周兴殷亡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而奠定了两周天命思想的主基调,对春秋各家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1.
褒姒的神话传说及其文化思想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褒姒的神话传说是在天命观念支配下,通过想像而演义成的一则神话传说故事,反映命运的必然性就是沿着天命所决定的方向发展,直至达到既定结局,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和它相抗衡。命运不但受着天命的制约,与天命相一致,而且符合惩恶扬善的正义原则,具有伦理化的特征,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权威性,削弱甚至扼杀了人们对于命运的反抗精神。这则神话传说不是在一般的意义上暴露天命、命运观念所宣扬的消极无为思想,而是从人的价值和人格尊严的层面上开掘,揭示天命、命运观念扼杀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残酷本质。  相似文献   

12.
天命论思想对孔子一生影响很大,他多次借用天命论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性根据,也为自己和自己学生的复礼理想寻找精神动力。这在当时具有阻碍东周社会转型的意义,使他们认为复礼是天意,自己的努力与天意是一致的。天命论有巩固家天下的皇权专制社会的作用。它成功地解决了新旧朝代的最高统治者在道德原则上的平稳过渡,但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天命论在以理论的方式剥夺了人们的意志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同时,也从根本上取消了人们的责任意识,使中国社会陷于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天命论看似简单,却对中华民族不能自发地走向自立、自强、自由、民主负有理论指导失败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天命"范畴应当包括"天象"、"天数"和"天意"三重要素,其中前二者具有较多的客观性,而后者则体现出更强的解释性.正是在客观性与解释性所构成的紧张之中,给政治合法性之权力争夺,准备下了表演的舞台和施展的空间.因此,"天命"范畴是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信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整个春秋时期,从贵族统治者到一般士庶,仍然虔诚地相信鬼神和天命,并没有出现真正的无神论思想,也不存在无神论思想家,即使被认为是先进思想家的子产、季梁等,其实并没有否定鬼神,也没有否认天命。怀疑天命和鬼神的思想是存在,但这种思想早在商朝时期就屡见不鲜,并非春秋时期发生的思想上的突变,也不具有无神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天道概念源自于天命神学,最早产生于《左传》、《国语》中。《左传》、《国语》中的天道观有三层意涵:道德义、天人感应的神学义、普适天人的宇宙法则。《左传》和《国语》的天道观在儒家的天论中有重要意义,它涵括了儒家天道概念的三项主要意涵和两大天道观模式(天人感应和天道自然),为儒家的天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左传》和《国语》天道观的最大意义也正是在于,将对天的认识发展到"道"的水平和层次,而只有在"道"的层面上,使儒家的天论得以真正形成和展开。  相似文献   

16.
古代产生的"天命"思想及周代对"天命"的新理解,把"人"推向了历史舞台之前台。使人可以从"天命可变"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的变革及自然界的变化。自此以后,这一思想对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认识利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张一弛之间,我国的科技发展经历了由萌芽、积累、繁盛、到缓滞、落后。从中我们可以吸取不少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天命思想中包涵着许多不为人知和难以为人所解释之处,孟子认为天命是一种冥冥中的规定事物发展进程及结局的决定性力量;孟子讲"天赋予人以四端","天赋"也是其天命思想内涵所指之一,天赋即天命。孟子的天是一位人格神,有意志,有善恶,有思想,有智慧,有力量。"天命靡常",但天命的显现又是有规律的。孟子在谈天命的基础上谈"人事","尽人事"首先要"知天命",从个人角度要"尽心知性",但"人事"才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如何对待命运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生智慧问题,命运观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大约从孔子开始,命或天命问题就与人生哲学结合在一起了。在先秦哲学中,形成了以儒家的知命观、道家的安命观、墨家的非命观为代表的三种典型的命运观。先秦哲人对待命运态度基本上是理性的,强调人应在命运面前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明清历史小说有着浓厚的“得天命者得天下”的观念,总是宣称开国帝王乃天授其命,天降其辅,天佑其胜。这一观念主要源于我国传统“君权神授”思想,也反映了底层民众对天命及其王朝更迭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20.
对墨家思想作历史主义的和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发展规律性研究,指出墨家思想,特别是墨家的哲学思想和先进的社会发展观和政治主张,对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都有很大的渗透和影响,如墨家的“强力非命”思想对儒家“天命论”的演变,其哲学思想对后世及至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对此,文中分别作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