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者心声     
我因为在全省2014年度《教育科学论坛》工作研讨会上就“科研导航”部分做了交流,形成了两个认识:一是主要采用“专题组稿”,不过会发生稿件不足现象,因此需要很早策划和主动约稿;二是主要选用一线教师的文章,辅以专家评论(言论)选摘,让二者在对话中共生。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脱离文本,天马行空;不顾主题,随意生发;借助媒体.视觉替代;无限拓展,本末倒置。我们应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让文本参与师生的对话交流,从而提高对话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追求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角色将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合作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对教学而言,对话意味着参与,即学生、数学教材、教师之间进行一次一次真情地交流。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性,对话交流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契机。在研究对话的构成维度时,有“三维”说.即教师、学生、作者构成对话的三维图像;有“四维”说,即教师、学生、作者、编者构成的对话的四维图像。不管何种对话构成方式,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交流,也即学生与文本的  相似文献   

5.
对话在教育中既是哲学层面的,又是实践层面的。从哲学层面上理解,对话是存在者之间真诚和谐平等的精神相遇、交流、互渗,对话过程是主体间在经验共享中的互相造就过程;从实践层面看,对话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一种平等的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大伟 《山东教育》2005,(28):34-34
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意义是在读者与之对话中生成的。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引发体验、碰撞思想、分享收获,促发生成与建构。“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如何才能进行真正的对话。并努力促成“对话灵光”的创生呢?  相似文献   

7.
历史对话教学初探——从教育学视角探讨历史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对话教学是历史新课程理念的闪现,也是从教育学视角探讨历史教学改革的新尝试。历史对话教学一般呈现四种方式:师生对话,互动交流;生生对话,合作探究;与本对话,视界融合;自我对话,反思重建。实施历史对话教学要注重三大教学策略:重构对话型师生关系;创设对话情境,营造对话氛围;坚持多样化的评价原则。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探讨历史对话教学对目前历史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是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先和文本对话;要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要关注课堂的人文交流。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课堂中的合作与交流,如辩论、讨论、对话、访谈等交流形式,已被广泛采用。那么作为学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进入课堂交流,并从中享受最大的利益呢?这就是要学会享受课堂交流。  相似文献   

10.
所谓“对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对话被理解为与单个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形态,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事实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原始的以口头语言交流为特征的语言学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还具有社会和化的意义。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对话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具体来说,对话作为一种原则,往往与民主、平等、包容、坦诚联系在一起;对话作为一种策略,往往与共同在场、主动介入、积极参与联系在一起,通过敞开、接纳、回应、碰撞、沟通、合作、交流、互动等,达成视界融合以及共生共荣的理想;对话作为关系思维的表征,既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人与各种本之间。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课堂中的合作与交流.如辩论、讨论、对话、访谈等交流形式,已被广泛采用。那么作为学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进入课堂交流,并从中享受最大的利益呢?这就是要学会享受课堂交流。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两个“对话”,笔者认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前者是语言学范畴的,即语言的对白、交流,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提问、对答、切磋、辩论,可称之为“教学对话”;后者是心理学方面的,即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心智与情感的交流,也就是师生与文本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没有用有声语言的直接交流,可称之为“阅读对话”。  相似文献   

13.
对话是一种聚焦,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是师生间平等关系的体现。然而,在教学中经常见到的是: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讲,学生温顺地听;教师思考,学生不思考……可见,对话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语课堂是由一个个充满活力,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构成的,语课堂应该是学生探求真知。体验生活,追求理想,展示个性的乐园;语课堂应该是生命涌动、个性飞扬的展台;语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的交流对话的平台。语课堂中的对话是由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生本对话构成的,对话的实质是心灵的交流,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不论哪一种形式的对话,教师学生本都不能缺席,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语课堂就是在各种形式对话的流动和交织中,感受生命的驿动,心灵的涤荡,灵魂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目的不仪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对话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最终达到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的目的。但是,反观现在的语文教学,“伪对话”处处都是:师生对话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虽是语文课学生却得不到语文训练;与文本对话只在同一个知识层面转圈,没有引向深入;对话只是个别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没有全体学生参与;对话只是一种课堂秀,本质上仍然是接受式学习。一句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6.
许新江 《现代语文》2008,(12):151-155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的记录,或者说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记录。重在记录彼此问的交流。因此,对《论语》的认识,不管是对孔子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内容的认识,还是对《论语》文学价值与写作艺术特征等表现形式的认识,都必须首先从其语言特点开始,从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交流开始。本文试着对《论语》的对话进行研究,作一个粗浅的梳理,供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话题是教师根据诗歌拟写对话的题目,它是展开与诗歌对话的依据和中介。在诗歌教学中围绕话题,探究诗歌内容,挖掘诗歌意蕴,提升学生诗歌赏析品鉴的能力与素养。诗歌“微言大义”的特点决定了拟写的话题要精当,不能脱离文本、剑走偏锋;话题不能浮游于文本、过而不入。在诗歌阅读教学过程中,理想化、高效度的“话题”,是教学的导航,师生置身话题中感受乐趣,在话题创设的交流语境下,用话题牵引教学,诱发对话交流、思维碰撞。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把阅读教学过程演绎为应用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广西教育》2008,(7):17-17
杨小微在《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0期上撰文认为,根据对话理念运用于教学的实践体验,可以用“基于平等、沟通交流、达于理解”这12个字概括对话教育的内涵。对话得以展开并取得成效的前提是“平等”;对话的实质是双方在思想、精神和情感上发生真实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20.
我们都知道,《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从体形式上看,是“重在记言”的语录体。《论语》虽为语录,然而实际上包括语录和对话以及一些简短的记叙三种体式。前记载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言论;后二主要记叙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答之辞,同时也用一些形神兼备的小故事表现人物的举止行为。《论语》的语言艺术特色就是在这几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