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志田野调查文本,只能是调查者从自己的视角跨文化描述他者的修辞叙事。因为研究者都有视角态度,视角态度具有价值判断。反思后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要求调查者"价值中立",然而,这只是一种希望。通过列举人类学家吴泽霖和社会学家陈国钧在《苗族社会历史调查》和《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中的调查文本,解读民族志田野调查的多元视角态度。  相似文献   

2.
教育民族志是运用民族志的调查技术与方法研究文化传播,尤其是学校教育及其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或者一种文本叙述形式。在取得田野调查收获的同时,也会产生语言、参与程度与角色转换、性别和年龄、田野调查技术、田野伦理道德与责任等方面的困惑。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今民族志研究面临的挑战。有必要尝试一些新的收集和分析民族志资料的方法或途径,创新教育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教育民族志研究范围,从而达到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民族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根本方法,但在教学中却很难做到化复杂抽象为浅显易懂。仅通过教材的学习,初学者很难体验田野调查方法的奥妙,并获得不同方法在田野中的操作经验。文章认为,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教学应重返方法产生、形成、发展和实际运用的民族志情境中,将民族志中的典型案例与教材内容相融合,通过情境教学改革将课程内容化难为易、化生为熟。  相似文献   

4.
保罗·拉比诺的《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从人类学家本身及其调查对象出发探讨田野作业中的“他者”。当地人一旦成为“资讯人”,其文化立场与本土文化便产生了对立,出现他性特征;人类学家由于其本身的异域文化属性使其具有天然的他性特征;资讯的他性导致田野调查也必然存在他性特征。人类学家对相同文化的多重阐释证明了拉比诺“文化即阐释”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一、人类学中田野研究的涵义 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田野研究既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因为文化人类学家不同于所谓“硬科学”的研究者.他们调查和研究的是人类群体。在某种程度上讲,不同文化的人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同一文化的人之间也有差别。而且,机会、政治和历史的情况都是因时因地而异,这些情况也就增加了田野调查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仅仅以民族志书写的方式去呈现人类学田野的结果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受众的需求。此时,新兴的影视人类学满足了将现代技术和传统文化书写结合的要求,成为近年来人类学学科之下较为热门的子学科。文章试图从影视人类学家庄孔韶的《端午节》入手,探讨影视人类学家应该如何从视觉画面和听觉语言入手,尽可能达到文化的深描。  相似文献   

7.
一、人类学中田野研究的涵义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田野研究既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因为文化人类学家不同于所谓“硬科学”的研究者,他们调查和研究的是人类群体。在某种程度上讲,不同文化的人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同一文化的人之间也有差别。而且,机会、政治和历史的情况都是因时因地而异,这些情况也就增加了田野调查的独特性。田野研究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最初的田野研究主要是指一种田野调查或是田野作业即fieldw ork,是指人类学的研究者们到调查现场收集材料的过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研究范式,即field study,由此就给田野…  相似文献   

8.
教育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其方法论的研讨总体上受制于人类学方法论,因此,经常回到人类学方法论中去汲取养分,是发展教育人类学方法论的基本路径。此研究借鉴和发展了叙事民族志写作者在文本写作中对自我进行呈现和分析的做法,对实证主义田野工作方法论进行了反思,并通过对真实经历的田野过程的归纳和反思来说明,在人类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过程,即田野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田野工作者"自我"与"田野"的相互作用———作者主张将这种"真实的田野工作"概括为一种"液态"的存在,并通过对田野工作的三个层面对该观点进行论述———人类学研究者需要正视和反思这种相互作用,并且在承认这种相互作用的存在下持续地发展田野工作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作为方法论的“人类学的田野”,为人类学从古典转向现代、从思辨走向科学奠定了基础、敞开了大门,形成了具有社会功能作用的“文化科学”。“田野”从与民族志撰写结为“姻亲”时起,就受到不同类型政府的支持甚至资助,“文化科学”的直接结果具有供给政府部门决策之公共功能,这是“田野”致力于政策科学的内在本能驱动之结果。一方面,在人类学领域,“田野”调查的社会公共性激活了“公共人类学”“人民的人类学”等的政治禀赋;另一方面,在政治学领域,“田野政治学”回应了政治学科学化第四次浪潮发展的时代需要,提供了解决“有政治无政治学”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对徽州民歌的书写并不是基于音乐本体意义上的再现,而是在田野调查之后的描述和反思。书写徽州民歌,就是在音乐民族志的理论和方法指引对徽州民歌进行研究,这既是对徽州民歌文本性的描述,又是对其文化内涵的一种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11.
民族志方法在现代社会实现自觉转型,是以人类学发展和现代性诉求的内在耦合为前提的。这种耦合最根本地体现在民族志方法的价值理念建构上,完成了从一元到多元、理论到实践、西方中心到人性普同的转化,并通过民族志作者思想理念的深处变革而延伸到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书写实践领域,由此奠定了此后民族志书写的当代模型和价值风范。而民族志方法的现代性转换,不仅揭开了现代民族志发展的大幕,也使人类学学科焕发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2.
藏族近代人文主义思想家根敦群培在诸多学科领域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其中在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发展思想及民族志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在其《智游列国漫记》中以人类学家的调查方法及研究敏锐度,对处于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及南亚诸国文化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民族志,而且提供了许多独特的田野调查方法。本文对《智游列国漫记》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3.
在贵州高原上土生土长的苗族作家万胜昌、欧阳克俭、李文明、李再春等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民族志的方式呈现苗族社会奇特的社会文化现象,用富于民族色彩的叙事来探寻根本性的个性文学表述.由于他们的民族志书写以深入的观察和切身的体验为基础,因而他们的作品自始至终流贯着强烈的民族尊严感、认同感和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田野     
江芬 《大学生》2013,(23):52-53
正浏览过一则消息,国外职业研究专家揭示21世纪女性最满意和最成功的职业,排在榜首是高校教师,第二位是人类学家。人类学研究工作有一大特色,要到研究的地方做深入的田野调查,我们称为"参与观察",只有长时间地深入于其中,才能真正彻底地了解所研究社群的实情。大众旅游在短时间的逗留里对文化的体验和剖析只是浅尝辄止,而人类学要求我们扎根当地文化最深处,理解其自身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局内与局外,是人类学家文化观察和田野讲述的不同视角。阿里瓦萨《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田野调查——三十三位凉山彝人访谈录》,是其博士学位论文田野调查访谈录。该访谈录表面的堆砌和杂陈,是作者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主题而采用一个灵活的书写策略,而其中鲜活、独到的田野话语,确是来自凉山彝族民间真实的讲述。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6,(1):100-104
《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以下称为《写文化》)一书问世以来,在人类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其影响波及诸多人文学科。该书以其犀利的语言和批判性的后现代风格对传统民族志进行了反思。文章拟在厘清"民族志"、"民族志诗学"等几个重要概念的基础上,从"民族志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关系"、"民族志的科学表述与伦理问题"等方面进一步探讨民族志写作的困惑与前景,以期为民族志写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17.
丰子恺的"儿童文"和"儿童相"聚焦于儿童童年生活之常态,在个人性叙述及客观性描述上,构成别具一格的童年民族志文本。丰子恺童年民族志的描述智慧,体现为一种"童心"和"艺术心"互补的主、客位书写策略。其主要以"画"的形式的童年民族志"撰写"之特色,或将引发对民族志"再现儿童的方式"及其潜在书写意识等问题的进阶探讨。  相似文献   

18.
自我民族志是人类学后现代主义研究范式之一,摒弃了科学民族志主客对立的研究视角,以“自我”为中心来唤起研究者自身和读者等多个主体对生活世界、生命意义的反思,提供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路径。然而,这一研究范式因被质疑过于主观而致其价值未被充分挖掘。唯有在承认自我民族志的局限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才能实现这一研究的价值最大化。以“自我”为主线剖析自我民族志研究,发现其具有以下特征:研究视角上,着眼于自我的多重性;研究内容上,关注自我的日常生活;研究路径上,以自我为方法和田野。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民族志对教育研究具有的启示意义:研究视角转向,纠文化研究之偏,回归教育原点;研究内容拓展,重教育个体之维,关注教育情感;研究目的凸显,书弱势群体之声,促进教育公平。本土研究者应正视自我民族志的适用范围,挖掘民族志多元研究范式的价值及其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之道,推动教育人类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海外客家研究可以运用"4T"民族志方法,其中,民族志传播学方法可以有效实现海外客家研究的深描要求。一方面,海外客家社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传播系统,同时进行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活动;另一方面,海外客家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一个传播控制的过程。海外客家社会的民族志传播过程是一个从保守的地域性客家社区转变到开放的世界性客属网络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基于人类学泰国田野调查的反思性学术随笔.结合自己的田野经历,作者阐述了对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的诸多思考,并认为中国对国外社会的了解需要海外民族志,中国需要改变建立在西方文献资料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